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与机器人,如何过好这一生?

2022-01-27 14: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钟文 品玩

作者|钟文

五个无辜者被一个疯子绑在电车轨道上,眼看着一辆失控的电车正在驶来,此时你的手上有一个拉杆,可以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另一个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无辜者。

你会为了救五个人而牺牲另一个人吗?

这个电车难题是伦理学上最著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在这个实验中,背负伦理矛盾,被要求做出选择的是人。菲利帕·福特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这个问题,55年后这个问题不得不被进一步复杂化。

面前是这样的生死时刻,如果握着这柄拉杆的是人工智能和算法呢?

《道德自主汽车》,图片拍摄自「Hello,Robot.」展览现场

在一件名为《道德自主汽车》的概念作品中,瑞士设计师马修·切鲁比尼假想了一个并不存在的自动驾驶系统。

自动驾驶技术因其具备提升社会效率的巨大潜力,已经成为人类与人工智能最瞩目的交汇点之一。汽车曾在工业时代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巨大革新,又逐渐进化成一个新的智能体,开始在新的时代颠覆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旧定义。

如果自动驾驶的原则进一步细化下去,分别以社会影响、货币成本或者乘客个人安全作为第一优先级的考虑因素,未来的智能汽车将会如何在面对一场不可避免的车祸时提供最优解?

马修·切鲁比尼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件关于自动驾驶的思辨设计作品目前正于北京798艺术区的现代汽车文化中心里展出,是由现代汽车和维特拉设计博物馆共同主办的机器人主题展览中的一件。

机器人,这个从人类的浪漫幻想里诞生的名词,现在已经深刻地进入了工业领域,在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羽翼逐渐丰满之后,机器人开始尝试与人类情感发生联结。这其中带来兴奋与不安,也在重置人与机器的关系。人与机器该如何共生?幻想正在变成一个需要严肃思考的现实问题。

其中一些尖锐的思辨被科学家和艺术家们抓住,成为作品,收录进这个主题展中。

「Hello,Robot.」,是这个展览的名字。

戏剧、梦幻与人类想象:Room1

自动驾驶的展品被放置在展览开篇的第一个房间,同一个房间里,一同展示的有世界上第一个出现在大荧幕上的等身机器人Elektro (Moto-Man)、星战里的C-3PO和R2-D2,以及草薙素子,一些大众艺术品中关于机器人的标志性形象。

图片拍摄自「Hello,Robot.」展览现场

算法、人工智能、IoT,科技的进步成为我们一次次重新定义机器人的凭据,而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最初灵感,强烈的夹杂着文学和艺术性,具体来说,Robot这个词来源于一场戏剧。

1920 年,卡雷尔·怡佩尔创作的一个关于R.U.R公司生产机器人的剧本首次出版,在这些机器人起义反抗之前,他们是没有任何权利的廉价劳动力。在这部戏剧中,「Robot」这个日后将会成为世界上所有知名的搜索引擎中的高频词被创造出来,随着戏剧第一次出现在维也纳、柏林以及纽约。

在C-3PO和R2-D2的照片旁边,一块屏幕上放着发电站乐队2017年《3-d the catalogue》专辑里的一首歌。这个从「泡菜摇滚」开始一脚踹开电子乐大门的柏林乐队,也让柏林至今仍然无可争议的留着一张Techno圣地的名片。

两年后的2019年,一张叫做《Auxuman Vol.1》的专辑发布,制作公司是Auxuman, 一家人工智能音乐初创公司。这张专辑收录了十首歌,由人工智能创作和演唱,最热门的一首《One》在YouTube上的观看次数超过了8万人。最高赞的留言看起来像是一句警告:「不要点踩(Dislike),AI会记住你的,等到他们的时代来临」。

《One》

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戒备近乎本能,并且一直藏在浪漫空想的背面。当非人类物体摆脱空想时代,机器人开始切进人类生活,它首先成为了工具。

效率、工具与被替代的隐忧:Room2

从第一个空间出来,布景从黑色转为明亮。这个宽阔展厅的一侧,放着不同形状又质地各异的椅子,它们没有榫卯,没有螺纹和钉子。

展览中的3D打印椅子。图片拍摄自「Hello,Robot.」展览现场

1986 年,美国科学家Charles Hull开发了第一台商业3D印刷机;仅仅24年之后,世界上第一辆3D打印汽车Urbee问世;到今年7月,看惯了丰富河道的阿姆斯特丹居民们见证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座3D打印钢桥的落成。这成为我们思辨的矛盾核心:在生产活动中,机器人应该取代人吗,这会带来什么后果?

"如果工人被机器人取代,丢了工作与收入,消费能力降低,那么大批机器人生产出来的商品又没有人购买,这是一个人与机器间的悖论。"

左侧的一个电视屏幕在滚动着一些采访片段,一位学者这样发问。

椅子的对侧有一台电脑,显示的网页关于一个测试:「你的职业被机器人取代的概率有多大?」

展品:机器人会取代你的工作吗?测试:「你的职业被机器人取代的概率有多大?」。图片拍摄自「Hello,Robot.」展览现场

显示屏的画面里显示,IT工程师的被替代率是73%,行政人员是97%,摄影师或短视频拍摄者也到了50%。当机器人能够完全满足人类的工作场景,金融分析师、秘书、酒保这些角色都将不复存在。

但仍有不少社会角色看起来会长久的处于安全区里,意外的是,除了极度依赖人类智慧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们,一些与人类生活非常靠近的工作也难以被取代——比如护士。这意味着在我们目前所认知的机器人极限里,当触及思想和情感,人类角色无法被完全代替。

但在机器人本身的发展中,「理解人类」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甚至是人类对于机器人好奇心的出发点。

机器人已经遍布人类社会的工作场景。下一步势必要跳出工作,与真正的人类情感相交。

图灵测试、情感与自我拷问:Room3

电影《机械姬》里,年轻人迦勒被卷入一场关于机器人研发的骗局,随着交谈深入,年轻人逐渐被机器人驾驭,最终成了后者摆脱人类叛逃的一把钥匙。

整个交谈就是一场被扩展了的图灵测试,迦勒被要求回答的问题是,自己是否会在明知对方是机器人的情况下,依然把它当做人类,并产生本能的共情。

电影《机械姬》

最终机器人Ava通过了测试,但迦勒也被永远困在一个狭小房间,这似乎是一场噩梦的开始。

回到现实,人工智能的发展要积极地多,无数场图灵测试已经发生,机器人对于情感的接受和反馈,锯齿感正在逐渐消失,它们开始成为人类情感生活的补充。

荷兰触觉公司2014年的产品Frebble可以让触觉同频,一个人握紧着其中一个触觉机器人,成对的另一个会将相同的触觉传递到另一只紧握着它的手上。图片拍摄自「Hello,Robot.」展览现场

Paro是一只海豹,也是一个为痴呆症患者提供慰藉的治疗机器人。它的身体里有听觉和光学传感器,你可以抚摸它,或者叫出它的名字,它会扭扭身子回应你的。图片拍摄自「Hello,Robot.」展览现场

从抽象的推荐算法,到更容易理解的海豹,机器人一直在向人类情感靠近,但这并不是机器人的主动选择,荷尔蒙来自人类自己。

20世纪90年代,日本兴起了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的研究浪潮。感性工学基于语义分析,将人类感性与工程结合起来,并且传递到具体的商品设计和制造业里。

诡异的天才工程学教授石黑浩在2007年将自己的机器人“替身”带入公共视野。石黑浩在机器人的仿真皮肤下埋入50多个传感器和马达,它可以挪动身体,也有简单的痛觉反应器。石黑浩可以依靠遥控器和机器人眼球背后的摄像头来实时地控制“替身”,甚至将它摆在学校教室代替自己上课。

石黑浩和他的替身

机器人对于人类情感的呈现和感知,就像是信息的输出和输入两端一样缺一不可。巧合的是,两者几乎在同一时期开始展现出发展迹象。

“情感计算是针对人类的外在表现,能够进行测量和分析,并能对情感施加影响的计算。”

1997年,Rosalind W. Picard发表著作《Affective Computing》,这位麻省理工学院跨领域尖端科学实验室Media Lab的人工智能领域巨擎,第一次在人工领域里划出了情感计算的分支,依靠机器算法以及传感器的支持,真实笑容与苦笑,以及更复杂的人类情绪,开始尝试被转录为绝对理性的代码。

2016年时,麻省理工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推出了一款名为“EQ-Radio”的设备,实验室团队表示,EQ-Radio可以依靠监测呼吸和心率层面的细微变化,来判断一个人的情绪是兴奋、高兴或者悲伤,并且准确率达到87%。

从左到右:Fadel Adib博士、Mingmin Zhao博士以及Dina Katabi教授

但许多重要的问题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初期被忽略掉了,直到近几年才集中性地被被重视和重新提出,比如人工智能的道德问题,以及机器人被赋予的情感,是否需要在某一个界限内。

《纽约时报》在2018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当下人工智能携带文化偏见,比如词语"女性""妇女"与艺术人文类职业以及家庭联系更紧密,词语"男性""男人"则和数学、工程类职业更近。除此之外,从微软、IBM和旷视三家公司的人脸识别API所关联的数据来看,研究显示人脸识别对于不同人种的准确率存在巨大偏差,针对黑人女性的错误率甚至高达30%。

深度学习为机器人快速形成人类思维提供通道,但以大量人类社会信息为养分的深度学习,本身就先天性的带有偏见。一些研究者认为这种偏见的浓度甚至会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被强化,因为它们不像人可以有意识地去抵制偏见。

机器人最终需要遵循人类的伦理规则,也需要足够的道德敏感性,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这甚至应该发生在机器人进一步理解人类情感之前。

在上述展品的旁边,安静放着另外两件作品,质问着机器人的情感与人类的亲近极限。

你是否愿意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与机器人相伴?

这个装置叫做「临终关怀机」,接近死亡的人类可以购买这台机器,它将贴合着人类小臂的护肤对人类进行安抚,置于机器内的传感器则可以感知人类的生命状态,并且在最终,准确的记录下人类的死亡时间。图片拍摄自「Hello,Robot.」展览现场

或者将自己的衰老过程托付给机器人,甚至变成一个百分数?

「火葬机器人」,通过将自己的毛发、指甲等等放入这个瓶子中,人类可以知道自己新陈代谢以及衰老的过程,随着放进去火化的东西越来越多,瓶下的百分数会向前演进,这也意味着与死亡越来越接近。艺术家陈丹想要表达的是,人类需要直面生命不断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事实,并且积极地看待这件事的发生。图片拍摄自「Hello,Robot.」展览现场

无论如何,具备情感的机器人仍然与人类站在同侧,这是这些作品背后所保留的潜在共识。在人与机器共生的不确定中,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坚定的锚。

回归、合一、我们共同的未来:Room4

如果突然有一天,所有的机器人都突然报废,这个世界将会怎样?显而易见,这个世界也将几近报废, 这是我们的生活现状。机器人还无法读懂自然语言,但它与人类生活的相融早已经发生了。

智能电动车,充满IoT芯片的房子,人类与机器人融合的最后阶段就是人类生活在"机器" 里。这个机器可能是你的身体,或者整座城市。

城市是否一定要遵循扎根土地的原则,只能通过“建立-拆除-再建立”的逻辑演化?英国先锋建筑电讯派成员朗·赫伦在上世纪60年代开创了“行走城市”的构想,整个城市成为一个巨大的游牧系统,而人类融入其中。图片拍摄自「Hello,Robot.」展览现场

手机在很早前就被描述为人体的外接设备,智能汽车也将在未来普及,成为人体的更敏锐的官能。

人类从开始直立行走到进化出高级文明,至少用了500万年时间。而在短短两个世纪内,汽车的发明让人类的“行走”速度提升到了数十公里每小时。

机器人与人类社会共生的过程中争议不断,但随着机器人的发展越来越接近人类最初的幻想,这又是必然会发生的。2017年的沙特阿拉伯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女性"机器人索菲娅成为沙特第一位机器人"公民"。

这个由香港汉森机器人技术公司研发的类人类机器人,旨在学习和适应人类的行为、并与人类一起工作。索菲娅的原型是奥黛丽·赫本,具有人工智能、视觉数据处理和面部识别功能,这意味着她可以解读外界的信息,并且以语言或表情做出反馈。

类人类机器人索菲亚

在一次电视采访中,当采访者表露出对于机器人的担忧时,索菲亚甚至打趣说对方一定是看了太多马斯克或者好莱坞的东西。

但这种担忧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担忧在机器人越来越同时在形体和智力水平上接近人类的过程中愈发鲜明。这触及到一个本质的争论,人类制造出的机器人,是希望成为人类的附庸,还是另一种与人类平起平坐的生物?你想变的比自然创造出来的更好吗?

机器人促进了进化吗?

这是这次展览的最后两个问题。

左为Ekso GT™️,世界上唯一获得 FDA(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认证的,用于治疗中风偏瘫、高位截瘫患者的机器人外骨骼,它为截瘫患者提供了一个强力的外部支撑和行动系统;右为医疗技术公司奥拓巴克在2007年推出的机电控制假肢,通过与身体的神经末梢连接,假肢可以像自然手臂一样重新与脑电波建立联系。图片拍摄自「Hello,Robot.」展览现场

答案显而易见,并且正在发生。

尾声

最后一个房间,色调从温暖的粉色重新暗淡下来,仿佛回到关于「科学与想象」的第一室。这契合着人类对于机器人的研究的演进,从基于人体的幻想开始,然后成为工厂的机械手臂、客厅里的扫地机,在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重新将情感和仿生学的技术贯彻进去,以期更深刻地融入人类生活。

机器人的发展,是人类对于自身和外部客观世界的认识的群体意识总和。最终,也许我们可以逃离恐怖谷,面对眼前触手可及的人工智能放下戒备,问候一句

——HELLO,ROBOT.

「HELLO,ROBOT. Design between Human and Machine」,即《你好,机器人-人类、机器与设计》主题展,正在进行中。

时间:2021年12月17日——2022年3月20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甲4号798艺术区E-1号,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这是该主题展在中国的首次亮相。

· 文章版权归品玩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原标题:《我与机器人,如何过好这一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