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天才捕手”西尔弗斯,在他之后谁能坚持《纽约书评》的使命
这两天在国内放映的电影《天才捕手》根据美国著名文学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的故事改编,就是他挖掘了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沃尔夫等伟大作家。编辑是知识界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挖掘写作者、设置议题甚至介入公共讨论。影响美国知识界半个世纪之久的《纽约书评》创办人之一罗伯特·西尔弗斯也是这样一个“天才捕手”。
罗伯特·西尔弗斯3月20日,这位传奇编辑在曼哈顿因病去世,享年87岁。在生命最后一段时间,他仍在为这本杂志工作。
2013年,《纽约书评》创刊50周年时,除了为这本在美国精英知识阶层影响力巨大的杂志庆生,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是,时年83岁的主编罗伯特·西尔弗斯百年之后,谁能接替他?
西尔弗斯是《纽约书评》的创办者之一,从《纽约书评》创刊起,他就和芭芭拉·爱泼斯坦一同担任主编。2006年,爱泼斯坦去世之后,西尔弗斯接过她留下的所有工作,成为《纽约书评》的唯一主编,54年来从未假手他人,这也让《纽约书评》烙印上他深刻的个人印记。
他领导《纽约书评》成为最好的书评刊物之一
也许大众对这位传奇主编不甚了解,但在知识界,西尔弗斯的《纽约书评》可称标杆。
1963年,《纽约书评》创办之初,西尔弗斯和芭芭拉·爱泼斯坦就一同担任杂志的主编。西尔弗斯自1954年起加入《巴黎评论》编辑部,所以在创办《纽约书评》前,西尔弗斯就一直在编辑岗位上工作,有近十年的丰富经验和广泛人脉。
他们联合几位朋友各自向认识的最优秀作家为新刊约稿,希望聚集这个时代最睿智而富有趣味的作者,深度探讨值得被关注的政治、文化事件和优秀的书籍。首期杂志一销而空,这也奠定了《纽约书评》的精英格调。
《纽约书评》关于西尔弗斯的讣告《纽约书评》是英语世界最好的专业书评杂志之一,其销量在同类刊物中虽然不算最多,但读者大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掌握着话语权。西尔弗斯自己也说,不管在世界哪个角落,只要有大学和图书馆,一般都会订阅《纽约书评》。
《纽约书评》也许是主编特色最为鲜明的杂志之一,因为西尔弗斯根本不在乎读者的感受。当一次被要求描述《纽约书评》读者的时候,西尔弗斯思考了一下,诚实地回答,“我真的不大了解他们。”
西尔弗斯完全依仗自己的能力和品位领导着这本杂志。他在接受采访时承认,《纽约书评》从来不以广泛覆盖为目标,而是选择评论那些编辑认为有价值的书籍和社会问题。
他也从不为作者设限,因为顶尖的学术圈子小,书评人和被评者往往相识,但他不担心作者会写相互吹捧的文章,因为他会对这些书有基本判断,作者出于对他的了解和信任,也不会在这个问题上糊弄他。
编辑应该充当“中间人”的角色
尽管《纽约书评》有西尔弗斯的鲜明印记,西尔弗斯本人却十分低调。他很少接受媒体采访,甚至鲜有公开露面,总是隐藏在《纽约书评》背后。
“除了署名之外,我并不在乎自己别的东西是不是会为人所知。”他认为编辑充当的应该是“中间人”的角色,不应该去获取属于作者的荣誉。
西尔弗斯有做编辑的天生才华。为《纽约书评》撰稿超过四十年的著名钢琴家和音乐评论家查尔斯·罗森曾评价,“向作家榨取书评,对他来说不是职业、不是专长,甚至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真正的自我表达方式。而他在做这件事时,既有尊严、又老练,有时候似乎还怀着过度的同情。”
在他的运作之下,《纽约书评》的作家队伍也的确熠熠生辉,其中不少都是诺奖得主。以赛亚·柏林、索尔·贝娄、哈罗德·布鲁姆、乔姆斯基、库切、纳博科夫、奈保尔、托尼·朱特等,当代文学界、学术界巨擘都在《纽约书评》的约稿名单之列。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就是《纽约书评》最早的作者之一,也是其中最著名的驻外记者,他的多篇作品都是在西尔弗斯的勉励和支持下写成的。
《纽约书评》既关注文学,也关心政治。西尔弗斯非常强调书评的作用,认为“书评几乎是能够被用来解决任何问题的形式”。
在19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逐渐转向“黑人权力运动”,反越战运动号角开始响起,新左翼学生运动也不断前进。左翼学者乔姆斯基、 独立媒体人I.F. Stone、学运领袖Tom Hayden、左翼历史学者霍布斯鲍姆在这一时期都是《纽约书评》的重要作者。
西尔弗斯并不满足于书评“发现问题”,他喜欢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文章。1967年接受《时代》采访时,他说:“我们希望文章中有专家以鲜明的观点解决重要的问题。”
西尔弗斯喜欢让作家去写看起来与他们毫不搭调的题材,但却总能获得意外惊喜。1982年美国著名女作家琼·狄迪恩和丈夫去萨尔瓦多旅行时,西尔弗斯就哄着她写了一系列文章,探讨萨尔瓦多在右翼独裁政权统治下的困境。后来这些文章结集以《萨尔瓦多》为题出版。
狄迪恩表示西尔弗斯有独特的方式去引导作者,他会指出自己文章中比较薄弱的材料,引导她回到政治的探讨方向上。
由于经常在政治问题上发声,西尔弗斯尤为看重《纽约书评》的独立立场,“我们要的是‘没有人能对我说不’。”在这样的条件下,1984年,出版商里亚·海德曼(Rea S. Hederman)收购了《纽约书评》,前提是不插手书评的任何事务。
“他是一个罕见的编辑,也是一个理想的读者”
除了文学评论,每一期《纽约书评》都有艺术、科学、经济、社会学方面的文章。很难想象西尔弗斯对这些领域全部了解,但他确实做到了。
“他是一个罕见的编辑,也是一个理想的读者。”1985年开始为《纽约书评》写稿的作家伊恩·布鲁玛说,西尔弗斯从来不会只称赞一篇文章,而是真正明白这些文章都讲了什么,“他非常博学,对很多领域都感兴趣。”
西尔弗斯对工作的疯狂程度在业内都十分有名,年过八旬之后,他依然每天很早来到办公室,经常深夜才离开,一周工作七天,几乎从不休息。即便在他82岁开始随身带着心脏起搏器,这样的工作节奏都没有改变。
西尔弗斯曾谦逊地说自己来不及关注作者们的动态,只能等他们来告诉他最近在做什么研究。但事实上,他事无巨细地统治着《纽约书评》的方方面面,有个著名的故事是,西尔弗斯曾在在圣诞节早上打电话给某作者,问他文章中某处逗号是不是该改成分号。
《伦敦书评》主编维尔梅斯被记者问到打算何时退休时,也用西尔弗斯做例子开玩笑,“《纽约书评》那位84岁还干着呢,我也打算跟他一样!”
在如今网络对传统媒体冲击日益剧烈的当下,长阅读和深度阅读越来越被碎片化阅读取代,而《纽约书评》仍坚持发深奥晦涩的长书评,坚持其“毫不遮掩的精英主义”立场。很多人把《纽约书评》看作是新媒体爆炸时期,传统媒体仍有不可替代性的象征。
回顾成立于1963年的《纽约书评》,它的诞生伴随着使命:提高美国的文学评论水平,并且培育出文学和政治文化杂糅的评论土壤。
说西尔弗斯始终在坚持这一使命也不为过。他本人从未提到过具体接班人的问题,而是说自己“每天在考虑的都是下一期杂志的内容”。
如今西尔弗斯去世了,答案似乎也十分明朗,《纽约书评》仍会继续,但西尔弗斯这样的主编很难再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