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发现中国好手艺·湘西站 | 苗绣,逐针逐线的极致色彩
原创 匠匠 了不起的匠人
我们从凤凰出发,历经一小时来到了乾州古城,这里的老宅子很多,斑驳的外表,似乎能感受到那个未曾经历过的年代。
走过几条小巷子后,直望过去便能看到打眼的苗绣工作室,店内的射灯让墙壁上的刺绣非常显眼。
彭老师是湘西吉首人,父亲是木匠,手工做得非常好,受父亲影响她喜欢上了创作,对色彩非常敏感,考上美术学院,在每次的考试中,色彩题总能得高分。
接触苗绣是在一次写生,有幸观摩了梁德颂的苗画,唤起了彭晓君老师内心深处的渴望,脑海里迸发出无穷无尽的想法。
经过在苗族腹地的走访学习,在练汉语都不会说的苗族奶奶里继承了古老的针法。于是,多了一个将绘画理念运用到苗绣中的传承人,并且将色彩运用到极致。
苗族作为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苗绣就是他们的文字,它最早出现在苗族人的服饰中,在颠沛流离的迁移中,苗绣始终作为一条民族纽带,不断激励着苗族人民以不屈的意志,也把美好的向往寄托在绣布上。
人们把走过的路,见过的人,赏过的景,都糅合在一针一线里,绣在布上,穿在身上。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属于她的传说,通过绣品被记录下来,由祖母传给妈妈,再由妈妈传给女儿,代代相传间,造就了苗绣的传奇
苗绣中形象各异的动物,植物,既不是对自然的单纯模仿,也不是单纯的自我艺术表现,而是一种把生命形象虚幻性的创造。
在彭晓君的众多作品中,龙,蝴蝶,狮子,鱼,牡丹是最常见的元素,但她却能在不断思考中,发掘新的表达形式,让人眼前一新。
许多人说她是天赋,用十几年的经验,就走到了几十年的层次,其实不然,靠着的是心底对苗绣原始的喜欢以及扎实的美术功底。
彭晓君更愿意把针视为笔,把线作为调色板,而不是为了绣而绣,相反,做重复的画面,她觉得非常枯燥,所以作品很少出现量产的情况,自然且随性是她真实的灵魂。
刺绣的动作,在绣布上用针线寻找平衡点,运用苗族人独特的针织技法,编织出线的肌理感。
在创作过程中,难的并不是针线活,对技艺融会贯通的彭晓君,彻夜辗转于思考,一旦灵感迸发,后面的步骤就变得轻而易举。
在苗绣里,色彩的协调讲究纯度,明度的强烈对比,它是整件作品层次感的来源,掌握着视觉冲击,好的颜色,会让你在不经意间多看几眼,直到深深迷住。这一点在彭晓君的作品完美展现,整体的色彩运用堪称一绝。
她手上的元素也是在千变万化之中,不离其宗,狮子还是狮子,但神态举止却大不相同,没想到的是,这些姿态来自于猫,灵感从生活而来,作品又回到生活。
鱼跃龙门是苗族人最常见的故事,他们眼中的龙并不是权利的象征,而是吉祥的象征,鱼化成龙,有着事业有成,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
苗绣是民族的千年产物,通过创新也被赋予了艺术价值,不止是在穿和用上,可以作为珍爱的物品进行收藏,欣赏。
苗族人用苗绣让大家去感知民族文化,但文化的传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希望,你在被器物打动的瞬间,感动的那瞬间时,产生文化的认同感,这正是我们发现中国好手艺的意义所在。
如果可以,我希望你能带一块绣片回去,亲自抚摸她的肌理,逐针逐线的感受她原始、丰富、极致的配色。
感谢彭晓君老师与两位徒弟的密切配合,最后老规矩,给大家送上老师最喜欢的一句话:我永远不会停止生长。
原标题:《发现中国好手艺 湘西站 | 苗绣,逐针逐线的极致色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