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原邮电部副部长罗淑珍逝世,系新中国第一代女投递员
原邮电部副部长、中国邮电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罗淑珍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月22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一颗心”罗淑珍
24年间,罗淑珍从普通女邮递员到邮电部副部长,这与她所倡导的“一封信、一颗心”密不可分。
2018年国庆当天,在中央电视台《相约新时代》节目现场,原邮电部副部长罗淑珍应邀到场,看到舞台上挂着邮包的绿色邮政自行车时颇有些激动,娓娓道来“一封信、一颗心”的来历,让观众感动不已。
感动的不只是他们。罗淑珍是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第一代女邮递员,她提出的“一封信、一颗心”曾经响彻整个邮政业,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颗心”,不仅是罗淑珍人生精神的浓缩,而且在几十年来不断积淀、扩展、升华,已然成为“人民邮政为人民”的生动体现,不断汇聚成巨大的精神能量,感动了时代。
人们对罗淑珍连续21年投递信件、报刊360多万件无差错的故事耳熟能详。从1951年到北京邮局工作开始,一辆自行车、一盏煤油灯,陪她走过北京那些熟悉的老胡同,也让她收获了老百姓的信任和赞誉,更让她领悟到邮政投递工作的责任源自哪里又将落向何处。
在那个年代,由于通信条件的限制,信件几乎是人们沟通信息、表达感情的仅有的几个方式之一。“信在途中飞,不知何时归,你若收到信,赶快把信回。”“信儿信儿快快跑,见到亲人问声好!”“春不到,花不开,不见本人信别拆。”当年老百姓在信封上写的顺口溜,寄托着对亲人早日收到信件的期盼。
罗淑珍认为:“这些话饱含着寄信人对我们邮递员的信任和要求,我们要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地把信件投递到位。”“邮递员每天要送几百件甚至上千件信件、报纸,如果工作出了差错,对我们统计差错率来说,可能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对人民群众来说,却是100%的损失,这些损失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而这些思考,成为她提出“一封信、一颗心”的精神之源。
在罗淑珍看来,一封信固然是普通的白纸黑字,却是一段段饱含深情的话和一颗颗焦急盼望的心。“一封信、一颗心”遂成为她的人生信条,伴随着她从邮递员到全国劳动模范。到全国人大代表,再到邮电部副部长、邮电工会主席,矢志不渝。在我们看来,“一颗心”更是她一心为老百姓着想的体现,她虽然身居高位,但那颗心始终朴素实在,熠熠闪光。
时隔多年后,电影《鸿雁》播出,她一口气看了两遍电影。与主人公的观点产生共鸣——“要干一辈子乡邮员,给人民跑一辈子道。干哪一行,只是个形式,为什么工作,为谁工作,才是根本。”
她为老百姓工作,复活无数封“死信”。她曾接到寄给革命妈妈陶承的一封信,但只写了“北京邮局转交”,并无地址。她连续给作家协会等单位打电话,辗转送到了陶承手中。她曾按照邮电部党组要求,每个月为人民做几件好事,她与另一位副部长李玉奎到基层调研摸排情况、亲自督战,解决了北京云岗地区老百姓20多年发电报难的问题。
她为党和国家工作。1979年,经济和社会变革掀起汹涌大潮。翌年,国务院8位副总理一起听取铁路、交通和邮电十年规划设想要点汇报,重新认识邮电通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性质和作用。1982年2月,罗淑珍与原邮电部部长文敏生和另外8位副部长两次向国务院汇报工作,研究解决提高对邮电事业投资比重等重大问题,成为推动邮电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手之一。
后来,她调任中国邮电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一面为职工谋福利鼓与呼,一面鼓励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制定企业的重大政策,关心这些决策的实现,使得企业兴旺发达”。“一颗心”精神延续、流动、升华……
初见罗淑珍的人,大都不相信她已到耄耋之年——一头短发,虽花白,却倍儿精神;一张笑脸,和蔼可亲,瞬间消除陌生感;寥寥数语,传递出她敏捷的思维和乐观的心态。罗淑珍会笑着“解密”:“这都是多年一线投递工作带给我的福气。”
退休多年后,罗淑珍依然对邮政业饱含深情,对改革开放以来行业发生的点滴变化感到欣喜。在她看来,外部环境的改善、投递工具的进步、分拣方式的升级等诸多改变都是改革开放吹来的“春风”,更离不开国家的日益强大和繁荣。她依然保持“一颗心”,常常看体育类节目,要跟年轻人“有话说”,“人老心不老,思想不老,精神不老”。
澎湃的岁月在罗淑珍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踏实、上进、忠诚、乐观。现在伟大的时代让她和更多人坚信:历史不会忘却,未来已经到来,不要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参考:《无处不在》、中国邮政报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