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纪录片《遵义行》开播,展现不一样的历史文化名城
但这并不是遵义的全部。
贵州北部遵义地区,北通重庆,有娄山屏障;南接贵阳,有乌江天险。区内山川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黔北粮仓”之称。因其独特的地域和历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早在远古时期,遵义一带即有人类繁衍栖息,农耕、祭祀、手工等活动在这里生产进行……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于3月21-24日每天21:00-22:00播出四集纪录片《遵义行》,全方位展现一个与公众以往印象中完全不同的美丽遵义。
近年来,航拍类人文地理题材大热,此前《看见台湾》、《航拍中国》都取得很好的收视和口碑。《遵义行》的总导演介绍说,《遵义行》既包含了对作为历史转折之城的文化角度解读、对青山绿水的生态文明价值揭示,也包含了对善良、淳朴、勤劳的民风的讴歌,值得一提的是,大量航拍镜头的运用,也让这部纪录片视觉效果颇具感染力。此外,片中还涉及到“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遵义籍外交家黎庶昌、抗战中接纳了西迁浙大师生的湄潭县;诞生了独特的酱香型白酒的茅台镇、始终与国运交集的绿茶等,而赤水、乌江、大娄山这些大自然的杰作仿佛经纬线般始终贯穿其间,全方位呈现出一个多彩斑斓的遵义。
《遵义行》一片的制作团队曾拍摄过《教育能改变吗》、《喀什四章》、《银发汹涌》、《海上海》、《上海100》等有影响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大奖项。两年的时间,3个摄制组跑遍了遵义的3区12县市,他们跋山涉水、捕捉美景,记录民风,展示不为人知的黔北风情。遵义气候多变,地形复杂,“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给拍摄工作带来很多的不确定性与挑战。
“凌晨四点多,我们摸着黑就上山了。到达山顶的时候,天还没有亮。我们都没有穿厚衣服,10月份,白天山脚下气温有二十多摄氏度。然而凌晨的山顶,狂风呼啸,气温降到了四五摄氏度。”董洁心在导演手记中写下了自己到娄山拍日出的经历,虽然冻得够呛,但拍到最美的风景就是对导演最大的回报。“这一天,我们看到了玫瑰色的日出,在微微泛蓝的晨霭中,看到了如水墨画般的山川,娄山以绝美的景色,回报我们的早起和等待。”而最让刘玮导演印象深刻的,是他在遵义遇到的一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普通人。因为人手少,设备重,摄制组有时会在拍摄地请些当地人帮忙扛设备。在习水县的土城,有一位农民工兄弟给刘玮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秃顶,个子不高,人很壮实,扛的份量一个顶俩。他还特别用心,会主动帮我们摄像师打打下手、支支三脚架啥的。”可刘玮第二次再到土城时,却被告知这个农民工去采岩蜜,已经失联一个月了。“当地人说,在悬崖峭壁上采集岩蜂蜜是极度危险的一个活计,稍有不慎,就掉了下去。再说了,茫茫大山深处,是没法跟外界联系的,人掉哪里找都找不到。我们听后唏嘘不已,一个鲜活的生命说没就没了,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脆弱与无常。”
在网络平台,纪录片《遵义行》推出了不同主题的网络版短视频,“水”、“茶”、“梯田”、“海龙囤”、“空心面”……炒茶,又称炒青,手法融杀青、揉捻、干燥为一体,上好的茶叶,三分看茶青,七分看炒功,黔北的茶文化带着一股清秀的书卷气,看片中茶叶在炒茶师傅手中如跳舞般旋转飞腾,似乎隔着屏幕也能闻到茶香。
说到空心面的走红,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功不可没。遵义绥阳特产空心面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在片中,晒面的场景很打动人,晒面的过程十分考验技术,力道全靠手里把握,面到底细到什么程度,师傅也说不好,全靠感觉,在绥阳县,空心面也叫夫妻面。“但夫妻吵架做出来的面肯定也不一样。”师傅说。
总导演李涛(右一)和航拍摄制组冯颖杰是团队中另外一位女导演,对她而言,拍摄的过程也是不断思索的过程。“我们的总导演是位高人,他说过理解了傩戏就能理解那里的人,那里的文化。那么傩戏到底意味着什么,研究的意义在哪里?在北京胡同里采访戏剧理论家周华斌教授,我听到了这样的解释:傩戏对于今天人的意义在于,它告诉你,苍茫时空,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一句话说得我浑身鸡皮疙瘩。人就是这样,有些东西点到你心里,就不会忘记。”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