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多地表态“欢迎游子回家过年”,媒体:有温度的政策更暖心

朱昌俊/中国青年报
2022-01-26 07:06
舆论场 >
字号

受疫情影响,这个春节能不能回家过年,对不少人来说是一件相当不确定的事。不过,一些地方对在外游子的回应,让人看到了更多希望。

日前,有在外地工作的宁波网友发朋友圈称:“破防了,每天都在担心过年能不能回家,一大早接到宁波防疫办电话,说看到机票信息,提醒要做48小时核酸,路上做好防护,欢迎回家过年”。此前,也有一位行程码带星的网友分享了浙江某地疫情防控办的温暖回应:“可以回去,中高风险地区也能回去,只要提供48小时内核酸,除非是中高风险区里全域封闭管理的街道回去的,才要集中隔离。”工作人员还问他:“想家了吧?多久没回来了?想回来就回来吧”。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种传承已久的情感需求,也赋予了“过年”更多仪式感。当下,在疫情的影响下,为了防控安全,回家过年当然必须遵守相应防疫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防疫和回家必须对立起来。从上文提及这些地方的回应来看,在做好防疫的同时,尽可能满足在外游子“回家过年”的朴素愿望,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日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再次重申,对于来自不同风险区域的返乡群众,各地要分类、分区精准落实防控措施,防止政策执行简单化、一刀切,防止层层加码。这一表态,体现的是疫情防控工作与社会正常运转的平衡。一方面,这需要各地在制定政策时有更多人性化的考量;另一方面,这也对各地精准防疫的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

疫情已经持续两年有余,一个个普通个体的付出与牺牲,正是为了我们能早日回归正常生活。春节期间正常流动、返乡,正是许多离乡游子最真挚的愿望。为人们安全、便利返乡创造更好的条件,让过年团聚不再是一件难事,本就该是常态化防疫工作的内在追求。与之对应,层层加码、蓄意刁难返乡者的做法,从来不是防疫工作的“正道”,也注定不得人心。

与一些地方“想回来就回来吧”的暖心回应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地方动辄对返乡者以隔离相威胁,甚至对在外的游子恶语相向。这不仅是在给人们的返乡之路添堵,将防疫与社会正常需求对立起来,也有违科学、精准的防疫原则。

每一种返乡的热望都须体恤,每一位漂泊的游子都值得被善待。这样的常识,在今天尤其需要强调。人们想要回家过年,是十分正当的诉求,这项权利在当前的特殊情况下难免要受到一定限制,但这种限制应该是有限度的,必须依法依规。个别地方随便“拍脑袋”,想出一个“土政策”就说了算,不仅不够人性化,也有违法之嫌。

一边是“想回来就回来吧”,一边是“一刀切”,政策的温度、防疫的能力,对比之间高下立判。疫情给社会带来的伤害已然很大,不讲科学、缺乏关怀的返乡政策,可能进一步放大疫情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多地防疫部门“欢迎游子回家过年”的态度,向社会示范了最好的春节防疫“打开方式”,也证明严格防疫同样可以保有人性化底色。对于这样的暖心举措,不能止于个体的“破防”,各地有关部门也应有所触动,为在外游子安全返乡创造更多便利。日前,河南信阳出台政策,明确要求:不得随意对证码查验合格但健康码带“星号”的人员劝返。春节越来越近,乐见更多地方向在外游子敞开怀抱。

    责任编辑:王卉
    图片编辑:沈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