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她徒步20公里山路,只为搜集土家织锦的纹样

2022-01-26 12: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脚板下踩着芙蓉

把生活织成锦缎

土家织锦就是土家人的传奇

它与四川蜀锦、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并称为中国五大织锦

“绘画无巧,闹热为先,用色无巧,斑斓为佳”

原色的鲜亮给予的视觉冲击

让人驻步赞叹

而织锦的过程

是街坊邻居坐在一起

谈笑风生的编织聚会

本期「了不起的匠人」

让我们走进 湘西土家织锦匠人 刘代娥

刘代娥

土家族

2007年被国务院认定为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往右滑动查看更多「湘西土家织锦的步骤」

湘西土家织锦步骤:

纺捻线—染色—捯线—牵线—穿扣—混线—捡综—翻篙—捡花—装花筒—挂杆—织布边—挑花

刘代娥从小生长在湘西土家寨子里,从13岁开始制作土家织锦。刘代娥想着,这项流传了几千年的手艺,一定是可以为村寨带来经济效应的,不如在这做个生意。于是在改革开放后,“下海”还未太频繁出现在大家视野时,村寨妇女都开始跟着刘代娥学习织锦,每个月大家都能有不少工钱。

而到了「分田到户」的年代,很多人离开了织锦手艺,从前热闹的场景突然停滞了。直到有位中南民族大学的教授,多次往返于湘西、湖北恩施、芙蓉镇之间,却在最后留步于刘代娥的土家织锦中。

四十八勾

“你知道你的织锦现在为什么做不起来了吗?其实,你可以尝试结合现代纹样,在图案和纹样上进行改革。”

跟上时代,在改革时代内再一步小范围改革,刘代娥团队从最初10人,扩充到300多人,在这之后,光是来她这参加培训的,每年就有一千多人次,其中大部分人已经可以制作出合格的土家织锦。

团队在湘西的采风图

土家织锦是族群记忆的艺术表达。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记载和民族记忆只能凭借其他形式,而土家织锦成为一种最直观的“语言”,他们将其化为图文符号,也是中国符号,代代相传。

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即土家人的花铺盖。其编织全靠一双巧手,一旦织错一点,就得拆线重新来过。

虎纹

斜纹难织,因为要时时调整织机,让事先架好的上、中、下三组经线处在合适的位置。

从手法上来说,土家织锦倒是和苏州宋锦类似,都是采用“通经断纬”的方式。“经花”是中国最古老的织花工艺,而土家织物沿用了通经断纬法,在同一根纬线起花的位置上,纬线可以根据需要无数次断掉,图案需要多少种颜色变换,它就可以断多少次。

在色彩上,土家织锦均为植物染和矿物染。刘代娥在植物采集前都需要做好分类,如植物染用胡萝卜、棕色是蒲公英,粉色是樱桃。染料提取至少需要千百种植物,这便是“自然美”带来的魅力。

刘代娥从业50年间收集了成百上千中传统纹样,早期在收集传统纹样时她总是挨家挨户的寻访,以找到最符合她心目中的纹样。

玫瑰花

您一直坚持做织锦的动力是?

我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别人从小去学校,我从小在织锦上学习,载体不同罢了,土家织锦就是我的一本书,读着会更有动力,越看越漂亮,越学习越有动力。

椅子花

您的纹样一般从哪里收集并创新呢?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开始搜集传统图案。有时候要走20公里的山路,到很远的寨子、大山里挨家挨户去寻访,花钱将老式、或者是要丢弃的织锦买下来。探访的路上,有的地方没有桥,遇到洪水突发,我曾经一个多月都没法回家。

也许是日积月累的见过上千幅图案,也许是天赋加持,我对图案有着天生的敏感度,每一种纹样都能清晰的在我脑海里,织锦以外的事情却很容易忘记。

您现在的日常生活除了钻研织锦这一项工艺,还会有什么?

我们的图案很完整,每一个步骤都需要非常谨慎。之前的织锦仅局限于单面,另一面有很多细节问题,比如线头的外露。现在我们做的双面织锦看不到线头,这种工艺更加耐看,使用时间更长,比如披肩、服饰等。

单面适合装饰或者挂画,而双面真的可以用起来,贯穿于生活。

大玉章盖

您的未来规划是?

首先是进入高校吧,前两年我们每个学期都会有30-40天在大学高校,讲述我的经历,学生们的疑惑越多我越开心,说明织锦也正在被大家看见。

其次是想融入现代生活,让我们的织锦能穿戴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运营 | 匠匠

排版、撰文 | 羊园

编辑 | jojo

文中图片由「了不起的匠人」于湘西拍摄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原标题:《她徒步20公里山路,只为搜集土家织锦的纹样》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