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的海|南汇锣鼓书:师徒退而不休,寻觅一批年轻作曲人

赵晨霖
2022-02-04 08:10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编者按】

上海位于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是长江入海的咽喉要塞。

上海因海而生,凭海而兴,借海而拓。古往今来,上海城市的发展一直受到海洋文化的滋养和影响。从海洋文化角度看,上海经历了江南渔村、国内贸易港、远东航运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城市形态的变迁。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海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上海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先民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和2035年建成“人文之城”的大背景下,深入讨论上海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正当其时。

站在2022年新起点,澎湃新闻推出《上海的海·海洋非遗守“沪”人》专题报道,通过系列短片,带领澎友们走进非遗传承人的工作与生活,品味海洋非遗的韵味,求索“海”于上海的深刻意义。 

第三集《南汇锣鼓书》 导演:赵晨霖  摄影:赵晨霖、张力克、谢硕  剪辑:赵晨霖(07:41)

2006年,南汇锣鼓书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近八旬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谈敬徳每年都要创作多部“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锣鼓书作品,而他的徒弟顾佳美负责把作品送上舞台。如今,1800年前的古老曲艺正在群众文艺舞台上焕发新的生机。2014年,60后的顾佳美被评为锣鼓书的市级传承人。从那时起,她就知道自己的余生将和传承工作难舍难分。一面锣、一只鼓、一次真情演绎,这是顾佳美的热爱与坚守。

以下是南汇锣鼓书市级传承人顾佳美的自述—— 

师生缘分

17岁那年,我考入了镇里的文艺工厂,成了一名文艺干事。我怎么也没想到,10年后会与锣鼓书结上了不解之缘,而这份缘,正是当时的面试官谈敬徳老师牵上的。

1992年,我参加了南汇县(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馆锣鼓书集训班,跟随文化馆的谈敬德老师学唱锣鼓书。那是我第一次接触锣鼓书。南汇县只在各个乡镇的文化馆里抽调一两个曲艺苗子,来联合排练一档大型锣鼓书节目《唱不尽我们的感激情》。当时的我已经成为了文化馆的群文骨干,又有戏剧表演基础,会唱沪剧,因此有幸被选拔为集训班的一员。

由于演出特殊,我们进行了大半个月的封闭式集训。那时候我的孩子还不满4岁,集训期间我很想念儿子,他出生后,我从来没有离开他这么久。但当我站在上海武警会堂的舞台上,得到市委领导的亲切接见时,激动、自豪、欣慰的心情完全代替了先前的不安与煎熬。

1992年,顾佳美参演《唱不尽我们的感激情》

南汇锣鼓书是上海这个大都市里得以保存的为数不多的民间乡土艺术之一,为了让这一古老曲艺受到群众的喜爱,谈敬徳老师与时俱进,不仅在歌词创作上贴近百姓生活,更是在编曲时加入现代元素,吸收其他姐妹艺术的营养,丰富了锣鼓书的音乐曲调、伴奏以及演出形式。因此锣鼓书带给我的初印象是“好听”、“好看”,第一次接触锣鼓书后我就爱上了它。一直到2006年,南汇锣鼓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锣鼓书传承下去,于是正式拜谈老师为师,开始深入学习锣鼓书的演奏技艺。

谈敬徳(左)和顾佳美(右)表演锣鼓书

谈老师永远像个慈父。在我印象中,他从来没有凶过我,但一定会严格要求我。一般学生只要学基础知识,会敲几段简单的鼓点就行,他却让我加大难度,一人敲多鼓,熟练掌握锣鼓书的“说表唱做击”艺术特点。他也叮嘱我,出去比赛时首先要把鼓点敲好。所以我一直练习敲鼓,否则几天不练,手就生疏了。

经过谈老师的指点,我掌握了大量表演技艺,在越来越多的舞台上展现锣鼓书的艺术之美。令我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的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曲艺比赛,我和我的搭档一起站上了全国群文的最高舞台。在当时的上海赛区曲艺类节目中,只有我们的锣鼓书《生意经》入选了国赛。这部作品取材于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唱词接地气。为了参加那次比赛,我们不断打磨节目,剧本改了多次,练到了脱口而出的程度。一份锣鼓书作品的精彩演绎,往往不能归功一人,而是出自一群文艺工作者的心血。

锣鼓书《生意经》入围“群星奖”决赛,并参演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

谈老师平均每年创作二十多部新作品,我负责把这些原创作品送上舞台。不仅是自己上台表演,也要辅导锣鼓书爱好者们,让她们在舞台上精彩亮相,使锣鼓书普及到更广阔的人群中去。近年来,我为新场镇上的多个锣鼓书传习基地辅导了《水乡古镇春光美》、《古镇上的叫卖声》、《魅力浦东》、《第一代女飞行员》等20多个作品,去过幼儿园、小学、初高中、村委、居委、机关单位,长期开设公益性的青少年锣鼓书培训班、成人锣鼓书培训班,学员超过200人。由我辅导与演出的十多个锣鼓书节目获市、区、长三角汇演的优秀奖项。

我严格要求自己,也对小朋友和成人学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成人培训班的学员们总说我铁面无私。一起吃饭时,我会提前给她们“打预防针”:“排练的时候,我不会因为我们是姐妹就手下留情,要保证作品的质量,必须严格对待。有时候确实难为你们。”她们都知道我做事的风格,排练时一丝不苟,但私底下总是与朋友们嘻嘻哈哈地玩在一块儿,所以她们对我是又爱又怕的。我也常和成人培训班的姐妹说,不必因为我的老师身份而在课堂上惧怕我,我只是与你们分享我学到的知识以及收获的舞台经验,互相指教,共同进步。艺术是永远学不完的,我们都是彼此的师生。

顾佳美指导锣鼓书成人培训班

退而不休

我是一个比较干练的、急性子的人,做事风风火火、雷厉风行。有时在食堂吃饭,饭还在嘴里嚼着,我就已经放下碗筷,快速走回办公室了,因为心里记挂着没做完的事。所以,我的生活总是快节奏的,自己像一根紧绷着的皮筋。长期的不良习惯也让我落下了一些病根,比如患了胃病,心脏也出过一些问题。

2018年,我到了该退休的年纪。那一年,我的孙子也出生了,亲戚朋友都说,奶奶退休后可以带孙子,家人都希望我可以把工作的担子卸一卸。退休前,我以为自己能够心安理得地退下工作岗位,多陪伴家人,好好享受晚年生活。但当我正式退休后,我发现自己无法放缓脚步,因为忙碌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况且,也有榜样的力量在鼓励我“退而不休”。

十多年前,我曾跟着谈老师去上海奉贤、浙江平湖等地采风,访问老艺人。大部分采风地都在偏远的乡村,那会儿交通没现在这样便捷,徒步几公里是常有的事,年近七十的谈老师不喊苦也不喊累。我很尊敬谈老师,他对锣鼓书的传承和发展一直怀有执着之心,退休多年,仍然坚守群众文艺工作的一线。

我们单位领导一直看重我和谈老师在非遗传承方面发挥的作用,曾对我说:“顾老师退休后,办公室、办公台都帮你留着,钥匙也没有收,你随时可以过来,就像回娘家一样。有事我们会找你,有活动你一定要来帮。”即使不说这话,我也肯定这么做。

我的家人明白传承人的身份意味着什么,也知道我放不下自己的工作,所以全家都很支持我。我的亲家和我说:“你去忙,小孩我们来带。”我也会觉得自己亏欠孙子,没有好好陪他成长。不过最近亲家生病住院了,我一忙完工作就要赶回家带孙子。

如今孙子在我身边,这是传授锣鼓书的好时机。十年前,当我正式开始从事锣鼓书的传承工作时,儿子已经长大了,年轻人好像不太愿意从头开始学一种古老曲艺,所以我没有机会把锣鼓书的表演技艺传授给儿子。孙子出生后我开始琢磨,虽然儿子没学成,但可以让孙子唱锣鼓书。所以在家我就问孙子,奶奶教你唱锣鼓书好不好,他说好呀,小孩子真聪明,也对敲锣说唱感兴趣,一般教三遍就学会了。我教他敲锣、打鼓、唱歌,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

我常常和家人说,作为一个传承人,我一定要传承和传播,这是我的工作,我要做到我做不动为止。我始终觉得做好传承工作是一份社会责任,所以我会定期参加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锣鼓书,喜欢锣鼓书。

锣鼓书传习班

薪火相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学校无疑是最理想的地方。新场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也是锣鼓书之乡,所以锣鼓书培训班的覆盖面很广。学校会把锣鼓书纳入校园特色文化,我也定期进校园,每周给孩子们上锣鼓书课。东城幼儿园、新场小学、石笋中学都是新场的锣鼓书传承基地。

让毫无基础的孩子们学会一手打锣、一手敲鼓,嘴里还要唱词,并非易事。为了帮助孩子们克服方言的难关,我和谈老师将沪语标注成孩子看得懂的拼音或近音词。

一些小学员不仅在家照着镜子练表情、嘴型,还会在放学的路上、课间十分钟唱曲。由于疫情防控,原本每周一节的锣鼓书培训班延迟开课,学校里的小朋友一来上课就黏着我:“顾老师怎么这么久不来上锣鼓书课,这几天我们可想你了。”看到孩子们真心喜欢锣鼓书,我的心头好暖也好激动。

顾佳美在学校开办锣鼓书培训班  赵晨霖 摄 

有些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就跟着我学锣鼓书,往往因为初高中课业繁重,没能坚持下去。虽然带教的孩子来一批、走一批,但其中不乏好苗子。学好锣鼓书既要会敲锣,击鼓,唱曲,还要善于表演。出生于2003年的唐文颀直到现在仍在努力学习锣鼓书。读幼儿园时,她参加了文化中心举办的才艺比赛,有声有色地讲了个故事,眼睛瞪得大大的。我一眼看中了唐文颀的天赋与灵气。她的父母很支持她学习锣鼓书,我和谈老师也倾力教授。十年间,唐文颀多次参加全国少儿曲艺大赛,获得铜奖、优秀节目展演奖。如今他已是谈老师最年轻的徒弟。

虽然锣鼓书的传承也面临着演出队伍青黄不接、创作队伍紧缺的难题,但我始终认为,在孩子身上最能看到希望。我并不奢求这些孩子日后都要成为锣鼓书的传承人,而是尽可能让更多人了解、体验这项传统曲艺,为锣鼓书打下更多的观众基础,为将来锣鼓书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文化环境。

如今,谈老师最希望培养一些年轻的作曲人。18岁的唐文颀有自己的“野心”,她想要像师父那样创作出“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锣鼓书作品。

年幼的唐文颀参加锣鼓书演出

谈老师曾经说过,锣鼓书作为南汇的特色民俗文艺形式,说百姓事、唱百姓情,传递正能量,歌颂真善美,才能使这门古老的曲艺能在现代媒体的冲击下生存和延续。

让锣鼓书活在群众文艺的舞台上,活在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里,这也是我的坚守。 

(本文根据顾佳美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顾佳美本人提供。)

海报设计:澎湃新闻 祝碧晨

    责任编辑:田春玲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