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苏世民的“经验与教训”
原创 袁建胜 复旦商业知识 收录于话题 #第27期《管理视野》 11个
本文节选自
尽管副标题是“我的经验与教训”,但苏世民这本自传的主题仍然是成功,教训和经验也不是二八开,而是“非常6+1”,全书主要都是成绩,偶尔有失误。商界大佬的传记读多了,也难免让人困扰。成功的历程固然千变万化,各种“原则”却是类似,甚至有些重复。作为白手起家的“华尔街之王”,黑石集团的创始人,掌管超过数千亿美元资产、身家190亿美元的富豪,写这样一本工作总结也算是水到渠成。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
作者:苏世民(Stephen A. Schwarzman)
译者:赵灿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我们仰望星空,往往醉心于灿烂星河,容易忽略它们背后的那片黑色幕布的深邃,一切耀眼的东西都会嵌入其中而成为时间的射线,其实这也是我们共同拥有的背景。《苏世民》就是这样一本书,苏世民的成功,可以帮我们穿透时间的幕布,去触摸更广阔也更重要的东西。
01_
一个人的繁华
苏世民的表达方式一贯如此。也许写书需要“节目效果”,这位个性突出的商人,非常会讲故事,读起来既有脱口秀的巧妙,也有高级凡尔赛的神韵,写成长阶段时更是这样。比如他在耶鲁大学读书时,谈了个外校的女朋友,两人想在宿舍多亲密一会儿,但宿舍规定女生不允许留宿。有同样困扰的同学还有很多。于是苏世民跑到学校里反映,禁止女生留宿这项规定不科学。学校回复他,这条规定有268年的历史了,不容置疑。苏世民琢磨着,这事儿不好办。他集结了11个同学,在饭点儿时间到食堂门口搞问卷调查—在当时不招女学生的耶鲁大学校园里,问一群男生:女性增加是否会让你分心?回答也都是可想而知的“不会分心”。然后他拿着这份调查结果,找到了在校报当副主编的朋友进行刊登。三天后,这条规定就被废除了。
这套打法被他发扬光大,毕业当兵时故技重施。因为每天训练累得半死还吃不好,他越级去向上级反映,把克扣军饷的连长给扳倒了。直到上了哈佛商学院,他才碰到了对手。他觉得这里学习风气不正,课程陈旧,行政部门效率低,上学体验不好。于是苏世民跟院长主动提出进行改革,还拿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结果被无情拒绝。院长说,你出去。在总结这条教训时,他觉得自己之前的两次成功都还不够成功,院长也不够谦虚。
他小时候带着两个弟弟给自家亚麻布店打了几天工,就想让他老爸搞扩张、集团化经营。他的第一个小目标是占领老家费城。他老爸说,你懂什么,我才不呢。后来他到雷曼兄弟工作,在一场内部争斗中,总裁彼得遭到排挤。他为其愤愤不平,鼓动他起来跟对手干,谁承想彼得心灰意冷,辞职了。于是他也跟着离职了。离职之前,他用在雷曼兄弟学到的公司并购的“手艺”,把雷曼兄弟本尊给卖了。
就像当年“让他出去”的那位哈佛商学院院长对他的质疑:“你一直都这样我行我素吗?” 一直到现在,苏世民都是如此。也许这正是他一生繁华的起点。从事金融行业的苏世民,日常着装必然要西装革履。但他很喜欢在领带上搞小动作:橙色、粉色、紫色……有时候还要印上一些小动物,各种俏皮。
成功之后,苏世民的生活称得上奢华。他买下了纽约上东区的豪宅,这一街区是肯尼迪总统第一夫人杰奎琳长大的地方。他还豪掷两千万美元在佛州棕榈滩购置了一栋受保护的地标性老宅,但却嫌弃1300平方米的房子有点小,要改大点儿。建筑师发现结构太老没法承重,他干脆大张旗鼓全部拆除,保留历史建材又重新盖了一次,连周围富豪区的邻居也感觉夸张了。但他出门却很喜欢戴平价的斯沃琪(Swatch)手表,大多值几百块人民币,彰显了自己“朴实无华”的一面。苏世民的“我行我素”,是因为他认为:做小事和做大事难度是差不多的,为什么不干一票大的呢?
02_
一群人的时代
干一票大的并不容易。如果只有一个我行我素的人,哪怕再与众不同,也未必成功。但苏世民是一个他自己口中的“10分人才”,并且只和“10分人才”在一起。当讲到自己的功成名就,他嘚瑟着讲故事的风格一如往常。某次,他在一次活动中碰到小布什,竟问小布什:“你怎么在这儿?”小布什有点懵:“因为我是总统,所以我在这儿。”苏世民却说:“我没问这个,我是说,你怎么就当上总统了呢?”
这段尬聊,让小布什无话可说。苏世民确实可以这么做。就算是普通人,不经意间碰到比自己成就更大的老同学,不免要调侃两句——小布什正是苏世民搞定女朋友住宿问题时耶鲁大学的同学。此外,他还有个同学叫克里——前任美国国务卿。从小布什以及他爸爸算起,苏世民与六任美国总统打过交道。帮过奥巴马的忙,跟共和党谈加税,也给特朗普组织过企业家咨询团。他之前和拜登打交道的时候,拜登还在担任奥巴马的副总统。
按他自己的话说,他只是个中产阶级的犹太人,父亲只是个小商人而已。非但如此,后来他还特别注意淡化自己“暴发户”(new money)的舆论形象。苏世民的爸妈曾为他买学区房、搬家,支持他读名校,在精英高中争取一个名额,使他得以进华尔街,把“阶层跃升”的步骤拿捏得死死的。
这是那个时代的常态。在苏世民出生和长大的“二战后”,是美国的“新时代”。战后的第一个十年, 美国生产效率提高了35%以上。1945—1960年,美国GDP增长了2.5倍,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开始出现。20世纪50年代,美国市郊人口增长率达到47%,超过人口总数增长率的2倍。中产阶级大批出现了,他们买车奔赴郊区换大房子、装修、买家电,住在里面刷剧——《我爱露西》这部肥皂剧从1951年开播直到1960年结束,收视率一直保持全美第一。
此后数十年,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不仅是这个国家有史以来最高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也是空前的,数目庞大的一群人,过上了一段长期富裕的日子。
比苏世民早一代的投资家巴菲特,称其为“卵巢彩票”——出生在美国,并经历美国成为世界历史主角的漫长上升期。拿到这张彩票的可不止苏世民一个人,还有克林顿、奥巴马、比尔·盖茨、乔布斯等。他们也曾是嬉皮士、“垮掉的一代”,都出身于中产阶级,没有显赫的背景,曾被自己的父辈嫌弃,却开创了一个时代。现在,我们是不是也正在经历一个相似的时代?回到苏世民的成功,他创立黑石,不仅背靠着“10分人才”的聚集,也得益于时代演变所给予的历史性机遇。
20世纪80年代,他不仅从亚洲率先实现经济腾飞的日本人那里拿到重要的资本,又“恰好”融入美国企业并购的第四次浪潮,而且还学会了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加上了杠杆,成倍放大交易规模,使黑石的扩张提速。如果没有背后的幕布,是不是他和黑石的成就与光芒,会有所不同?
03_
群星闪耀的幕布
苏世民的“高调”不仅写在他的“经验”里,也写在他的“教训”中,尽管这些教训经常被他当成一个个“梗”,或者受过的“伤”一样念念不忘。比如上面提到的,哈佛商学院拒绝了他的“改革提案”,让他在以后的创业中意识到,扁平化的体制有多么重要,所以他会在黑石确保制定足够的规则,让任何层级的人都有渠道面对最高的领导,提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此外,在雷曼兄弟工作时,他曾在一次会议中莫名其妙被当众骂了一通。对此,他一直“耿耿于怀”。于是在黑石,他执拗地打造了一个“对事不对人”、消除霸凌、实现互相尊重的公司文化。
创业时,他尽管有雷曼兄弟的精英背景和积累多年的深厚人脉,也仍然要忍受只有他和合伙人彼得的空旷办公室。在长达九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只接到了一两个“小活儿”来维持公司运营。于是他拉着曾是雷曼兄弟总裁的彼得千里迢迢、满头大汗地去见客户。即使是这样的精英人士,为创业走的路、吃的苦、受到的轻视,也不会更少一些。坚持、创新、不屈不挠、与众不同……这些个人的印记深深印在黑石的历史里,也作为某些看似重复的“原则”与价值观,和那些成就非凡的企业家一样,以现实的成就标记在时间的幕布上,这也是群星闪耀的意义。
苏世民的成功似乎与我们文化基因有些格格不入,我们更愿意折服于上善若水,居于众人所恶之地却更接近于“道”。与之相比,苏世民的成功显然太过高调了。但苏世民能触碰到韬光养晦背后的能量。有一次,在由他兼职掌管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他正与中国的一位文化部长一同欣赏来自中国的杂技团表演。表演发生失误,台上叠起的人墙倒了,但演员们并没有放弃,而是从头再来。他意识到了,中美之间的行为方式如此不同。他在书里说:“中国人一直在追求卓越和伟大,如果一次没有成功,他们会一直尝试下去,直到目标达成。”于是他决定在中国的大学里办一所苏世民学院,作为他慈善项目的核心内容。
在学院成立过程中,他又找到在耶鲁大学食堂门口做调查的感觉,自己出钱、四处募资,亲力亲为,找设计师、搞定承包商,甚至自己生产建材,跟每一个计划招收的“学者”见面。他真正看重的,是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能够沉浸在中国的校园里,和潜在的未来领导者对话。他说:“当他们日后成为各自国家的领军人物时,他们可以理解彼此的文化和信仰。他们会在友情和理性的基础上采取行动,摒弃导致各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疑虑和不信任。”他是以交易为生的,也希望以这个项目来穿透时间的幕布,促进真正有决定性的因素之间的良性交流。
大约1700年前,早期基督教一位教父奥古斯丁,在罗马帝国的夕阳里,写下西方历史中的第一本自传——《忏悔录》。他在书里说:“如果你不问我时间是什么,我感觉自己还知道。你一旦问我,我就茫然无知了。昨天的已经成为过去,明天的还没有到来。所以,‘今天’是一个‘礼物’(present)。”
第一个给《苏世民》中文版写推荐语的是恒大的许家印。他出生的时代,于美国是中产阶级崛起的时代,于中国却是“三年困难时期”,他们这一代企业家在两国的成长境遇如此不同,却获得了类似的成功。读这本书时,恒大已是风雨飘摇。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来重置经济结构的底层算法,这也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实。
□ 文/袁建胜
□ 图/视觉中国
IFBK 0121 The End
原标题:《苏世民的“经验与教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