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华社关注借调乱象:来函说走就走基层失血,本质是权力任性
记者下乡采访时,一些基层干部表示:上级部门连续借调骨干,基层“失血”严重,很多工作难以开展。而且,人事关系错配引起单位内部不团结,助长“求人办事”等不正之风。
乱象:来函说走就走,基层单位有苦难言
借调作为一种特殊的机关工作人员流动方式,本是为解决单位人手不足或专业性人才缺乏问题。但现实中,借调“频繁、太随意”,甚至催生失序、失范借调:时间越来越长、形式花样百出、变相违规借调,使得被借调者进退两难,基层“失血”。
贵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某县一乡镇党政办主任曾先后2次、共9个月被借调到县委办任职。 “象征性发一个函、走个程序,下级单位哪敢拒绝?”这位主任还透露,现在上面下文,不能再在乡镇、科局“搞借调”,而是换了说法,叫抽调跟班学习。 “换汤不换药,称呼不同而已。 ”在贵州省铜仁,一位县电视台人员抱怨,单位有人被长期借到省级卫视工作,“搞得我们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 ”不少地方的基层干部也反映,大学生村官不在村,而是坐在乡镇办公室的情况。
在不少基层人士眼中,借调大多是在拼关系,获得机会本身就意味着迎来了升迁希望,而能不能留下更是至关重要。不少人以过来人身份说:“‘非关系户’要想留在上级单位,除了具备足够能力、付出巨大努力,时机和运气也很重要。所以大部分人都是折腾半天,最后借而不调。 ”
一些网友也讲出了借调人员的无奈与焦虑。有人反映,“我们单位领导小孩在基层就待了半年就被借调到县,后来留下来。其他人,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不少人比喻借调犹如拉磨驴前方挂着一根胡萝卜,看得到而得不到,只能一直熬下去。
分析:专家称借调乱象的本质是权力“任性”
记者采访发现,频繁的借调和长期借调都给被借调人员、借出单位带来诸多烦恼。离开了原单位,一些重要机会与借调人员就无缘了。
河南郑州某文化单位的小王曾有过一年被借调的经历,因为人事考核权在原单位,评优评先都轮不到她。 “除了无尽的加班什么都没有。 ”她说,自己“忙到没朋友”,有人则“闲得飞起来”。所以,现在单位同事一听到上级借调,都躲得远远的。
湖北工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刘耀东表示,借调现象大量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上级借调机关的“官本位”思想与官僚主义作风,导致政府部门职能转变不到位,放权不彻底,管了太多不该管的事情。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夏正林曾刊文分析,有些借调不可避免,但实践中许多借调不因工作需要而产生。对借调单位来说,不借白不借,用人很实惠;对借出单位来说,虽负担加重,但能借机和上级搞好关系;对借调人员来说,能被上级赏识,混个脸熟也不错。这背后本质上还是权力的“任性”。
对策:怎样管住 “不借白不借”的冲动?
“任性”借调,若一边是少数“关系户”进步的暗道捷径,另一边就是大多数“陪跑族”的无奈辛酸,其容易滋生的基层“失血”、上级懒政等危害亟待治理。
福建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张铃枣则认为,政府机关、上级单位在人员编制和职能划分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对于非必要情况而长期占用基层借调人员的,编制办应予以清查。此外,与其频繁借调基层人员,不妨考虑建立完善对口单位上下级干部人员之间的定期进修、学习的交流机制。
刘耀东建议,要纠正借调上的不当做法,除了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加大制度的执行力来纠正外,还要大力培育与发展社会组织,科学合理地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最好通过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来解决上级行政事务过多等问题。
(原标题为《“漂在机关”的借调群体 基层单位有苦难言 被借调者进退两难》)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