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单兵装具︱草帽、草鞋最具中国特色

周明
2017-04-30 15:49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所谓单兵装具,是指士兵所携带的个人装备,广义上除了枪械以外的所有装备都可以算入单兵装具的范畴。单兵装具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作战类装具,如钢盔、军刀、手榴弹、防毒面具、工兵铲等;另一类是生活类装具,如军服、军靴、饭盒、水壶等。人们通常比较关注飞机大炮,而经常忽视单兵装具。但这些不被人重视的单兵装具,却同样可以反映出一支军队的装备水准和战斗力。在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单兵装具是怎样的?

钢盔

提到抗战初期的中国军队,最著名的就是德械师了。“德械师”或者“德式师”的称呼都是后人起的,它的正式名称是“二十五年(即1936年)调整师”。当时配备德式军械的一共有18个师,外加教导总队、第2师补充旅(按照“二十五年调整师”的编制进行了整编),也就是说,真正的德械师只有20个师级单位。

德械师在中国军队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德械师最典型的装具就是德制M35钢盔。此钢盔于1935年定型,所以命名为M35,刚刚定型就接到了来自中国的大订单,有22万顶之多。德国军方决定首先满足中国的需要,就这样,中国军队成为了M35钢盔的第一批用户。M35是德军在一战时期的M17钢盔基础上改进而成的,采用了“热压”技术,所以比M17更轻便,对弹片的防护功能也更强。而且M35采用了全新的内盔,佩戴起来更加舒适。所以无论外形、材质、功能还是舒适度,M35都是相当不错的。

德国专门为中国制作的M35钢盔,在盔体左侧有青天白日徽。

到1936年,中国总共进口了31.5万顶M35钢盔,几乎将德国生产的M35全部购入。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中央军部队基本上都配发了M35。但是现在不少抗战剧中,只要是国军就必戴M35钢盔,显然不符合史实,真正配备M35钢盔的部队在中国军队里的比例并不太高,而且到抗战中期以后,M35钢盔基本上在作战中消耗殆尽了。

其他中国军队的主流钢盔是英制MK-2型“托尼”(TOMMY)钢盔,它的外形像扁平状的锅子,又像飞碟,所以也叫“飞碟盔”。这是英国一战时期的钢盔,只能防止炮弹破片。在抗战时期,“飞碟盔”无论是抗弹性还是佩戴的舒适性,都已经明显落伍了。然而,即使是这样的过气型号钢盔,在中国军队中都是好东西了。

地方部队主要装备的是英国一战时期的“飞碟盔”

滇军的武器装备主要来自越南的宗主国法国,所以装备了形状有些怪异的法制亚德里安钢盔。

滇军装备的法制亚德里安钢盔

在抗战时期,能配备钢盔的都可以算装备精良了,更多的部队根本就没有钢盔。

防毒面具

防毒面具只有中央军以及一些技术兵种如炮兵、防空兵、装甲兵才有配备,杂牌部队几乎都没有装备防毒面具。遇到日军施放毒气,他们只能把毛巾浸湿捂住口鼻,这样能勉强对付催泪性质的毒气,而对窒息性毒气则毫无作用。

中国军队配发的防毒面具是德制1930式面具,后来也有少量国内仿制的。防毒面具通常装在帆布袋中,而不是像德军那样装在圆筒中。但是在一些照片上,也可以看到德械师士兵携带的防毒面具装在圆筒中,不过这些都是国内仿制的,仿制的圆筒增强纹是横向的,而不是德军所用的直向增强纹。

只有中央军和一些技术兵种才配备防毒面具。

军服

军服是一支军队最基本的装具,然而中国军队连军服都没有统一的颜色。中央军的夏季军服主要以黄绿色为主,冬季则主要是蓝灰色的棉军服。地方杂牌部队中,北方部队大多是蓝灰色军服,南方的两广部队是土黄色,云南的滇军则是蓝绿色。军服面料大多是最普通的土布,而将校呢则要到抗战胜利后才出现。相较之下,中央军的军服比较正规,好歹还有些政府军的气度。

在很多影视剧中都可以看到,国军军官穿着所谓的小翻领美式军服,还配上武装带。实际上,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从未配发过小翻领军服,即使是接受美式装备的驻印军,配发的也都是中山装式的传统中式军服。国民党军队采用翻领式的军服,是1959年之后才有的事情。

影视作品中的国军军官都是翻领美式军服加武装带,够帅气,但却完全不符合史实。

武装带

武装带起源于西方,最初也称刀带。军官在腰带左侧佩军刀,为防止军刀的重量拉扯军服,所以在右肩配置一根肩带,通过右肩斜向左侧吊住腰带,这加了斜肩带的腰带就是武装带。中国士兵军服上的皮带是窄皮带,军官是宽皮带,中央军和东北军的军官则是斜背武装带。不是所有的皮腰带都是武装带,武装带一定要有肩带,而且腰带还必须是宽皮带。

北伐时期佩戴着武装带的蒋介石,可以清楚地看到腰带是双排扣。

战争开始不久,佩戴武装带的军官就成了日军狙击手的首要目标,所以很快一线部队的军官就不再佩戴武装带,毕竟性命总比威风重要。只有高级将领在公开场合才会佩戴武装带。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左)和叶剑英(右)都佩戴着武装带。

弹包

德械师配备的子弹袋是帆布制成的长形袋,可以放20个弹包,每个弹包里装一个五发子弹的弹夹,总携弹量100发,这个标准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绝对算是高配置了。别的部队最多也就二三十发,而八路军更是困难,主力部队打场阻击也只有五发子弹。

德械师中配备毛瑟驳壳枪的士官和下级军官,则配有专用的皮质弹匣包,可以装12个20发弹匣的弹包,用皮带扣系在后腰,然后由“Y”形肩带呈三点式支撑起弹匣包。驳壳枪手在着装时,先背上手枪套,再背弹匣包,把手枪套固定在弹匣包之下,这样在行军打仗时,背在身上的驳壳枪就不会乱晃。

德械师配备的驳壳枪皮质弹匣包

草帽

所有中国军队,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杂牌部队,几乎都没有配发雨衣,极少数部队只是靠民间募捐而得到了一些雨衣。所以由干稻草编制而成的草帽就成了士兵的标配,草帽晴天可以防晒,雨天可以防淋,上面通常还有所在部队的番号或代号。

人手一顶的草帽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单兵装具。

草鞋

胶鞋和雨衣一样,也是奢侈品,除非特殊情况,一般是不会配发的。国内的部队包括中央军在内配发的都是草鞋,只有在冬季才会有布鞋。中央军头号精锐、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200师,在1942年入缅参战时,穿的也是草鞋。在当时,中国军队是以“草鞋军”而闻名的。

绑腿

绑腿就是绑在小腿上的布条。长距离行军会让小腿酸痛不已,打上绑腿,通过外力挤压静脉,促进血液回流,可以有效减轻疲劳酸痛。另外,对于尖利小岩石、荆棘茅草、虫蛇叮咬,打上绑腿就有更多一层防护。

绑腿可以有效缓解长途行军的腿部疲劳和酸痛。

绑腿通常是一根长的布带(有弹力的帆布最好),一端是平头,一端分叉成两条绳,叉口处要结实,宽度约10厘米,长度1.5-2米长。绑腿要打得松紧适度,太松不仅容易散落,也起不到保护腿部的作用;太紧就会束缚住小腿,严重的甚至会迈不开步。在战场上,绑腿还可以当作绷带包扎伤口或者作为三角巾固定骨折部位;几根绑腿连接起来还可以作为绳索来用。所以,绑腿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单兵装具。

连彭德怀这样的高级将领都打绑腿。

大刀

大刀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单兵装具,是中国的传统冷兵器,宽刃长柄,便于劈砍。1930年代中期驻守平津地区的29军就是以“大刀队”而闻名,据说部队专门邀请武林名家李尧臣设计“破锋刀法”,专门用来克制日军带刺刀的三八大盖。当年民间将大刀的威风传得神乎其神,不仅有《大刀进行曲》,高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甚至还有说日军因为害怕被大刀斩首而专门定制铁围脖来保护颈部。然而,单从29军在长城抗战中的喜峰口之战以及卢沟桥事变之后的平津保卫战的表现来看,大刀队没有那么神乎其神。从拼刺角度来看,“一寸长一寸强”,大刀对长枪很难有优势,再加上中国士兵的体质明显不如日军,白刃格斗很难占据上风。而且白刃肉搏对士兵的战术和心理素质要求很高,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和残酷实战的士兵,一遇到寒光凛凛的真刀实枪,必然会腿肚子发软。这些有关大刀队的传说更多是出于宣传的需要,用以鼓舞中国军民不惧装备的劣势,敢于同日军决死拼杀。

29军大刀队在进行刀术表演,大刀在抗战中更多的还是宣传作用。

手榴弹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最有效的近战利器是手榴弹,只要有足够的臂力,刚入伍的新兵经过简单训练就能熟练运用手榴弹。早期中央军装备德国生产的M24手榴弹,这是德国在一战时期的长柄手榴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M24手榴弹分量更轻,投掷距离更远,并且装药改为100克的TNT烈性炸药,威力更大。同时,M24手榴弹将拉索后的爆炸时间缩短为5秒,大大减少了被敌方捡起来回掷的可能。

中国的巩县兵工厂和太原兵工厂都有仿制M24手榴弹,但中国的加工工艺落后,德国原装M24手榴弹的木柄是空心的,可以装更多炸药,但中国只能生产实心木柄,威力就打了折扣。八路军的简易兵工厂生产的土造手榴弹,也就是俗称的“边区造”,质量更差,甚至出现爆炸后一炸两半的情况,杀伤力不能和德国原装手榴弹同日而语。

手持M24手榴弹的中国士兵

水壶、干粮袋

德械师的水壶一部分是从德国采购的,一部分是国内仿制的,均采用椭圆形木塞盖,有肩背带。这和德军所采用的系在腰带上的金属盖水壶不同。干粮袋为方形,帆布质地,背带跨肩,也与德军系在腰带上的不同。

杂牌部队是很少配备水壶的,喝水就只能用饭碗或者干脆用手了。干粮袋就更简陋了,是一头缝实一头开口的粗布袋,装上粮食(通常是生米或馒头干)后,把开口处用绳子系紧斜搭在肩上,或者是把棉被套在干粮袋外面,然后背在肩上。

杂牌部队的干粮袋极为简陋

另外,中央军单兵装具还有皮质背包、军毯、雨布、铁制饭盒、水壶、干粮袋、刺刀、两组三联装的皮质枪盒。这套豪华装具主要参考日军和德军的单兵装具设计,不过只是在阅兵等重大活动中才临时配给士兵,极少在战时配发,只能算是一种充门面的花瓶摆设。

如此豪华的单兵装具只有在阅兵等重大活动中才临时配发。

其实,就拿中国军队最高标准的中央军来说,单兵标准个人装具也只有五大件:钢盔、子弹带、水壶、干粮袋和防毒面具。整个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单兵装具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乱和差。但是,中国军队就是靠着这些低劣的装备,不屈不挠地与日军浴血奋战了多年。

中央军是当时中国军队单兵装具最高配置标准。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