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微书评︱这部莎士比亚双解词典前后编了八年
石伟杰整理
字号
编者按:《上海书评》将持续关注浮现在微博上的各类书籍,并摘录相关讨论,供大家参考。以下按时间顺序排列。
@罗新PKU(2016年7月20日):我去年写过一篇《遗忘的竞争》,对历史和历史学中的“遗忘”有所触及。前天买到今年新书David Rieff所著《赞美遗忘:历史记忆及其反讽》,粗读了前三章,很有意思。立足点和兴趣点都和我不同,但也注意到遗忘的现实与史学价值。觉得值得推荐,虽然我自己还没有读完。 @云中上师(2017年1月31日):这些年查理大帝的重要研究真是不少,研究政治史新手法的人应该留意。昨天终于在书店买到哈佛出Johannes Fried的巨著的英译本,德文原作Karl der Grosse:Gewalt und Glaube出版于四年前,这么大部头的书这么快有上乘英译,可见其重要。这是近年最详尽新见最多的查理大帝生平研究,可以和2008出版的剑桥史家Rosamond Mckitterick的Charlemagne:The formation of a European Identity互补。Fried以采用所谓神经学-文化史的新手段来分析历史记载中的人物著称,对古代政治史尤其有启发。该书出版后使本已拥挤不堪的查理大帝研究领域焕然一新,说明德国史学研究还是值得重视。@东漂学童(2017年2月7日):昨天看到 @东方历史评论 介绍凯南日记的中译本,于是拿出刚到手还没来得及细看的这本书翻了几页,的确很有兴味。这位活了一百零一年的外交官出身的思想家见证了一个世纪的风云,既有无比强硬的一面,又有哲人的深度,这才是真正的SAGE,不像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才俊动不动说话像先知一样,一点没有基督徒的谦卑,动辄人类怎么样,好像自己已经不属于人类了。很想知道凯南若还健在,会怎么看今天的美国?继续看这本书。@张宏杰(2017年3月9日):荐书:《一曲微茫》,张充和与宗和姐弟书,可以清楚地看到1949年后同为文化人分居中美后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1952年,宗和兴奋地向姐姐汇报,北京、上海已经彻底消灭了苍蝇和蚊子。@云中上师(2017年3月11日):盖提研究所2015年出版的这部论文集由Petra Ten-Doesschante Chu和丁宁合编,论文篇幅虽然都不算长,但均围绕清代中西艺术融汇的有趣主题,无论内容还是图片质量都值得赞一下,是目前看到的这方面最有意思的一部论集。@月弓城(2017年3月13日):《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刘炳善教授编著,刘教授八十年代就用英文写了英国文学简史后来又修订了几次,现在还有学校用。但他的这部莎士比亚双解词典却流传不广,刘教授编这部词典下了很大功夫,前后编了八年时间,卡片就做了四万多张,参考了很多国外莎学著作,收词和解释主要是针对中国学生的,因为很多国外莎学辞书只收和当代英语不同的词。这部书的印刷装帧也很考究,连封面莎翁的画像也是专门请人制作的,书后还有几个有用的附录。如果大家读莎翁的剧本可以去图书馆找来参考一下,另外如果有出版社能再版此书就更好了,毕竟国内莎士比亚工具书还是少得可怜。@刘宗迪L(2017年3月13日):胡司德的《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是近几年难得一见的汉译西方汉学佳作,研究者的视角新颖这方面倒不出所料,难得的是史料翔实,引证详备,直可以作相关研究的史料索引用。尤为难得的是蓝旭的译笔,回译准确,典雅流丽,读来毫无隔膜之感,真正达到信达雅的标准。转一个豆瓣短评,所见略同:选题孤高冷艳,开采无人问津的领域,却在战国两汉文献中做了十分绵密的探讨,作者的古文造诣相当深厚。更可贵的是,这朵高岭之花的汉语译文也十分不得了,蓝旭教授行文万般审慎,遣词也通俗而优雅,也是相当罕见的一流水准。书的题材冷门,但读起来实在赏心悦目。@月弓城(2017年3月16日):《外国文学欣赏与批评》,一本文学入门读物,中文写成,浅显易懂,可以帮读者掌握一点文学作品的内在规律和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文学作品。作者之一黄源深老先生是外语文学界有名的老教授了,做学问扎实,写了不少文章探索剖析外语类学生存在的问题,比如缺乏思辩能力等,也编辑了英语散文选等书来加强学生的英文运用能力,写此书也是希望学生能深入地了解欣赏英语文学作品。点击下方链接,阅读“微书评”系列: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澎湃矩阵
新闻报料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