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回音|摩苏尔惨遭极端分子砸毁的文物,大多是真品而非复制品

刘拓
2017-03-24 09:04
来源:微信公众号“博物馆 | 看展览”
古代艺术 >
字号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不久前根据法国《世界报》与法兰西24台的相关报道,编译了有关伊拉克政府军收复摩苏尔,随军记者进入该地区见证被ISIS摧毁殆尽的文物遗迹遗存,“亚述5000年的伟大文明没有输给时间,却输给了极端”的相关报道。此后,某知名科普网站指出摩苏尔博物馆被毁文物大多是复制品。日前,曾游历伊拉克等地古文明遗址的考古学博士生刘拓著文就法新社文中配图与法国24台视频图像进行讨论,并质疑一知名科普网站得出的的“惨遭毒手的文物多是复制品”的论点。

近日,在解放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的战役中,伊拉克政府军逐渐从底格里斯河东岸攻入河西地区,摩苏尔博物馆光复,博物馆被毁后的惨状图像迅速传遍世界。

但因为国内从业者对两河流域文明比较陌生,文章中出现了不少知识性错误,尤其以配图错误为常见。

以澎湃新闻编译的《5000年的伟大文明没有输给时间,却输给了极端》文章来说,来自对法新社原文的编译,但有关摩苏尔博物馆的照片,法新社原报道与法国24台视频均有错误之处。

比如摩苏尔博物馆雕像被毁,其实是极端分子破坏新亚述首都之一——尼姆鲁德(Nimrud)遗址的场面。 

此处用图应为极端分子破坏新亚述首都之一——尼姆鲁德(Nimrud)遗址的场面。

下一张图其实是巴格达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的亚述厅,此厅至今完好无损。

此处用图应为巴格达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的亚述厅。

除了大量配图错误,这些文章在知识性上也并不严谨,比如强调极端组织毁灭了大量亚述时期的文物,然而原视频中展现毁坏过程的藏品,主要来自六七百年后帕提亚安息时代的哈特拉(Hatra)遗址。为了强调时代久远,很多文章使用“古亚述”一词,混淆了历史学概念,以摩苏尔地区为中心的亚述帝国,史称“新亚述”,晚于古亚述将近一千年。在摩苏尔博物馆收藏的大件亚述文物,主要属于新亚述时期。

在大量让人心痛的报道中,某著名科普网站的一篇“不幸中的万幸:ISIS毁掉的珍贵文物,有不少是复制品”的文章,让人松一口气。文中提到摩苏尔博物馆因为装修,在极端组织攻占几个月前,将大多数文物运到了巴格达的国家博物馆,被砸毁的文物,大约只有四分之一是原作。

看到标题,我满怀欣喜地点进去,却失望地发现,这家科普网给出的证据并不充足:比如仅仅因为里面有铁条固定,就说雕像是石膏制成的。

仅仅因为里面有铁条固定就说雕像是石膏制成的。

而其他证据,也仅仅是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几句话。因为这是编译文章,我阅读了文章之后给出的原文链接http://www.thetimes.co.uk/article/empty-cabinets-and-rubble-all-that-remains-in-mosul-museum-rhj3bbmms,这是英国《每日电讯报》在2015年的一篇报道,也只是复述了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一面之词。

抱着怀疑,我搜集了大量摩苏尔博物馆的文物资料照片、被毁之前照片,结合最近一周流出的被毁之后照片,并仔细观看了“伊斯兰国”在2015年2月发布的砸毁摩苏尔博物馆的视频。可以得出结论:即摩苏尔博物馆被砸毁的大多数文物都是真品,约有四分之一可能是石膏复制品;视频主要展示了对帕提亚安息时期文物的破坏,但博物馆的其他展厅,也基本被洗劫一空。基于这一结论,回看CNN、法新社等较为权威媒体的报道,也能发现不少问题。以下是对这一结论较为详细的梳理。

摩苏尔位于伊拉克北部底格里斯河沿岸,河东是著名的亚述古都尼尼微(Nineveh),巨大的城圈清晰可见;河西是现代的摩苏尔城区,伊斯兰时期的老城致密紧凑,和周围现代城区截然分明。

摩苏尔老城、尼尼微遗址与摩苏尔博物馆的位置。

2014年6月,摩苏尔在数日之内被“伊斯兰国”占据;2015年2月,极端组织发布破坏摩苏尔博物馆和尼尼微古城的视频;4月,发布破坏哈特拉古城的视频;2016年10月,解放摩苏尔战役正式开始,至2017年1月,政府军光复底格里斯河东岸,并向西岸挺进。

下图显示了目前的势力范围,可见博物馆所在区域的确刚刚解放,处于政府军控制边缘。综上,目前对摩苏尔博物馆破坏情况所能得到的证据,只有15年2月发布的视频,和今年3月记者进入博物馆拍到的实况。

摩苏尔目前的各势力范围。

下面我们通过对原始视频的分析,力图客观地揭示摩苏尔博物馆曾经的馆藏情况和文物被毁情况,读者从中也可以对文物的真伪有明确的判断。

极端组织的原始视频长约5分钟,视频大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大致到2分40秒,为一个极端分子站在尼尼微冥神之门(Nergal Gate)前,宣扬破坏多神教偶像的必要性,期间穿插摩苏尔博物馆的文物镜头,主要是新亚述和帕提亚安息时期,也穿插了焚烧摩苏尔博物馆书籍和表现占领区人民美好生活的画面。

第二部分为2分40秒到4分07秒,集中展示破坏博物馆文物的过程,所见基本都是帕提亚安息时期大型雕像。

第三部分展现了破坏尼尼微古城冥神之门几尊巨大的拉马苏(Lamassu)石像的过程。

有关摩苏尔博物馆的资料极为稀少,博物馆外观如下。

摩苏尔博物馆外观

通过网上的只言片语,大致可以了解到博物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展示尼姆鲁德,豪尔萨巴德(Khorsabad)、尼尼微等地文物的亚述厅,展示哈特拉文物为主的帕提亚安息厅,和伊斯兰部分。伊斯兰文物在视频中完全没有展现,但从最近拍摄的图片看,藏品也几乎荡然无存。

遭毁的摩苏尔博物馆内部

视频第一部分扫拍了博物馆在破坏之前的样子,可以看到亚述厅的诸多浮雕作品,而安息厅的大型雕像,很多罩着塑料膜——应该是博物馆工作人员撤退前对文物进行的最后保护。

摩苏尔博物馆安息厅的大型雕像罩着塑料膜。

亚述部分的一尊巨大的拉马苏非常惹人注目。

摩苏尔博物馆亚述部分的一尊巨大的拉马苏雕像。

因其简朴的造型和较小的体量,结合2009年的当地领导参观画面中左侧浮雕的风格,来自新亚述早期首都尼姆鲁德的可能性较大。

2009年当地领导参观摩苏尔博物馆。

拉马苏是一种人头、狮身、鸟翼的守护神,装饰在亚述各古城的大门两侧,现存约有几十对,是世界各大博物馆两河文明部分的明星展品。

视频中没有显示这尊拉马苏的毁坏过程,而最新的照片证明,它已彻底变成碎片,面部看得出是费了很大劲才刮掉的。可以想象,此厅的其他展品也一定荡然无存。

彻底变成了碎片的拉马苏雕像。

亚述厅的文物所显示出的唯一破坏,来自一尊疑似新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的雕像,从断口可以看出,它很明显是石膏制品。

一尊疑似新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的雕像,从断口可以看出,它很明显是石膏制品。

视频中另有一些浮雕,与目前仍存户外的完全相同,也可能是其复制:由此可以推测,亚述部分有一定比例的复制品,但其中出现的来自豪尔萨巴德遗址的墙面浮雕,从老照片看应为原物。

摩苏尔博物馆来自豪尔萨巴德遗址的墙面浮雕应为原物。

第二部分开始,视频展示了对于哈特拉雕像的集中破坏。极端分子揭开雕像上的保护罩,将一尊尊雕像野蛮推到,用大锤毫不留情地击打薄弱部位,最终甚至用电钻磨去难以消灭的纹样,令人不忍卒视。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破坏主要集中在一个大的展示厅内,综合网上可以搜集到的资料,此厅的展品布局大体如下,除最后一图中的两件立像未显示与其他文物的关系,不知位置外,其他布局可以通过各图中共同出现的文物加以想象。

以上图为基准点,可以看出,1号大型立像在图13中也有出现,其左侧有一方形浮雕,因而图12中褐色墙体上的人面和无头立像,在图13右侧墙体尽头。

上图中的浮雕裸女像,在下图中也有出现,但朝向相反,可知下图就是拍摄上图时背后的部分。

除此之外,还有两三组未知位置文物在视频中出现,篇幅所限,集中在编号的13组文物上进行讨论。

在讨论之前,简要介绍一下哈特拉遗址。哈特拉位于伊拉克萨拉赫丁省,在首府提克里特西北约150公里的荒漠之中,建立于公元前二三世纪的塞硫古时期,帕提亚帝国攻下它之后,扩建成如今所见的壮观城市。

三世纪中叶,哈特拉被萨珊波斯帝国攻陷,即告荒废。哈特拉短暂而集中的建设历史,使其成为帕提亚安息时期最好的城市样本,城市中心的神庙群,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帕提亚建筑。哈特拉也因此在1985年成为伊拉克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神庙群坐西向东,由东西两层建筑组成,使用砂岩建造,包含了希腊、两河、阿拉米、迦南等多地的神祇,是文化融合的代表。

哈特拉城市中心的神庙群。

东端的神庙具有明显的希腊风格,但是也融入了两河和波斯的因素。

东端的神庙具有希腊风格。

西部的神庙以巨大的拱门为特色。

西部的神庙的巨大拱门。

拱门上装饰有大量人物头像。

拱门与其上装饰的人物头像。

伊斯兰国于2015年3月7日破坏了这座古城,在四月份发布的视频中,可以看到极端分子用大锤砸毁拱门上方和两侧装饰的人物头像。

极端分子用大锤砸毁拱门上方和两侧装饰的人物头像。

用机关枪扫射神庙侧面的雕刻,并且摧毁了很多神庙内部的圆雕人像。有报道声称,之后他们炸毁了建筑结构,用推土机推平了整个古城。

被机关枪扫射的神庙侧面的雕刻。

视频中最初被砸的文物是下图中的两个立像,从其资料图来看,衣纹非常精美,被认为是哈特拉神职人员或贵族的形象。

被砸文物(上)与其资料图片(下)。

视频中,极端分子将两座神像推下高台,神像在尚未落地时,就已经破裂,落地后,更是很容易地摔成几段,断口露出新鲜的白色。这种迹象可能说明它们是石膏复制品。

两座神像被推下高台。

紧接着的是对1号雕像的破坏,这是一座希腊-罗马风格非常明显的裸体无头大力士形象。在推倒过程中,尚未落地,大力士的右侧胳膊已经脱落;砸到地上后,更是白灰四溅,露出钢筋,这更可能是石膏复制品。

对雕像破坏的视频截图。

有趣的是,在果壳网证明雕像都是石膏仿制品的文章中,恰恰展示了这尊雕像在被毁之后露出的钢筋,得出这样的结论也不奇怪。非常不幸,这几尊雕像,可能就是视频中仅有的复制品了(3号和4号和雕像在砸毁时,情况也比较类似,或许也是复制品),在和后面的对比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它们在被砸时质感的不同。

推倒大力士雕像后,极端分子接连毁坏了四座国王的雕像,要知道,目前已知的哈特拉国王雕像,一共只有27座。其中两座是此前图中的9号(一个在画面外),一座是此前图中的7号,一座是此前图中的11号。9号的两座都是尖帽造型,7号根据铭文知道是哈特拉最后一任国王Sanatruq II,11号手执一只无头的鹰,造型非常独特。

视频中被毁的部分文物。

从9号的被毁前照片可以看出,两者都有明显修补,原物和粘连部分的质感明显不同。

被毁坏前的文物照片。

9号右侧雕像落地后仅颈部发生断裂,极端分子用大锤连砸七八下,都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可知为石头制成。

遭大锤连砸七八下的雕像。

7号雕像的被毁前原物腰部和腿部有明显断裂。

7号雕像的被毁前原物腰部和腿部有明显断裂。

在推倒时,恰恰沿着原先的裂缝破碎。如果是石膏仿制品,何必要做出真实的裂缝呢?

雕像被推倒时,恰恰沿着原先的裂缝破碎。

砸毁11号是视频中篇幅最长的一段。

雕像被砸毁之前的原貌。

其倒地后岿然不动的质感,和极端分子对其长达十几秒的疯狂击打,绝不是石膏复制品可以承受的,大家可以看视频自行体会。在视频中的其余文物,也可据此推测均为石头制作的真品。

经历浩劫之后,在博物馆画面的末尾,极端分子对其革命成果进行了一段炫耀式拍摄,从图片对比中可以看出,除画面后方蓝色墙体上的10号浮雕以外,全厅文物尽遭破坏。

从图片对比中可以看出,除画面后方蓝色墙体上的10号浮雕以外,全厅文物尽遭破坏。

这几块浮雕的幸免,或许是因为个体较小,可以留下来倒卖?还是在视频之外也遭到破坏?或许需要前方记者发来更多新的资料才可以知道。

视频的第三部分,展示了极端分子对尼尼微冥神之门两对拉马苏的破坏,很多媒体将其误认为博物馆内部的藏品,与本文此前图中的拉马苏相混淆,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它们明显的不同。

尼尼微冥神之门的拉马苏雕像。

在新亚述早期的尼姆鲁德遗址之外,这尊拉马苏是新亚述极盛期留在原址的唯一一只完整作品,意义十分巨大。在视频中,极端分子用电钻将其面部凿毁。从今以后,我们将只能在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凭吊尼尼微的这些伟大遗迹。

遭电钻毁坏的拉马苏雕像。

顺带提一句,在澎湃新闻编译的外媒报道中,提到了极端分子对于尼尼微城墙的破坏。

尼尼微城墙破坏前后的对比图。

事实上这段卫星图上很明显的石头城墙是萨达姆时期复建的,只在冥神之门两侧有一小段,破坏掉并不可惜。

2004年拍摄的冥神之门。

但从图上的情况看,冥神之门本体以及两侧的夯土墙体,可能也被全部推平,这种情况下,两对拉马苏连残迹也不一定能留下。

总之,面对极端分子对摩苏尔博物馆空前的破坏,保留一丝幻想固然值得理解,但若刻意隐瞒破坏真相,不正视现实,会给后代带来更大的困惑。相比于凭吊文物,谴责暴行等动动键盘的快意,很多人其实早就开始默默行动,以自己的力量投身于摩苏尔文物的保护、记录工作中。

比如,就在摩苏尔博物馆被破坏几天之后,网络上曾发起过征集博物馆旧照片的活动,希望借此对博物馆展品进行3D复原。

这项活动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https://sketchfab.com/tags/mosul网站展示了很多被毁的文物和建筑的复原模型;http://www.monumentsofmosul.com/网站通过卫星图对比,详细统计了摩苏尔老城被毁建筑的现状;本文中的很多资料,来自https://gatesofnineveh.wordpress.com/2015/03/03/assessing-the-damage-at-the-mosul-museum-part-2-the-sculptures-from-hatra/,文中详尽分析了摩苏尔博物馆文物被破坏的范围和程度;文中展示的文物资料图,主要来自网友扫描的Safar and Mustafa,Hatra:The City of the Sun God一书。这些都只是我管中窥豹,所见的一小部分。

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摩苏尔被极端分子破坏了,但摩苏尔的大量数据,正在被全世界的网友视若珍宝地收集起来,这是对那些蔑视历史的渣滓一种无言的宣战。

目前,伊拉克政府军已经挺进到摩苏尔老城边缘,在可以预料的几个月内,城内一千多年来的大量伊斯兰时期古建筑可能受到损毁,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保护和记录工作,能在破坏之前进行。

我们应该相信,文明终将战胜野蛮,先辈的火种定能存续,一切倒行逆施终会结束,总有一天,我们都可以站在鸟语花香的两河沃土上,面对着人类历史的起点,发出由衷的赞叹。

文图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 | 看展览”,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