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布袋木偶戏,百年岱山梦

2022-01-25 13: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这是「最城市THECITY」深度挖掘的第2个城市

只一瞬间

京剧传统戏《斩经堂》

便飞到手上套着的三寸小人那儿

活灵活现

一个西汉的故事

就这样穿越千年

来到了现代人的身边

『最城市THECITY』原创影像,请尊重版权,转载需授权。本文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03:54)

一、以五指运三寸傀儡 

新昌县东茗乡后岱山村

木偶戏已流传两百多年

岱山的木偶戏在

第四代传承人王秋芹

与第五代传承人张春芳 

两人四手五指翻飞之间

配上古朴唱腔 咿咿呀呀

奏上锣鼓民乐 丁零当啷

只一瞬间

京剧传统戏《斩经堂》

便飞到手上套着的三寸小人那儿

活灵活现

一个西汉的故事

就这样穿越千年

来到了现代人的身边

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之言

“以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嗔”

足以形容布袋木偶表演之灵气

端是三十公分小人

冠上五彩艳艳服饰

不过左手互搏右手

却说家长里短故事

就这样

民间风流携手地方特色

古朴唱腔一搭方寸技艺

乡忆、乡容、乡音

皆融为一炉乡愁

宛转悠扬是它

铿锵有力是它

涌上心头更是它

配着后岱山村

随处可见的乌石头房

和袅袅炊烟

这一幅幅音容

总成了游子梦里的乡愁

而乡愁

就如这炊烟

总忽而飘来

丝丝缕缕

并不浓烈

却经久不散

二、时光里的木偶戏 

“我就跟着他

一招一式慢慢地学

十五、十六年了吧”

布袋木偶戏精彩绝伦的背后

是时光的点点痕迹

你看

眨眼间

便是十六年

王秋芹与张春芳都年过四旬

却成了岱山最年轻的传承者

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第六代传承人”

这句朴素的话

如同一声叹息

是一个人

在时光面前的无能为力

是对意义的质询疑惑

与朴实无华的希望

和默默无闻的坚持

如今业已两百多岁的木偶戏

其实早在千禧年间便濒临失传

当时可以传承的老师傅仅余两位

甚至连木偶的旧日服饰也难觅其迹

所幸在步入消亡的重重困难面前

是两位七八十岁老师傅的坚守

是政府村干部的关心鼓励

是一代代传承人们的努力付出

旧日服饰不再了

还可以口述样貌

七八十岁的老师傅

声音喑哑 断断续续讲述的

不仅仅是布袋服饰古朴的传统特色

还是对当时还是新人学徒王秋芹的

言传身教与薪火相传

王秋芹细细总结后

再从绍剧演出的真人形象里

汲取灵感 巧妙化用 触类旁通

将真人服饰由大变小

娟秀于木偶的身上发梢

戏台中的人影缩成了三寸娃娃

灵巧游走于五指之间

原物不存 材料难求

传承人也成了手艺人

女儿的首饰

孙女的文具

统统摇身一变

成了木偶神采中

顾盼神飞的点睛之笔

这仿佛意外般地相遇

揭示着一种生活真理:

人生的奇趣

有时就在不经意间

在普普通通的寻常物品上

在普罗大众的灵动想象中

在善于发现美好的眼睛里

于是原来的失传

变成了涅槃重生

正是博采众家之长

而贯一于一小小三寸木偶之上

才有了后来种种精妙绝伦的演出

与百年岱山布袋木偶之梦

当年的老师傅已百岁仙逝

现如今还有人将木偶拾起

那明天还能有新人来客吗?

木偶戏台上的《斩经堂》

说着西汉吴汉杀妻的旧事

新创的现代木偶戏《赵大成回村创业记》

则是年轻人回归了乡土母亲的怀抱

时代在变

有些东西变了

而有些没变或被希冀着没变

希望明天到来

太阳照常升起

乌石头房还在

炊烟袅袅依旧

而一位位年轻人

还在布袋木偶戏中

拾起了归属与美好

谢谢你看到了最后,让更多赤诚之心与你我同在

「最城市THECITY」下期预告 过年

撰文 | 卡门青                编辑 | 韭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