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风起洛阳》:遗珠还是遗憾?
原创 鲁舒天 秦朔朋友圈
· 这是第4316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4k+ ·
· 鲁舒天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对开了爱奇艺VIP的观众来说,改编自马伯庸小说的《风起洛阳》在2021年12月29日就已更新完结,即便是对未开会员的追剧党,这部热播剧也已上线完毕。换言之,如果对它提出一点吹毛求疵的意见,此时属于一个不足以影响其风评的“恰当”时段。
之所以如此谨慎,一是因为《风起洛阳》从质量上讲是值得一看的,且已经遭受过分的责难;二是作为一个常年从事文艺评论的观察者,我愈发觉得在一部分观众做不到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氛围之下,自当有慎用批评的必要。
作为爱奇艺去年年末最重磅的自制剧,《风起洛阳》对标的是同属马伯庸IP的《长安十二时辰》,这部优酷独播剧在2019年上线后,收获了非同寻常的反响,行业表现称得上现象级。
跟《长安十二时辰》比起来,《风起洛阳》6.4的豆瓣评分远低于前者的8.2。在豆瓣现有的评分体系下,我认为《风起洛阳》应该拿到不低于7.5的分数。实际上,不仅《风起洛阳》评分过低,《长安十二时辰》也没有得到一个应得的分值,只不过8.2在一个愈加泛化的豆瓣,不算特别值得申辩。
用一句话来评价《风起洛阳》,即它可视作低配版《长安十二时辰》。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在批评它,实际却未必,因为前者的问题,只是在“近五年最好的国剧”的标准面前相形见绌,而不等同于它本身有多劣质。
在《风起洛阳》上线前,我对它有两个预期,一个是它对《长安十二时辰》有所继承,成为古装剧的新标杆;另一个则是它只能作为低配版的《长安十二时辰》,后者在同类型中仍会一骑绝尘,并甩开第二名不少身位。
换句话说,如果你并不认为《长安十二时辰》是这几年里国剧的巅峰,或是干脆认为《风起洛阳》或其他什么剧比《长安十二时辰》更好,那么讨论基础尚未取得一致,我对《风起洛阳》的所有褒贬,相信对你也不会产生参考价值。
事实上,在《长安十二时辰》热播的2019年,便有一轮批评其“节奏拖沓”的声音,至少在我看来,《长安十二时辰》48集的长度并未拖沓。所谓长短剧之辩,皆由此前国产剧的注水恶习造成,引发市场反感及行业反弹。
但我想说的是,评价一部剧集是否拖沓,要看它承载的条线强度和信息密度,不能简单以集数论处——94版《三国演义》有84集,可有一帧拖沓?《大宋提刑官》有52集,可有一段冗长?一味追求短剧,而忽视不同内容的调性,不过是另一种盲目。
至于内容质量,也并非没有标准,很多人习惯了以量化标准衡量一切,便以为内容的制作精良与否,是一件不可说的事。实际上,内容优劣当然有标准,只不过不能简化为数字。世间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并不是难以量化,就等同于无法判断;并非标准不定于一,就等同于没有标准。
在我的观察中,对比在前的珠玉,《风起洛阳》至少存在五点遗憾。
第一、甲胄。
《长安十二时辰》是中国第一部大量使用金属铠甲的电视剧,从服装考据和复原层面,具有里程碑意义。不少人第一次注意到《长安十二时辰》,正是开篇崔器带领旅贲军搜捕狼卫的片段,在披坚执锐、攻防有度的旅贲军面前,身着布衣的突厥人几乎全灭,而旅贲军却只战死一人。
这场画龙点睛的战斗,令古时用于实战的甲胄几乎是第一次在国产剧中显露真身,也令观众第一次体会到全副武装的职业军人临阵时体现的碾压优势。甲胄就是古时的防弹衣,平日有专人管理,百姓私藏铠甲,会被判定谋逆,原因很简单:穿上甲胄与不穿甲胄,防御值天差地别。
|旅贲军、右骁卫、北庭军
而在此前的国产古装剧中,甲胄都是塑料质感,因此也好像只是在起装饰的作用,无法融入剧情,更难以推动剧情。
而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则有不少剧情与甲胄关联,比如重回靖安司的崔器预感大事不妙,欲借一套甲,遭遇姚汝能的拒绝,一番求情才穿上防护服;再比如张小敬原先的下属为掩护他出逃,被身穿甲胄的右骁卫全部格杀,而后者毫无战损,此节颇能反衬牺牲者的忠义。
与甲胄相关联的当然还有武器,由于扎甲的防御力极强,破甲并非易事,故而进化出钝器。剧中崔器拿的金瓜锤、《隋唐演义》里秦琼的锏、《水浒传》里呼延灼的鞭,都属于钝器,钝器看似没有锋刃,但有效击打铠甲,便会形成内伤,效果不比利器差。看懂《长安十二时辰》里崔器对锤的用法,便明白“服化道”原是分不开的。
《长安十二时辰》不光复原了197套铠甲,而且旅贲军、右骁卫、龙武军、安西军、北庭军等不同兵种的铠甲也各不相同,军官与士兵更是区别制作。《唐六典》记载了“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锤、白布、皂绢、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十三种铠甲,《长安十二时辰》虽做不到将其完全呈现,一些细节也有机参考了临近的晚唐五代的样式,但在它呈现的部分里,不同的兵种与武备,令人眼花缭乱之余,已足见剧作的层次和底蕴。
在我的印象中,上次在国产影视中见到这等对于服装的考究,还是陆川导演的《王的盛宴》。可惜的是,类似的配置到了《风起洛阳》就打折扣了,毕竟实打实地复原铠甲除了耗时,更是耗资不菲,像中国银联拍“爆款”广告片《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在定制之余,仍要向《长安十二时辰》的剧组去借铠甲。
第二、动作设计。
《长安十二时辰》没有腾空技巧,没有直上直下的轻功,没有踢一个人八丈远,虽然存在人在房梁飞奔的追逐戏,但更像是古代跑酷,都解释得通。以电影论之,近似徐浩峰开启的“硬派武侠”,或是《绣春刀》那种在写实基础上设计的武打动作。
看似无足轻重的动作设计,牵扯的是内容背后的世界观,剧中角色是闪展腾挪、飞檐走壁还是腾云驾雾,对剧情发展影响迥异。遗憾的是,《风起洛阳》的动作设计并不完全写实,偶尔夸张就难以做到前后统一,有的人物时而展现轻功,有的人物却因中了一箭就登时死去。
观众真的喜欢吊威亚的武打吗?飞来飞去的模式留给更垂直的武侠剧就好了,古装剧的趋势应该是向“有设计感的写实”靠近。
第三、概念连贯性。
《长安十二时辰》和《风起洛阳》都出现了“不良人”,但遗憾的是,两部戏的同一名称却对应着不同的概念。前者的不良人,是指捕贼缉盗的片警,长安的基层执法者;后者的不良人,却是城中村的村民,神都的社会底层。
|《风起洛阳》里的不良井
即便这个词放在剧中很吸引人,但在两部马伯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中,基于同一名词却没有体现出一种连贯性,是令人费解的。因为不良人并不是观众耳熟能详的概念,刚刚经历《长安十二时辰》的科普,现在又换了一个意思给推翻了,西京长安与东都洛阳原本可以无缝衔接的“盛唐宇宙”,一下子就因这个不统一的细节产生错位。
第四、美剧式片头。
《长安十二时辰》里每集开头都有一个美剧式的片头,《风起洛阳》则放弃仿效。这种片头虽然短,但却饶有意味。片头有时像引子,有时像题记,有时又像是对某个剧情内容的关联解释,时而跳脱时而精炼,灵活多变又包罗万象,不是每集随便截取前两分钟,往往需要单独设计。
比如Netflix拍《王国》第二季,有一集的片头就出现了僵尸大战倭寇,而在整季的正剧画面中,是没有日本人的身影的,这个片头便是复原了剧情中提到的“壬辰倭乱”时期,抵抗者曾以草药激活僵尸令其御敌的昔时画面,一下子就把历史纵深给拉出来了。
第五、偶像特写。
《风起洛阳》里出现了一些针对主角的多角度定格特写,这是偶像剧常有的拍法,不见于以往的古装剧。豆瓣有个功能叫“喜欢这部剧集的人也喜欢”,你在《风起洛阳》的对应页面下,很难看到“严肃”的古装或历史题材。
|《风起洛阳》豆瓣页面下的推荐
剩下的,比如一些群戏场面,尤其是俯拍镜头,就显得《风起洛阳》称不上恢弘壮阔;再比如拍夜市,《风起洛阳》的美术精致有余,而烟火气不足,还不如《大明宫词》里的太平初遇薛绍令人神往。若论以上问题多是预算不足所造成,那么《长安十二时辰》对陕西美食“水盆羊肉”的种草,远胜于《风起洛阳》对河南美食“胡辣汤”的带货,就只能以用心不够来解释了。
当然,《风起洛阳》优点也很多,谈一个对《长安十二时辰》的继承,便是裴亭长禀告大理寺高公一节,说既然真凶已经归案,此前因办案封掉的城中村也应当解封了,职业官僚高公的反应则是“你若不说,我倒是忘了此事”,这种对于主事者贻误苍生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
其实比起评分过低,《风起洛阳》更大的遗憾可能是“没有大火”——截至目前,它在豆瓣只有近15.6万人标记看过,不及《长安十二时辰》40.5万的一半。
不过,《长安十二时辰》的播放量也并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高,在当年上新剧集有效播放的前20里,没有《长安十二时辰》;而在当年上新网剧有效播放的前20里,《长安十二时辰》排在第20位。2019年流量最大的剧集,是网台同步的《都挺好》;而流量最大的网剧,则是爱奇艺独播的《破冰行动》。刨除电视播放对统计数据的助力,《长安十二时辰》的流量也不算很能打。
那为什么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长安十二时辰》好像火遍全网呢?因为比起各种统计标准的绝对值,有一个相对值是很难被测算的,那就是一部影视内容对于全文化层的打透以及横向辐射的比例。
有些剧虽然数据好看,但可能都来自于一两个偶像的粉丝,流量池的内部相当同质。但真正优质的内容,可以做到雅俗共赏,不同文化趣味的人都能在其中看到他感兴趣的东西,有人看悬疑,有人看动作,有人看历史,有人看权谋。《长安十二时辰》的簇拥一定不如《陈情令》多,但你很难想象一个文化、历史或军事的垂类媒体,会长篇累牍地像分析前者那样去分析后者;你也很难想象一个学者或知识分子,会热衷于对后者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讨论。
在一篇对《风起洛阳》制作方的采访中,我看到了它“有风不起浪”的原因,如预算只有《长安十二时辰》的60%,平台也希望取得“最大公约数”的青睐,因此不单简化了类型叙事,也摒弃了那种“带有导演个人实验性质”的创作。
然而,《长安十二时辰》至少在口碑和影响力上取得了成就,它之所以成功,答案不全在曹盾个人风格如何,而在于制作方和平台方都愿意树立一个国产剧的类型标杆,都能够为了这个标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外加主创的匠人心态。
当然,艺术评判不完全与商业价值对等,《风起洛阳》网播期间热度表现不俗,往韩国和东南亚出海的市场前景大好,况且它也只是爱奇艺“华夏古城宇宙”的第一梯队而已。可既然说到这,真要为《风起洛阳》告一段落的成绩做些复盘,或许可作如下角度:
一是大家有样学样地批判长视频前些年产了多少烂剧,却忽略了像《长安十二时辰》这样的神作,也来自于热钱涌入的时期。今天的问题是平台知道怎么做精品内容,却遭遇种种因素的掣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先让这个行业重新富起来,给它松绑,它才有机会证明可以抵达的上限。
二是“全民向”或许并不存在。过分追求商业上的确定性,则会对艺术的可能性造成消解。在古装剧领域,怪就怪《长安十二时辰》拔高了部分观众对于类型的阈值,艺术标准如果说有什么残酷性,就是它遵循的正是比对原则,“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最后想说的是,内容行业有一些较少被重视的规律:即不要试图理解观众的理解程度,不要过分研究观众的接受程度,不要给观众他们喜欢的东西,而要给他们好的东西。因为真正好的东西会继续好下去,而他们喜欢的东西,他们今天喜欢,可能明天就不喜欢了。
作者:专栏作家、评论者,公众号:鲁舒天小站。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原标题:《《风起洛阳》:遗珠还是遗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