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杭州规定接送学生不进校园校长:这决定酝酿了2年半

澎湃新闻记者 杨亚东
2017-03-14 20:43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因决定“家长只允许送孩子到校门口”的上下学接送新规,让杭州市东园小学副校长、树园校区执行校长吴海燕成为“网红”,又因为该规定向广大学生家长发送后应者寥寥,她也被媒体称为“最郁闷”校长。

3月13日7时许,雨,杭州市东园小学树园校区,不少家长肩背书包,一手撑伞,将孩子送进学校教学楼,随后孩子们坐在凳子上,家长蹲下身替他们脱下雨鞋、换上干净的鞋子,而坐在凳子上的小学生却在和身边的同学打闹,时不时还埋怨家长动作慢……

目睹这一幕的吴海燕当即与同事讨论后决定,从3月14日开始,家长只允许在校门口接送孩子,让孩子自己背书包进校园。

正是这个新规让吴海燕很郁闷,因为她把该规定通过校讯通短信发送到全校600多名家长的手机上,仅有2人回应。不过经过媒体报道后1天的传播发酵,3月14日吴海燕的朋友圈被刷屏了,家长也表态支持。

温情教育过多,需要制度改变

“孩子在慢慢长大,有些事情需要他们自己做。以往一贯的温情教育过多,已经产生了疲惫感,也需要一些制度来改变,而我们的决定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疼孩子就要从他长远发展入手。”吴海燕14日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

13日9时许,吴海燕陆续给学生家长发送了3条信息:

——本周开始将启动雨雨雨模式,今天在校园观察了半个小时,发现很多家长背着书包,蹲在地上帮孩子换鞋子,刚才学校广播已经反馈本项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我们的孩子已经长大,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从明天开始,请各位家长让孩子自己背着书包、撑着伞,拿着换的鞋子,自己进学校在一楼走廊换鞋后上楼,放学时在教室换鞋后排队撑伞出学校,本项决定是为了更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疼孩子就要从他长远发展入手,包办代替是溺爱,请在家里也有意识培养孩子独立做事能力。

——明天(3月14日)开始学校也会有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也请家长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给孩子准备安全的小雨伞,不要把破伞丢给孩子。

——从安全角度考虑,有家长建议雨披,我们采纳好建议,如果你们家有儿童雨披请尽可能使用,严禁破伞进学校。

消息发出后,应者寥寥,600多名家长只有2人回复称“收到”。吴海燕由此很郁闷,她在自己朋友圈中写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受家长和老师欢迎的事,从微信、短信发出后,从没有的寂静,明显感觉到他们觉得‘麻烦’。”

经过1天的发酵,3月14日,吴海燕的朋友圈被“刷屏”了。“从今天一早开始,我就不停地接电话,回复朋友信息,大家都对我们的决定表示了支持。也有家长给我打来电话解释,说不是不回消息,是因为不知道校讯通短信平台有回复功能,很多家长都对学校的决定表示支持。”吴海燕对澎湃新闻说。

决定家长接送不进校园酝酿了2年半

吴海燕告诉澎湃新闻,决定家长接送不进校园的新规,她酝酿了2年半时间。

吴海燕生于1975年,从事教育工作多年,14日,她向澎湃新闻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澎湃新闻:家长接送不进校园是“突如其来”的想法吗?

吴海燕:“只送孩子到校门口”是我一直在酝酿的,13日早晨的一幕只是一个节点。2014年我调到这里后就发现了这一问题,之前我们进行过劝阻,但有些家长不理解。允许家长送孩子进校园的习惯已有10年,我的这个提议打破了学校10年的惯例。

澎湃新闻:这两年多你发现了什么,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

吴海燕:一般都是家长背着书包,送孩子进校园。在下雨天这一现象更明显,有的是爷爷奶奶来接送,头发花白还要弯腰蹲下替“少爷”、“公主”换鞋。在换鞋的时候,有的孩子还要和边上的同学打闹,手舞足蹈;有时候,因为鞋穿的紧,小孩子就大声呵斥“为什么给我穿这么小的鞋?”当看到这一幕,我真的有点生气。

每天早晨我们先把凳子从一楼教室搬到走廊上,为的是让学生坐着换鞋。有一次天比较早,我正准备从教室里往外搬凳子,有1位男家长送孩子,气冲冲地问“凳子在哪里”,我说正在搬,并希望那名家长帮忙一起,他大声说“不行,我很忙嘞”。我当时很受刺激,并不是因为他拒绝,而是他当着自己孩子的面表现出的那种自我意识,唯我独尊,对孩子来说,这样是不好的学习榜样,他完全可以用一种委婉的方式来拒绝。这是我们现在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澎湃新闻:你怎么看待自己的提议引发的大讨论?

吴海燕:中国式家庭教育培养了很多“巨婴”,我们的孩子现在缺少的就是一种自理自立能力,更可怕的是还缺少感恩的心情。孩子的问题其实也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我们做出这一决定就是要让家长明白,我们的孩子该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再代替。关上校门希望给家长更多的反思,如果说校门打开是纵容溺爱,我愿意把校门关上。我没想过做“网红”,只想安安静静做教育,如果我的郁闷能换回家长的支持,那也值了。

澎湃新闻:“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反映的是家长一种焦虑心情,同时也体现在“接送进校园”以及其他的行为上,对此你怎么看?

吴海燕:我之前所在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对小学教育比较了解,经常参与家庭教育讲座,接受了国内外很多教育理念,同时我也是杭州家庭教育成员团的成员。我们目前的教育可能走到了一个“怪圈”,大家都盯着分数,认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认为小学阶段就是应该培养成一种行为、思维、学习的习惯,打好体系基础,到了一定阶段学习自然就上去了,没必要拔苗助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孕前教育,却忽视了培养孩子成长中所需的自理能力。尤其是隔代教育,过分的溺爱导致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完全丧失,无异于在为社会培育“巨婴”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