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赵廷宁:西北干旱荒漠区边界范围及其变化
2022年1月5日至6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成功举办《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意见及干旱区对话——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2022/1)。本次会议旨在解读《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壹案文),探讨干旱区相关议题,并计划将会议成果及形成的宣言向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秘书处提交,力争通过此次会议和后续建言,将干旱区相关问题纳入《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会议为期两天,共分为三大主题七个部分,累计89,371人次在线参会,有效地提升了公众对干旱区的认识。
会上,2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先后发表了主旨演讲,从多个方面剖析干旱区面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等危机,共同寻求机遇与解决方案,推动全球干旱区的保护工作。
1月6日上午讨论的主题为“干旱区与气候变化”。在第四节“气候变化对干旱区的影响”中,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授赵廷宁以“西北干旱荒漠区边界范围及其变化”为题做了主旨报告。现将发言整理分享如下,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我主要从研究背景与意义、数据与方法,以及气象指标变化、区域范围变化等几个方面向大家汇报。在我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脆弱生态专项“西北干旱荒漠区煤炭基地生态安全保障技术”项目的时候,项目专家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是选择典型区域进行研究的,那么西北干旱荒漠区的范围在哪里?你的成果如果推广应用到西北干旱荒漠区?”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中国西北干旱荒漠区范围及其变化研究,这个研究有助于解决我国西北干旱荒漠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策略的调整。我们选取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西藏藏族自治区为研究区,范围略大于西北干旱荒漠区。以2010—2019年和1980—1995年两个时段进行对比,对逐日地面气象要素(逐日平均气压、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气温、风速等)和逐月降水量等要素(中国气象数据网数据)进行筛选,以避免边界突变造成的空间插值结果差异,最终确定西北干旱荒漠区的范围。根据逐月降水量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通过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获得湿润指数的空间分布;最后将多年平均降水量与湿润指数层进行叠加分析,识别西北干旱荒漠区的边界。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干旱荒漠区南起昆仑山脉,北至阿尔泰山脉,东至贺兰山麓,西至国境,但不包括天山北麓、乌鲁木齐绿洲、伊犁河谷和塔城部分地区的半干旱区;研究区两个时段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降水量及潜在蒸散量低的地区明显减少,湿润指数高的地区明显增多,西北干旱荒漠区的分界线明显北移。
干旱区对话(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2022/1)以“2020后生物多样性与气候”(Post-2020 Biodiversity and Climate)为主题,解读《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壹案文(first draft),探讨干旱区相关议题,并计划将会议成果向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秘书处提交,争取通过此次会议和后续建言,将干旱区相关问题纳入《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本次会议选择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第一阶段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UNFCCC COP26)后,COP15第二阶段前举办,具有重要的时间节点意义。它的举办,对全世界干旱区在2020后,实现生物多样性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整理/阿西叶 审/Daisy,赵廷宁 编/angel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