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三次矿业技术革命为矿工安全撑腰,让科技下井才是开采未来
新片上线
煤炭开采的未来在哪里?
在我国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相关从业者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作为地球上储量最为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化石燃料,煤炭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自不必多说。对于我国来说,煤炭,也一直是稳定能源结构的支柱之一。在前不久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1)》中,我国最新勘探到的煤炭资源储量就有119.64亿吨。
但在煤炭资源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背后,矿山开采率低、矿难事故频发等问题,一直存在。
有数据显示,我国煤炭开采事故最严重时,曾在一年内造成7000人伤亡。哪怕是2019年,这类事故所造成的伤亡人数,仍高达2800人。
如何为深入地底的矿工打造一条安全的巷道,正是我国矿山工程岩体力学专家,何满潮院士一直在做的事。
何满潮院士
恩师的难题
1991年,何满潮顺利完成了博士后的研究工作,被任命为当时岩土工程研究所的所长。
保障煤炭开采安全,该从哪里下手?
何满潮想到了自己的恩师,陈至达教授的话:煤炭开采到一定深度以后,要解决的是一个大变形力学问题。这里面包含两个内容,物理材料的大变形问题和非线性力学的数学问题。只有解决好了这两个内容,才能真正解决大变形力学所导致的灾害问题。
但在环境复杂的地下,既要保证矿内巷道安全,又要保证工程进度,并不容易。
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煤矿一直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121工法”。地底长长的巷道被分割为两个部分,一个用来掘进,一个用来采煤。为了维持巷道的稳定,这两部分之间往往还要预留出一部分“煤柱”,用来支撑整个巷道的平衡。
可这种工法的效果却不如人意。
用煤柱维稳,前后要浪费煤柱资源不说,采空区形成的塌陷还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修复。最主要的是,这种方法往往需要同时挖掘两条并行巷道。而约有90%的事故,都集中在了巷道掘进过程。
旧时煤矿工人工作图
于是,何满潮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不要煤柱,只挖一条巷道,能不能行?
这个想法并不是空想。
何满潮在实地考察了大量煤矿巷道后发现,只要计算好矿山的压力和岩石碎胀系数,利用好巷道内原有的支护和空间,他的设想完全可以实现。而这个设想,就是后来被誉为我国“第三次矿业技术革命”的“110工法”——即一条巷道、一个工作面、零煤柱的采煤方法。
用这种工法,工人们下矿井后只需要掘进1条顺槽巷道,另一条巷道则会通过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有效降低了巷道的周期性压力,还能大大降低巷道开掘成本。
后来,何满潮又在这种工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省略了“110工法”仍然需要依赖的掘进巷道。升级后的工法,被他命名为“N00”,一个巷道都不用掘了。
三种工法对比图
解决致命热害
少开掘一条巷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矿内事故发生概率,但威胁井下矿工生命安全的,绝不仅仅有巷道开掘这一项。矿井热害,同样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伤害一位矿工。
所谓矿井热害,指的是矿井内环境气温超过人体正常热平衡所能忍受的温度,导致工人出现中暑、休克甚至死亡的现象。
2007年,何满潮曾到一个热害非常严重的煤矿井下考察,亲眼看到矿工因为环境内温度过高,直挺挺地晕倒在井下。像这样的情况,短短几个月内,那个矿井就能发生163例。其中有三、四例被救出来不久也去世了。
这样的画面深深刺进了何满潮的心里。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很难想象,矿井工人的每一次下井,仍要面临生命威胁。
影响井下气温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主要的,是矿井的进风温度、井下风流的压缩和膨胀、机电设备散热以及围岩和井下空气的热交换。
以前,人们缓解井下温度过高的问题,用的都是传统的方法——要么把大量的冰块运到井下,利用冰块的温度去中和井下的热度,要么就是从地面往井下输送冷气,来降低井下温度。这两种方法的效果,显然不太奏效。
何满潮仔细研究了井下的整个系统,他发现,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不断排出的矿井水做一套水循环系统,只需要在矿井外接上一个降温装置,保证回输到矿井内的水温在18℃以下,就能在流经工作面的时候达到水冷换热的效果。而这套系统应用后,也的确达到了何满潮的设计预期。
目前,何满潮提出的“110工法”已经被写入《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N00工法”及其关键装备也已经被写入《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
煤炭开采的未来在哪里?
这就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