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个潮汕姑娘在英国开亚洲超市的14年|听潮Vol.05
原创 听潮HearTide 三明治 收录于话题 #听潮 2个
一个潮州姑娘,从1999年跑到英国之后,就扎根在那里,更在十多年前开办了一家亚洲超市,坚持到现在,在疫情期间,因为成功的商业转型,被英国《卫报》(The Guardian),《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等主流媒体报道。
口述|吴扬
整理|陈晓曼
大家好,我是吴扬,来自广东潮州。到英国已经有22年了,现在在英国经营一家亚洲超市。现在我们的店有300多平方,雇员十个左右。
去英国的契机
到现在,我在英国待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我在中国待的时间。我还记得1999年,我一个人坐火车坐了40多小时,从广州到北京办理签证。那时候的签证还是一张纸贴上去的。当时我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读书,专业是international business(国际商务),学校有出国交流的机会,就出去了。到英国的第一站是伦敦。我在伦敦大概待了三年,随后认识了我先生结婚,然后就来到了伊普斯维奇(Ipswich)。
伊普斯维奇是英国东部沙福郡的一个镇,也是该郡郡治,其实跟潮州差不多大。这里有著名的足球队伍伊普斯维奇城足球俱乐部,但是这里更为人知的是作为一个码头。这一带作为英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有很多货柜运输进出都在这里,李嘉诚的港口也在这里。在英国大部分的货柜都要经过这儿。这里也有很多物流公司,运货公司在这里都有办事处。当时我是2008年开超市,其实一开始只是一间很小的铺头。我的小孩是2004年初出生,那时候在家里带小朋友,有很多时间。一开始也只是为了有事情做,做着好玩。
创业初期
最初我拿货是通过二级代理,在网上找信息,然后慢慢地问,有一个产品去别的超市就能看到,然后在英国就货,这个东西的瓶身肯定有一个标签,会说明这个商品的代理商是谁,我就会打电话给这些代理商,有些比较好的人就会告诉你他们是从哪里来到要到哪里去拿货。慢慢后来就有很多来自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货物货源。做生意最重要还是要会变通。
开始卖得最好的其实是方便面。可能大家都知道英国国产的方便面都很难吃,味道非常怪,所以如果一旦吃到亚洲的方便面,他们就不会再去买英国的方便面。品种我们也都已经跟国内的品牌同步了,国内出了什么牌子,两个月后,这边基本都是有的。
现在韩国的方便面销售,占了市场的80%,中国只占了20%。像是康师傅,主要还是留学生买的多一点。有一个问题,国产泡面包装不精美,也不太国际化。韩国的方便面虽然非常简单,但是细节做得很到位,比如说封装的口就不太一样。我觉得国内包装还是要加强,拿起来的质感就不太一样。卖不卖得到高价,这个包装非常重要。
超市的口味变化是非常快的。举一个例子,当时很流行的一个东西是桶装螺蛳粉,一开始来的时候,300多箱,我朋友的两天就卖完了,这么受欢迎,后来他们又下了一个集装箱的螺蛳粉,结果就卖不出去,造成非常多的问题。订货量也是要比较谨慎,因为商品的流行更新太快。但也有很多东西是经久不衰的,像是韩国的产品,受到韩流的影响,一直卖得很好。
不同产地的同一款泡面区别也很大。出前一丁这个牌子的泡面有三个版本,有一个是荷兰,一个是日本,一个是香港。日本卖的,日本做的都非常贵,一包就要两磅多了,香港的比较好吃,价格也适中,荷兰做的就比较不正宗,味道有些奇怪。出前一丁这个牌子的毛利非常低,只能走量,其实一方小小的方便面还是有很多学问的。
对顾客“不能跟太紧,但也不能放过”
我们主要还是做外国人的生意,通常就要靠销售小姐姐去介绍了。小姐姐不仅要做导购,同时还要补货,但是看到顾客的时候又要主动给他们打个招呼。销售是有门道的,不能追得太紧,但也不能太放过。这个推销的人,会直接影响到这款商品的销售,因为外国人都不太懂,所以介绍就非常重要了。
其实英国人的生意会比中国人的生意容易做,他这次买错他也不会去找你,最多下次就不买了,买错的原因主要是标签,翻译的问题很难,有些翻译过来的名字只能自己体会,也很难去解释。
其实我自己开超市想吃什么都有,有时候我就会发朋友圈,然后分享给大家。比如说我做蚝烙,台湾叫蚵仔煎,这个粉,还有生蚝,还有鱼露那几周就卖的很好。时不时我都会发一下,也是一个营销的手段。我还曾经教老外做粿条和面,把沙茶酱介绍给他们,到现在都卖得都非常好,有一些老外一买沙茶酱就会买很多瓶送给亲友。
做老外的生意还要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英国这边很多人的麸质过敏,需要零麸质(gluten Free)的食品,我们店里也会有这个分区。粉类主食一般就会放在这个分区。粉类其实有非常多的,比如说江西米粉,桂林米粉,云南米线等等。现在国内有什么这边都有。有一个泰国的牌子叫威威,吃起来就很像潮汕的粿条。英国也有新鲜的河粉,很多厂家都在做。甚至还有肠粉,但是这边的肠粉没有跟那边那么好吃,我会把它拿去炒成潮汕糕粿。
亚洲超市的生鲜与蔬菜
我们这边的装修都是很干净和现代的,如果卖生鲜像这种活鱼什么的,可能老外就不太喜欢了。外国人跟中国人不一样,他们喜欢的鱼是没有骨头的。但是我们也有卖一些生鲜,像是虾和蟹,我们会有一个微信群,每周会在固定的时间送给中国人。我们也会注意生鲜的多样化,偶尔还有豆腐鱼这样的东西。当然外国人是不会卖这些东西的,我们连拿都不会拿出来。我们会放在货仓里,这些生鲜到货了,就会拍照到微信群。大部分中国人这个地区的就会交代销售小姐姐,给他们留什么东西,一般都会马上卖完了。
蔬菜的话,在这边是非常贵的。这边苦瓜都要10磅一斤,一条苦瓜大概20多块钱。英国本地没有萝卜,白萝卜,好像中国的超市才有,但其实现在也有一些在卖,非常小非常贵。我们还卖马蹄,这可是一个秘诀,就是要买一个冰冻的,一打开来大部分就都是好的。如果买不是冷冻的,80%都会是坏的,一般都是从泰国运过来的。
把潮州的砂锅卖到英国
我卖的日用杂货几乎都是从从国内进口的。主要是卖给外国人,中国人这个群体卖不动,比如说我在国内经营了很多碗和杯子,除了留学生,其他几乎都是老外了。很多义乌小商品,我们经常看到的,他们老外没有看过,就会觉得很可爱。可能很多跟我们审美不太一样的东西,有些招财其实看起来很丑,但是却卖得很好。
潮州除了陶瓷做得很好以外,我还进了好多潮州的砂锅。我爸爸会帮我进货打包。他会帮我包得很好,分类贴上标签。在英国卖锅还要考虑这边的锅能不能用在这边的炉上面,像传统的这种砂锅都要很小心的养护,但像潮州现在做的很多锅都很好,非常与时俱进,可以用在电磁炉上,然后造型也很好看。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潮州的货不能发潮州。我的货仓在潮州就很麻烦,听一个朋友说这是因为怕抄袭。我觉得,其实一个设计卖这一批,这一个设计可能就过时了,要有这个自信才对。
越南潮汕的粿条,
究竟能不能像越南河粉一样走向国际
那说起像越南粉的Pho,在外面做连锁的很多,也已经走向国际,但是潮汕的粿条就没有产业化。越南的Pho有很多新鲜的材料来搭配,比如九层塔、豆芽、柠檬、薄荷,让人觉得非常新鲜,它其实是经过改良的,但是我觉得越南的汤底没有潮汕的粿条汤底好吃。其实粿条有很多东南亚国家都有,比如说新加坡叫炒贵刁,马来西亚也是,泰国也很多人做。
法国的有一家牛肉丸部叫万兴,非常像我们这边的牛筋丸和牛肉丸,如果有能办法用他们的汤料学汤底来做粿条汤,是有可能做出来的。装修可以做比较流行的快餐风格。但粿条这种传统的手艺推广起来不容易。其实我有想过能不能从厂家进货,然后做,但是我现在现在想想还会觉得比较困难,主要是经营方面。
一碗粿条的利润是非常高的,投资在这边不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但是后面的经营是比较难的。要找一批人来做,做得好很难。英国这边雇人是很困难的,可能跟脱欧有关系。中国人要请中国人也要用非常高的价格,但是能不能做的好也是打个大问号。请个外国人要从头来教,又很困难,这个过程就需要工厂来产业化,比如说汤底和粉,肉要放多少,有一个标准的流程就可以,如果没有产业化,只是教会他们,他们也可以自己去开一个店了。现在疫情这个情况下,要开一个餐厅是要有非常大的勇气的。
卫报把我当做英国疫情中
经营的一个典型
现在回过头看,新冠疫情之后,我们的销售其实反而变好了,销量涨了40%。遇到的问题反而是运费和运力的问题。现在疫情期间的运费非常贵。货进来之后毛利润很低,但是提价也不是一个办法。现在周围居民对超市的依赖非常大,微信群送货需求也很大,但是现在疫情过去了一年多了,其实很多人还是会到店里来。送货的话成本很高,一单如果说40磅左右,人力也是划不来的。
超市的事情都是比较琐碎的,当时卫报找了我好几次,我也不知道卫报(The Guardian) 是怎么找到我的,他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还挂掉了,我跟他说我不需要这些东西,但是后面他打电话给我解释了一下。采访完星期天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也来找我。后来知名度起来了,当地的报纸也都报道了我,做生意就更容易了。
当时一开始疫情我们是没有网店的,但是疫情一开始疫情来了,我决定开始做网店。当时有政策说我们需要关掉所有的店铺,很多人就排队买米。大家一开始很紧张,我们也不太知道疫情是怎么样的。但是我关掉店之后,我的员工的工资还要付,东西在仓库要怎么处理也很困难。但是直接不关店又很担心安全问题。我大概有5000多件货物,当时我就想这些东西要怎么卖出去,就想到通过网络。我有一些朋友是做网站懂技术的,我早上跟他说,他下午就出了方案,当天就做了一个网站出来,三天之内就把我们的货物都上线了。包括价格、照片放上网。
现在这个系统还是继续在用,但是当时也没办法所想象到这一切,一天没有进钱,就压力很大。后来其实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一开始其实我们是通过business rate能拿到很多政府的补贴,疫情的这批补助,只要简单的填一下资料,这笔钱第三天就到账了。当时政府的补助还是非常及时的,员工的工资80%由政府来发放。其实英国的工资其实是很高的,因为政府的这些政策,我们就没有很惨。
当时我的丈夫在家办公,帮助了我很多帮我送货装货,基本上就是我和他在做事情,店里面的员工那三个月都回去了,到了现在疫情的人人数其实还是很多的,但是现在已经常态化了,他们对确诊的人也比较包容,确诊了休息10天,然后就可以回来,大家也不觉得怎么样。
在英国的家庭生活
我和我的丈夫是说英文的,有的时候会说几句粤语,但是他是在英国出生的,所以文化上会比较不同。我的公公和婆婆,他们是香港的客家人,来香港都快60年了。他们来英国很多年,但是却不会说英语,非常神奇。他们一般都是说粤语和客家话,小朋友都会听懂,但是不会说。
其实英国的潮州人也不是太多的样子,有很多香港人和越南人也会说一点潮汕话。在外面其实我们也不会分什么潮州人什么的,主要还是就是华人。我的小朋友也可以说一点点潮州话,但是非常困难,潮州话很少使用,他们连学国语都很难,需要很多时间和一个语言环境来培养他们。小的时候其实他们能讲普通话,但是去学校之后他们就不太想说,现在长大了一些又会讲。
我家人其实非常的尊重我,都是非常开明的人,我做什么他们也不会反对,比如说结婚出国这种大事也是很支持我的。但是他们会经常去拜老爷,拜我们平安,还有小朋友考试,他们也会去。我的爸爸妈妈以前也会经常来英国。他会觉得英国人很少,有一次他在我家阳台数了一个小时,都没有数到几个人。但其实很奇怪,英国的人并不少,也不知道这些人平时都在哪里,在伦敦的话就很多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状态,就是觉得伦敦人太多了。
我在潮州北门出生,甲第巷里面长大,小的时候就住在李嘉诚家对面。小时候也没有想象过现在的生活是这样的。但是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想出国,也不知道为什么。有想要出去看看的这种愿望,想要看一看不一样的世界,不要在一个小的地方待很长一段时间。
但是到现在这个年纪其实回想一下,就觉得潮州的生活其实节奏比较慢,又好玩,又可以休闲。
本期嘉宾
吴扬
Go East超市创始人
现居英国伊普斯维奇
原标题:《一个潮汕姑娘在英国开亚洲超市的14年|听潮Vol.05》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