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书店巡按︱昔时月色·旧日风云
最早得知许礼平先生的大名,是2012年在香港。随手买了一本《明报月刊》,见有他署名文章,写奇人潘静安,颇为有趣有料,当即一口气读完。2013年7月,许公《旧日风云》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一向留心港台出版消息,尤其喜欢香港牛津的书,因其装帧精美,设计雅致,于是托朋友带了一本回上海,从此成为许公粉丝。恰如董桥先生在《旧日风云》序言中所说,“那一辈老世代旧人物许礼平都熟悉,掌故知识不输听雨楼主人高伯雨”(当然,过了一段时间才知道,许公与高伯雨算是远方亲戚,更是写了一本《掌故家高贞白》来纪念这位已渐为历史湮没的了不起的掌故大王),“老民国老中共老名人他更熟,材料也多”,因而写作时得左右逢源之效,各类掌故信手拈来,生动、鲜活之极。有一句被用到滥俗的话,叫做“让历史从沉睡中醒来”。如何个醒来法?靠的就是许公这样好记性、好耐心、好兴致、好笔力的文化人的一篇篇掌故文字。
也正因如此,许公的书我每见必买,文每见必读。《旧日风云》2014年12月在大陆三联书店出了简体字版,我收了一本,作为纪念;在此之前的7月,《旧日风云·二集》也由香港牛津推出,我最初读到的记潘静安一文也收入书中,同样托朋友买到,快读一过,大呼过瘾,从此便期待大陆出简体字版。等来等去,一晃三年已过,今年1月,《旧日风云·二集》(三联书店)终于与大陆读者见面了。打头写潘静安的三篇,中段写傅抱石的六篇,最为厚实精彩,其余写柯麟、罗孚、郭有守、溥心畬、关山月、王世襄、容庚等,也各有看点。总之,喜欢近代以来中国掌故,尤其是关心书画的读者,会获得极大乐趣。
许先生书名虽叫“旧日风云”,其实写的多为昔时月色——风云豪迈而月色妩媚。真正算是描摹“旧日风云”的,是《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尤金•罗根著,王阳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版)这样的书。说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称得上最为国人熟悉的历史重大事件,但是对此次大战的主角之一奥斯曼帝国,我们的认识委实有限——不,这也不能单单怪国人,对西方读者也是一样,一战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一场属于欧洲人的战争。事实自然并非如此。尤金·罗根开宗明义地写道:“现在是时候恢复奥斯曼帝国在一战和现代中东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了。因为奥斯曼帝国的介入是使这场欧洲纷争演变成世界大战的最重要原因。”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所造成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至今,今日中东的乱局,就可以一直追溯到这个源头。罗根这部作品,以非常生动的方式还原了这段历史——当然,它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填补国内的出版空白,这一方面好的历史读物,实在是太匮乏了,读者苦无书久矣,对这样的书籍,我们当然只会抱着“多多益善”的态度,眼巴巴地盼着下一本书的早些到来。
刘涛先生关于书法史的著作我都集齐了。说是集齐,实则也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因为刘先生惜墨如金,相关著述本就不多,不过《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这大概是我读过次数最多的书法史著作了)《字里千秋》《书法丛谈》(中华书局出了新旧两个版本)《极简中国书法史》,以及这本新出的《字里书外》(三联书店2017年1月版)而已。这本书从先秦的金石谈起,到晚清的馆阁体与台阁体为止,文字典雅,要言不烦,图版精美,装帧考究,实在是本一看就招人喜欢的好书。不过,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出版,也是编辑催稿的结果。刘先生在后记中,还不忘向当时约稿的《三联生活周刊》的编辑朱伟道歉,并自承“写文章向来慢”。看来,作为读者,能否读到刘先生的书,是要考耐心、凭运气的,急不得,只能慢慢等。好在,等待的结果总不会令人失望。
久不去季风书店,偶尔一逛,就看到了这本《地图的文明史》(诺曼·思罗尔著,陈丹阳、张佳静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10月版)。随手翻了翻,觉得是本难得的好书,奇怪的是,似乎没见什么人提到它,悄无声息的,有些可惜。从原作名Maps and Civilization: Cartography in Culture and Society即可看出,此书主要关注制图学的发展与文化及社会的关系。作者的视野之广,从第三章“东亚与南亚的早期地图”及第四章“中世纪欧洲和伊斯兰的地图学”就可窥见一斑,而第八、第九章对现代地图学发展所作的介绍也可谓简明扼要。而最让我这种强迫症患者满意的,则是书后所附的密密麻麻的注释和参考文献,对任何感兴趣的问题,都可以顺着详尽的线索一探本源——毕竟是商务印书馆,与肆意删去原书所附注释及参考文献的出版社一比,高下立判!
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在本文结尾提一下《成为黄种人》(奇迈可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10月版,方笑天译),毕竟罗新先生那篇名作《我们不是黄种人》已经珠玉在前。但是上网检索了一下,发现这本好书不免有些寂寞,还是决定在这里说一说:这本值得每个关心种族问题的人一读的好书,去年年底出版了简体字版。就撮述摘引一段罗先生的话,作为结尾吧:种族是一种“社会-文化建构”(socio-cultural construct),这种“社会-文化建构”的本质是政治性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认识在中国社会还远远不是常识,虽然现代科学早已脱胎换骨,抛弃种族思维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奇迈可这本《变成黄种人》对中国知识界具有很高的科普价值,“只有深入了解种族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才能知道种族观念、人种分类知识是多么的荒谬和危险”。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