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凉城旱粮:凉城“小杂粮”有了“大家长”
这里历史绵长,人文荟萃;
这里群山萦绕,碧水相依;
这里杂粮旱作,滋味天然。
“凉城糕,软黄金”,作为“内蒙古贡米美食之乡”,凉城县杂粮杂豆的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燕麦、小米、黄米、高粱、胡麻等杂粮产品声名远扬。
此次,凉城县将以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契机,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在增加杂粮杂豆的种植面积,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产业链条,培育主导产业,建设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凉城旱粮”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抱团发展,形成合力,为凉城县特色旱地杂粮打开市场,塑造品牌,助推杂粮产业提档升级。
一、 山耕六千年,凉城旱杂粮
凉城县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肥沃的土壤环境造就了凉城县杂粮杂豆产业的蓬勃发展,北纬41°是世界上公认的粮食黄金生长带。这里海拔高、气候冷凉,且年均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生态天然纯净,粮食干物质积累多、口感好。早在300多年前凉城就被选为“皇家贡粮”进献清廷。
杂粮是自然界赐予凉城的宝贵财富,千百年来维系着当地人民的生存,现如今更是村民重要的收入补给方式之一。随着近些年“水改旱”项目的实施,凉城县依托山区面积较大的传统优势,结合全县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夯实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旱作杂粮杂豆产业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新作物。
目前,凉城县在杂粮种植、购入、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已形成初步规模,2019年被内蒙古自治区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授予“内蒙古贡米美食之乡”荣誉称号。
二、强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
2019年,全县播种面积94.5万亩,其中杂粮播种面积24.5万亩,杂豆播种面积17.17万亩,杂粮杂豆占总播面积的44.8%。杂粮杂豆加工产业每年加工杂粮杂豆和油料约2万吨,产品以初加工为主。通过实施“水改旱”项目建设5万亩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2021年,全县杂粮杂豆的播种面积已占到耕地总面积的55%。
自2016年起,凉城县引导企业与农民签订小杂粮种植收购合同,大力推行订单农业,在全县各乡镇建立小杂粮种植基地,覆盖数千家农户,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四位一体”的运营模式,免费为农户提供优良籽种,要求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化学杀菌剂、除草剂等,采用原生态种植方法,使用农家肥、人工除草、石灰杀菌。公司每年以每斤高出市场价一角的价格收购原粮,对土地流转大户也是同样待遇。这样不仅从源头上保证了杂粮纯天然、无污染的品质,每年还可使签约农户增收2000-3000元。
未来,通过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深度链接,真正实现“一粒粮强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标。打造地域特色品牌,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思路,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三、生态好杂粮,凉城绿饭碗
好产品需要品牌,好产业需要背书。打造“凉城旱粮”区域公用品牌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更是农户、合作社和企业家们的共识。
依托丰富资源优势和标准化发展,凉城县生产出众多优质特色农产品和加工产品,如田也杂粮、康家酿造、鑫江粮油、惠农边鸡、谷香园酒糟牛肉、蒙鹏粮油、米乐农业、百瑞食品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和品牌产品蓬勃发展,走俏省内外市场。
2021年凉城县正式启动“凉城旱粮”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实施工作,目前已完成注册凉城燕麦、凉城藜麦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续将着手申请凉城旱地小米、胡麻和凉城边鸡等地理标志,将品牌理念融入到凉城杂粮产业的发展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旱地杂粮之城”。
“凉城旱粮”品牌标志寓意“凉城之碗”, 由碗顶的“蛮汉山”,碗底的“岱海湖”和碗中极具凉城特色的玉米、谷子、燕麦、绿豆四种杂粮杂豆共同组成。“天蓝水绿”正是山水凉城的真实写照,生态、自然、健康。碗底的“岱海湖” 滋养着碗中的“杂粮”,更滋养着整个凉城。
“凉城旱粮”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提升凉城旱地杂粮知名度,打造杂粮产业特色品牌的重要内容。通过品牌建设实施凸显产品优势,不断完善杂粮产业链,做大做强品牌经济,带动杂粮产业进一步发展,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牢牢端稳旱地杂粮这碗“中国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