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林:尊重,是城市更新的应有之义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责任教授、城市更新保护创新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王林
上海展览中心1955年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拆围栏”行动日前启动,负责此次整体景观与开放公共空间设计的是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责任教授、城市更新保护创新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王林和她的团队。
王林教授从事上海城市规划管理工作16年,曾担任上海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风貌处、总规处处长,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既参与过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中心区滨水地区再开发等多项规划组织编制和研究工作,也负责过上海市历史地区与建筑的保护更新及城市设计等规划管理与研究工作,更是国内率先提出城市更新概念的专家之一。
“打开围栏只是第一步,最终要成为城市中活跃的、百姓所喜爱的公共空间。”
位于外滩32号的上海半岛酒店是外滩70年来第一座新落成的建筑物,无论高度还是外形都与周围老建筑和谐并存,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王林教授在担任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处长时,半岛酒店最初报批的高度是120米,最终通过多次研究论证与协调,规划局明确控高为60米,形成和平饭店77米和上海大厦76.7米两侧外滩天际轮廓线的历史制高点之间的一个波谷, 保护了外滩第一层面优美的天际轮廓线。
所以,什么是有价值的城市更新?王林的答案是“尊重”。“在做任何一个地区或建筑的城市更新工作时,要先充分地调查研究,了解它的空间环境、历史人文以及住在这里的人,通过更智慧的办法、更精细化的管理、更多元的合作,实现城市功能和品质的提升。”
尊重是城市更新的前提
市领导曾在调研时指出,要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在保护中更新、在更新中更好保护。保护好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历史价值。
这与王林的观点不谋而合。在她看来,城市更新的核心价值就是尊重。“城市更新是在城市中建造城市,是永恒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把尊重放在首要位置,这包括对人、对历史、对文化、对所在环境的尊重。”
王林举例说,“外滩的半岛酒店就是一个城市更新的产品,它现在的高度是在原先报批的方案上基础上大大降低了,否则必然会对整体风貌形成破坏,这是对外滩历史空间环境的尊重。”在王林看来,外滩就是非常经典的城市更新案例,尽管在大家看来外滩第一层面的建筑绝大多并没有很大的改变,但事实上它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由市政府牵头开始城市更新工作。回溯外滩的历史,可以发现其功能一直在变化,从最早的金融贸易到解放后以政府办公为主,再到后来的回归金融业,直至今日出现包含了休闲、餐饮、娱乐、旅游、商业等多功能复合的时尚外滩。
王林认为,外滩有独特的人文历史价值,需要被保护,需要被尊重,尊重是城市更新的前提。虽然外滩第一层面的建筑外观和轮廓线基本没有变过,但功能一直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变化迭代,这是城市的有机更新。
“这也就不难理解,城市更新行动由‘拆、改、留’转向‘留、改、拆’,这三个字的顺序变化,代表着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
保护和创新,制度先行
中国的城镇化率在2019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60%,从国际城市研究的角度来看,这已经进入到城市化的中后期。
曾深度参与上海城市规划工作的王林,非常了解这座城市发展遇到的一些问题。世界国际大都市通常的城市建设用地占比都在三分之一左右,而上海已经接近50%,生态环境破坏、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也大量存在,因此在既有的土地上做存量挖掘、转型提升、高效发展势在必行,这也是城市更新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大背景。
“保护不意味着不动,即使在历史风貌保护区里,不造新的东西也是不现实的,历史悠久的伦敦市内到处看得见塔吊,上海知名的思南公馆也有新建筑,关键是怎么建的问题。”
王林表示,原来我们所有的城市管理、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规定,基本都是按照新建方式或者说是新区建设的模式来设定的,缺少一个在既有建成环境中进行建设的“城市更新”政策设计。如何在当下文化保护和生态保育的基础上发展城市,如何多方位沟通协调、把保护融入当下城市发展、并与提升百姓生活相结合,一种更高质量的城市更新模式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在2021年全国两会中,城市更新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城市更新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后,相关政策也进入密集出台期。
王林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她觉得城市更新需要在传统风貌保护和城市创新发展中找到一个结合点。那么创新首先就是制度上创新,从根本上拓展城市更新施展的空间。
王林还补充道,城市是一直在发展变化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这就给城市更新的制度确立带来极大的挑战。所以说城市更新是永恒的,是城市迎接不断变化、解决自身不足的自我提升。
城市更新“大家说了算”
城市更新谁说了算?王林认为是大家一起来商量,“大家说了算”。为此,她多次提到“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概念。
“城市更新需要系统的思考。这其中可能涉及有政府、有企业、有居民,我们叫它多元主体,城市更新需要更多地从政府主导、民众参与到多元合作,城市更新的目标其实就是多元主体的合作共赢,是一个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健康发展。”王林表示。
近来,武康大楼成为上海的热门打卡地,其实,美的不仅仅是这一栋楼,连同这里的道路、街区乃至店招店牌,也都体现这无处不在的设计美感。
“比如商店的招牌,我们会结合这个商店所在的地区风貌和建筑特色制定针对性的设计导则,包括材质、色彩、尺寸等等,提供给商家作为设计要求。之后由商家自行完成店招设计,则会通过一网通管将图发给我们把关提意见。这样的精细管理方式确保了城市在持续发展和店招更换过程中,整体区域的风貌持续协调,同时商店亦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就叫共治。”
统一规则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协调抉择,个性与风貌的平衡取舍,这在王林参与规划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新工作中比比皆是,从“一区一则”到“一路一册”再到“一幢一图”,衡复历史风貌区进行了更加精细化的城市治理,搭建了各级政府、各部门与居民、经营者、开发者等多方参与的平台,构建共治共享的风貌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格局。
多元共治带来的结果是良性循环,是共赢,往往是城市更美了,品质更好了,来的人也更多了。这里的每条路都有着“网红”的潜质,吸引着前来漫步、体验、摄影以及进行艺术创作的各类人群。
王林提到一个成功案例,“衡复风貌区内的永嘉路岳阳路路口有一家好德超市。店面不大15平方米左右,但墙面上的广告店招却有150平方米左右,这显然不符合风貌区的整体风貌。我们做了一个方案跟店主多次沟通,最终改造好以后看上去非常美观,反而吸引了更多顾客。”
“仅针对武康大楼六岔路口的设计我们就做了一份60页的精细化方案,这就是城市精细化管理,这就是有机更新,一个共同商量、共同建设、共同享受的过程。”王林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