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暴力倾向是由基因决定的吗?

2022-01-24 20: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湛庐君 湛庐文化

2009年,意大利法庭做了一个有意义的宣判。审判对象是一个杀人犯,他被判处9年监禁。但是帮他辩护的研究人员指出,真正的罪犯不应该是他,而是他携带的MAOA基因。法官认为很有道理,便给这个罪犯减了一年刑。这个判决结果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激烈讨论。

➣人犯罪能怪到基因头上吗?

➣暴力这事儿应该怪基因吗?

这其实涉及人与基因的又一个大问题,人类的性格、行为认知能力,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

人的性格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类似的概念还有人格、气质等。这些名词通常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那生物学家怎么来研究性格和基因的关系呢?

我们需要把性格拆分成生物学家可以研究的成分,比如内向或外向,冲动或内敛,然后把具体的反应还原到我们定义的行为反应链中。

举个例子,面对陌生人的挑衅行为时,个体的反应是静观其变还是冲动地挑衅予以回击?这些反应如何在人类的大脑处理器中完成抉择?这个过程是否跟基因有关,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培养的?这就是生物学家研究性格和基因的关系的基本逻辑。

01

暴力基因MAOA

暴力基因的发现要从1993年说起。

那年,荷兰有一大家子的妯娌之间经常相互诉苦,说她们的丈夫劣迹斑斑,有严重的家庭暴力倾向,甚至还发生过纵火等恶性犯罪行为。其中一位主妇觉得她们不能再这样忍受下去,于是号召大家一起去找医生或专家问问她们的丈夫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

荷兰一位专门研究人类基因的布鲁纳教授听完她们的诉苦之后,马上猜到这可能是基因的间题。

亲属之间的基因相似程度很高,因为都是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所以如果一大家子上下几代都有非常相似的行为缺陷或生理疾病,科学家就有理由怀疑这些缺陷跟基因有关。

通过研究,布鲁纳教授发现这些有暴力倾向的男性家族成员的MAOA基因发生了突变,其中一个碱基从C变成了T。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个基因突变导致MAOA基因编码的单胺氧化酶生产到一半就被运送出了蛋白质工厂,成了次品。这意味着什么呢?

单胺氧化酶的作用是降解大脑中传递神经信号的化学物质,比如多巴胺。多巴胺是大脑里的神经细胞用来传递信息的一种化学物质,决定了我们的“冲劲”。

比如一个人在攀登珠穆朗玛峰,当到达登顶前的最后一个海拔8300米的营地后,谁都知道,再拼最后500米就能吹一辈子牛皮了。

这个时候攀登者的大脑里就会分泌特別多的多巴胺,让大脑非常兴奋,集合身体里所有的力量,向8848米顶峰发起冲刺。有趣的是,一旦登顶珠峰,登山者大脑中的多巴胺就会慢慢滅少。然后他们就会觉得人生的重要目标都实现了,登顶成功也没那么刺激了。

这个多巴胺逐渐减少的过程,其实是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在需要冲顶的时候,大脑需要集合所有的力量,激发身体潜能,但是人体不是机器,不能长时间超负荷运转,所以登顶以后一定要慢慢恢复到正常状态,大脑不能太兴奋,这个过程就需要MAOA这个单胺氧化酶来把多巴胺降解掉。

如果MAOA基因发生突变,产出的单胺氧化酶是次品的话,多巴胺就会积累得越来越多,不停地刺激神经细胞,让大脑过度兴奋。

因此,携带这个基因突变的人确实容易冲动,遇事不容易冷静下来。

从原理上看,MAOA基因突变与暴力有关好像真说得通。这个研究当年让无数人都震惊了,MAAOA基因成了大名鼎鼎的“暴力基因”。

那么,我们争强好胜的性格真的是由基因决定的吗?有最力基因突型的人会不会是潜在的罪犯呢?为了防患于末然,我们是否需要把那些有暴力基因突变的人抓起来,或者至少先把他们监控起来呢?

你会发现,这个研究很快把我们推到了科学与社会伦理的边界。从法律角度出发,我们当然不可能对那些还没有犯罪的人进行监控。但是如果科学上确实能预判他们有很大可能性会发生暴力犯罪,难道真要等他们杀人放火了以后再亡羊补牢吗?

这里必须强调一下,在生物学家看来,暴力对动物而言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行为模式,是生存的必需技能。一个不会跟同伴或者天敌搏斗的动物在自然界基本上寸步难行,分分钟就被灭了。

不过,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暴力行为是违法犯罪,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格约束。

现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我们必须知道MAOA基因突变会不会导致暴力犯罪。光从刚刚那个研究来看,我们当然不能得出结论。原因很简单,这只是一个家族的研究,孤证难立。为了确认MAOA基因突变和暴力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接着问两个问题:

第一,其他人如果有MAOA基因突变,也会有这个家族里的男性那样的恶劣暴力行为吗?

第二,只要有暴力犯罪,就会有这个MAOA基因突变吗?

02

暴力基因是被冤枉的

2002年,有一篇研究MAOA基因突变与暴力行为的著名论文发表了。开头我们提到的那个法庭判决里,研究人员引用的就是这篇论文。这篇论文一发表,新闻报道上就出现了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比如“基因导致暴力”。真的是这样吗?为了避免被所谓的“砖家”忽悠,咱们来看看这篇著名论文究竟说了什么。

这篇论文其实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科学研究。从1970年开始,为了研究幼年遭受家庭聚力的孩子成年后是否更容易出现暴力倾向,英国、美国和新西兰的科学家寻找了1037个在正常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和遭受过家暴的孩子,跟踪了他们从3岁到26岁的成长历程,观察他们成年后是否容易出现行为障碍、反社会行为以及严重的暴力犯罪。

1993年,“MAOA暴力基因”的研究发表后,这群科学家便意识到,他们可以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测一下这群孩子有没有MAOA基因突变。然后看一下,如果有孩子有MAOA基因突变,长大是否更容易出现暴力行为?

这篇论文里的结论是这样的,

“在具有MAOA基因突变的孩子中,家暴这个因素对孩子长大以后是否出现行为障碍的影响非常显著”。

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到底想说什么:

科学家在有MAOA基因突变的孩子身上发现了两个现象。

第一,如果幼年遭受了家暴,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出现行为障碍,乃至严重的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更大。

第二,如果幼年没有经历家暴,那么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和没有MAOA基因突变的孩子表现一样,并不会更容易产生行为障碍或暴力犯罪。

通过这两个现象,我们可以解读出两个意思。

第一,拥有MAOA基因突变的孩子确实容易冲动。如果幼年遭受了家暴,孩子的心理创伤本来就很大,再加上处在非常糟糕的家庭环境中,所以长大以后大概率会出现行为障碍,导致社会问题。轻则在酒吧打架伤人,重则违法犯罪。

第二,导致这些拥有基因突变的孩子长大以后发生暴力犯罪的罪魁祸首,是幼时遭受的家暴。因为在没有家暴的家庭下,即使有暴力基因突变的孩子,长大也完全没问题。由于接受了正常的家庭教育,即使孩子性格上容易冲动,也会受到社会道德准则的约束,不会成为社会问题。

可以说,这是一个被媒体误解了20年的研究结果。

研究者将家暴程度分了三个级别:没有、轻微和严重。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有无暴力基因突变,只有在遭受严重家暴时,研究对象的反社会人格指数才会飙升。

如果一个人有暴力基因突变,幼年又遭受了严重家暴,雪上加霜,那么他就很可能成为社会的危险因素。

对这些幼年遭受了严重家暴的孩子而言,他们从小就没有正常的家庭环境,如果还要因为携带了先天的基因突变受到歧视就太荒谬了。有这工夫还不如努力去消除家庭暴力。虽然基因不一定决定人的上限,但是看来环境决定了人的“下限”。

03

暴力基因突变一定不好吗

现在我们知道,MAOA基因突变会让人更冲动,但暴力犯罪的首要诱因是个体幼年遭受的家暴,而不是MAOA基因突变。有人据此认为,暴力基因应该取名叫障碍基因。但是我觉得叫“障碍基因”也不对,争强好胜、容易冲动并不一定就是性格障碍。

2011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找了90名男性,其中一部分人是有暴力基因突变的,另一部分没有。研究者设计了实验,想看看谁更善于在压力状态下在金钱投资方面做出更好的选择。

科学家发现,与没有基因突变的人相比,有暴力基因突变的人更能在风险之下顶住压力,做出更好的投资选择。这样看来,暴力基因突变还真不是一件坏事儿。

在现实社会中,尤其是竞争激烈的商界,太含蓄内敛不一定是优点。如果去测一下华尔街商业人士或者世界五百强企业管理层的基因,说不定会让人大吃一惊。所以,这个MAOA基因突变应该叫作“战士基因”。

因为暴力基因太有名,所以科学家对全世界各族人民的MAOA基因都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美国和欧洲竟然有1/3的人拥有MAOA基因突变。幸亏我们没认定MAOA基因突变和暴力犯罪的相关性,否则1/3的人都要被冤枉。

更让人吃惊的是,汉族人拥有暴力基因突变的比例居然达到了77%,全世界最多!这难道说明汉族人是最好斗的吗?显然不是。

在人类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汉族人群可能产生了其他的基因突变,对冲掉了MAOA酶活力不够的副作用,导致我们也没有特别容易冲动。由此可见,我们对于基因与性格的关系的认识还非常粗浅。

注:以上内容来自《基因启示录》

从人类认识到基因的存在到现在开始修改基因,其中发生了怎样曲折、惊险的故事和事件?基因如何起源和演化?

你对基因的疑问,需要一位真正权威的基因研究者来解答: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得到”基因科学课程主理人仇子龙博士。在《基因启示录》中,他将用最简单、最直接、最专业的方式讲述你所关心和需要了解的基因的一切问题。

原标题:《暴力倾向是由基因决定的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