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网红书店,怎么就活不下去了

2022-01-28 08: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外滩君 外滩TheBund

网红书店贩卖的

是设计、是情怀、是生活方式

唯独不是书本身

网红书店的热潮正在退去。

刚刚结束的2021,是大批书店折戟沉沙的一年。截至12月,全国实体书店的零售市场与疫情前(2019年)相比,出现了31.09%的负增长。

而那些刚开业时光芒万丈的网红书店,也纷纷倒在了这个寒冬。

年初,我们告别了只在深圳存活了两年的“网红鼻祖”诚品书店;几个月后,又传来了“最美书店”钟书阁静安寺店关门的消息;年末则以盛极一时的言几又大规模闭店画上句点。

辉煌时期曾夸下海口要开100家店的言几又,目前在北京的8家店仅剩3家,在上海的10家店也只有3家还在正常营业。

过去我们都以为,网红书店的兴起,能为这个逐渐衰颓的行业注入一针强心剂,成为实体书店突围和自救的出路。

如今看来,它却以另一种方式加速了书店的消亡。

从咖啡到文创、从拍照到社交,网红书店贩卖的,或许是设计、是情怀、是生活方式,但唯独不是“书”本身。

01

曾经融资近2亿

如今发不出工资

上周,思琪在浦东的长泰广场散步,突然发现这里的言几又关门了。

书店大门紧闭,上面还贴了张告示,说是“因临时线路问题导致断电”,需要闭店检修,但之后还会重新营业。

思琪并不相信这番说辞。她在网上看到,自年底以来,言几又在各大城市的门店都陷入了停业风波。

在上海,目前正常营业的只剩下百联世纪、宝龙城、虹桥天地这3家较为偏远的门店。

有顾客在大众点评留言写道:“连去了三家,没一家开门的。”更多人是在询问:“我卡里的钱怎么退?”

思琪的第一反应也是退卡。

2020年疫情刚爆发的时候,言几又曾发文求助,希望大家通过办卡支持他们度过难关。喜欢看书的思琪深受触动,直接充值了1000元。

两年过去了,卡里的钱还剩下300多。虽说是全国通用,但谁会没事跨越大半个城市去买书呢?思琪立即联系了客服,提出退钱。

对方同意了,告诉她到账至少要3个月。思琪怕夜长梦多,干脆找了个周末特意去世纪大道的门店,想一次性消费掉余额,结果发现这家店“几乎没有东西可以买了,书都是几年前的旧书,好多都是破损的陈列品”。

最后,她只能勉强买了些童书了事。

比关店退卡更大的风波是,多位员工在微博上爆料言几又拖欠薪资、不缴社保,和HR交涉过程中甚至被拉黑。

最先发声的张知昂,被拖欠了5个月工资和大半年社保,忍无可忍在网上喊话董事长但捷。一个月过去后,言几又仍未付清这笔欠款。

另一位前员工Summer多次给言几又留言无果,直接申请了劳动仲裁,目前已进行到强制执行阶段,法院却说无资产可执行。

企查查显示,四川言几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新增多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过223万元。

很难想象,巅峰时期的言几又,频频获得资本的青睐,曾在4年内融资近2亿元,2018年客流量达2000万人次。

初代网红书店,如今连工资都发不出,令人唏嘘。

“网红”这个词,现在听起来可能有点贬义,但在诞生之初,的确拯救了险些被互联网击垮的传统书店业。

虽然买纸质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但哪个文艺青年去台湾旅游时不会到诚品朝圣一番?又有谁在钟书阁和茑屋能忍住不拍照?

“最美书店”钟书阁,不仅是新人拍婚纱照的胜地,还有人带着袍子和魔法棒来拍哈利波特写真。重庆店刚开业时,甚至还要限号进入。

“最高书店”朵云书院位于上海中心52楼,开放之初,双休日的打卡人数达到了12000人次,排队时间超过3小时。

然而这一切好景不长。

如果你细心留意,会发现其中很多店在开业几个月后就完全不需要排队了,客流锐减、逐渐冷清,甚至走向倒闭的结局。

网红书店,还是跌落了神坛。

02

一次性打卡景点

书只是网红氛围的陪衬

在网红书店,很少有顾客是真正被书吸引进来的,更多是冲着颜值和名气。

书店变成了旅游景点,打卡一次后就失去了价值。哪怕是粉丝,也没几个会再去第二次。

90后姚姚就是其中之一,从她的朋友圈看,妥妥就是个如假包换的文艺青年。

每到一个新城市,姚姚必打卡当地的知名书店。平时的周末和假期,也喜欢去新开的网红书店探探店。

她的朋友圈简直是上海各大网红书店的活地图。“汗牛充栋”“书香四溢”的精美照片,配上“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书店的模样”的文案,文艺范儿十足。

但她也承认,当朋友约她去一家她打卡过的书店,“我实在是提不起兴趣,感觉拍过照就没什么意思了。”

如今打开社交软件,有关书店的点评中,很少能看到“藏书多”或是“选书有品位”的留言,更多内容说的都是“好出片”“有咖啡”“可遛娃”。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网红书店看似人气爆棚,却总是昙花一现。

当看书和买书不再是人们去书店的理由,它只能不断变化外观和噱头,以期制造新的流量。

走进网红书店,你会发现,它的选书往往很一般,也不是理想的看书场所。书籍就像店里的“气氛组”,只是为了营造氛围而已。

不可否认,有些网红书店的空间设计真的很美,一整面高高的墙,从头到脚全是书,连天花板上都铺满了书,置身其中,的确震撼无比。

但这里面有多少书是能用手碰到的呢?当一家店里四分之三的书都沦为了打造网红感的装饰,应该很难相信在这里真能挑到自己想买的书吧。

事实也是如此,网红书店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在装修和营销上,唯独没有认真选书。店内书籍同质化严重,陈列摆放也没有经过走心的安排。

爱书的人找不到好书、又受不了到处有人拍照打卡的氛围,自然不会再来;而不爱书的人,即使蜂拥而至,也很少会在店里消费。

抱着打造网红的心态经营书店,最终却两边都没讨好,难怪生意不佳。

03

当我们怀念书店时

我们在怀念什么

我常常有一种错觉,当网红书店占领了我们的城市,我好像已经想不起在它出现之前的书店是什么样的了。

曾经,我们和书店之间的关系是长久的,书是最牢固的纽带。

开书店的人也很少以致富为目的,而是真心想搜罗各种好书,将它们推荐给更多人。

民国时期开在上海虹口的内山书店,是当年的文艺界大咖们最爱光顾的地方之一,要说也算是网红书店了,还吸引到了鲁迅这样的KOL——1928年到1935年之间,鲁迅累计去过内山书店500多次,买书1000多册。

但内山书店之于鲁迅的意义,可不是一个打卡点或会客厅那么简单。

老板内山完造爱书,也会选书,成为了鲁迅的知己。他甚至还帮鲁迅将无法在国内发行的文章寄到日本,完成印刷出版后,再送回中国的内山书店内售卖。

战争年代,鲁迅多次身陷险境,内山书店成为了他和家人的藏身之所。

鲁迅和内山完造一起

再比如纽约曼哈顿的Strand书店,被认为是纽约最棒的独立书店。从带有作家亲笔签名的稀有初版书,到最低只要1美元的二手书,应有尽有。

店里每本书头尾相连长达18英里,所以得了个称号叫“18里书店”。不管你喜欢什么样的书,富裕还是囊中羞涩,都能在这里有所收获。

因此,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它就已经是当地文青的心灵避风港。到今天,好莱坞的明星和编剧、全球各地的名人都是Strand的常客。

巴黎乃至全球最著名的书店之一,莎士比亚书店(Shakespeare & Company),曾接纳过很多怀揣着文学梦却一文不名的年轻作家借住在这里。

海明威在散文集《流动的盛宴》中详细写过这家书店有多慷慨。在他没有钱买书的时候,这里不仅像图书馆一样,提供借书服务,店主甚至还同意海明威赊账,让他“想借多少本书就借多少”,等有钱了再付押金。

当然,这些乌托邦式的书店只是特例,这样理想化的故事大概也只是上个世纪的传奇。

但无论时代和环境再怎么改变,今天依然有很多书店的主人,是因为真心爱书才进入这个行业。

东京池袋附近有一家名为“日暮文库”的书店。店主原田真弓本来在一家大型连锁书店工作,但因为享受把自己喜欢的书送到客人手中的感觉,她辞职开了这家只有15平米的小书店,店内的每一本书都是自己的精选。

在书店越来越失去特色的当下,像她一样与之对抗、为把书更好地传递给读者而努力着的人有很多。

俄罗斯Podpisnie Izdaniya书店的店员以书中情节或书籍封面为灵感拍照,让更多人关注实体书的魅力。

我们自然明白,在这个时代,传统书店如果不另辟蹊径,的确很难生存下去。

因此,在网红书店刚出现的时候,大家也乐见它找到了新的经营模式。

可是当“高颜值”“随手拍都是大片的”的网红氛围喧宾夺主,书不再是主角,书店的存在也变得意义模糊。

直到现在,每次乘地铁路过陕西南路站,我还是会想起大学时最爱去的季风书园。

它的空间狭长,标志性的绿色招牌已经显得破旧,店里没有任何一个背景适合拍照。而且因为开在地下,在梅雨季节总能闻到一股霉味。

但它的选书品位极佳,还会举办各种文化沙龙活动。那句“独立的文化立场,自由的思想表达”,胜过一切精美的装饰。

网红书店来来去去,我最怀念的还是它。

文、编辑/strawberry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原标题:《网红书店,怎么就活不下去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