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地铁里听耳机或伤耳朵,专家细数那些损伤听力坏习惯

澎湃新闻记者 屠俊
2017-03-14 07:28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小红喜欢戴着耳机反复认真练习英语听力,而且喜欢把音量调高,这样更容易让自己集中精神。但是,近来她觉得自己的耳朵变得对声音不那么敏感了,医生发现小红听力已经有了轻度下降。

可引起听力损失的病因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噪声,通常是长时间暴露于强噪声会引起听力损失,但是短时间极强的噪声也会造成永久性的听力损害。年龄和许多其他原因所致听力损失是无法预防的,但是对噪声性听力损失有很多方法可以预防,比方说对噪声暴露加以控制。

声音的单位是分贝,一般情况下40-60分贝属于我们正常的交谈声音,60分贝以上就属于吵闹的范围了,分贝越高,噪声越大。人耳长时间接收高分贝音量,或会造成短时间但可逆的听力损失,或会造成永久性且不可逆的听力损失。

随着个人音乐播放设备的广泛使用,耳机播放音乐引起听力损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李树峰指出,现在在地铁及公交车上,随处可见人们戴耳机听歌、看电影。据不完全统计,地铁及公交车的背景噪声达70分贝,人们处于此等嘈杂环境下,会不自觉地提高耳机音量,会有损害听力的风险。

“有研究指出,一半以上的人在噪音环境中播放音乐的声音早已超过85分贝。而很多国家的劳动防护标准是每天的噪声暴露不超过85分贝连续8小时,也就是说超过这个强度就很可能会造成噪音性耳聋。相同的噪声暴露量,如91分贝2个小时、106分贝3分钟等也能造成听力损害。”李树峰医生说。根据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研究表明,不超过耳机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耳机时间少于60分钟是比较安全的。

“同时,在公交车、地铁及其他嘈杂环境中最好不要佩戴耳机听音乐。当然耳机的类型不同听力的损害程度是不一样的。最好还是选择一些有降噪功能的耳机,另外有一些入耳式的耳机能够隔绝周围的噪音,有利于降低耳机播放的音量,对于保护听力反而有好处。另外,就是最好避免常去迪厅、KTV等噪音分贝比较高的场所。”李树峰医生建议。

“需要指出的是,噪音对于听力的损害有积累性。接触高分贝的声音可能暂时没有感觉,甚至在暂时损害后恢复,但是长此以往对听力是有损害的。”

对于开车的朋友,李树峰医生建议,开车尽量关上车窗,开快车时风噪声和开慢车时的交通噪音都会损害听力。开快车时风噪声可能会超过100分贝,长时间会影响到听力。

另外,开车的时候即使关着车窗,发动机也会产生噪音,会不自觉地把音乐声音开大,所以,开车的时候最好不要长时间开着音乐。

现在越来越多的车主为了接听电话方便,使用蓝牙耳机,有的甚至一戴就是一整天。要知道,车内受外界噪音影响较大,使用的蓝牙耳机又常常是单耳,车主为了听清楚常将蓝牙耳机的音量调得很高,长时间使用会对听力造成损害,所以不要长时间、大音量地使用蓝牙耳机。

另外,游泳或者洗澡的时候也要注意保护耳朵,不要让耳朵进水。一旦耳朵进水了,可以把头偏向耳朵一侧,让水慢慢流出来,或者在进水的一侧单脚跳,把耳朵里的水跳出来,还可以用手紧紧捂住耳朵,然后使劲突然放开,多次以后水可能会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长期错误的掏耳屎会使耳道失去保护、异物入侵引起炎症,严重者还会损伤听力。那么如何正确的掏耳屎呢?因为我们的外耳道皮肤具有自动排除皮屑和耵聍的功能,很多人一辈子都无需掏耳屎。不过,长期不掏耳朵,对于耳屎较湿且分泌旺盛的人来说,又很容易形成耵聍栓塞。如果是这样的话,建议按医生建议定期清理耳道。

“另外要注意,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掏耳朵,比方说指甲、挖耳勺最好都别用,因为可能会引起耳道和鼓膜损伤,有时还会并发感染,使听力下降。对于小孩子,家长更要提醒她们不要将豆子、小球等杂物放入耳朵。当耳朵发痒不适时,可以用手在耳外侧轻轻按摩,或用消毒棉签轻轻在浅表处擦拭。大块硬结的耳屎,应该到医院请医生用专门的工具取出,切勿自己随意掏挖。”李树峰医生说。

还要注意的是,不要乱用一些对于耳朵有害的药物,这种损害是不可逆的,而且特别喜欢“针对”儿童及老人的听力。耳毒性药物以损害高频段听力为主,耳聋或发生在用药过程中,或发生于停药后。

李树峰医生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耳毒性药物,如治疗结核病的链霉素、治疗细菌感染类疾病的庆大霉素、治疗肺炎的卡那霉素、治疗心内膜炎的万古霉素、利尿药物呋塞米、改善血黏度的阿司匹林、抗肿瘤类药物卡铂等。

生病时切勿乱吃药,须依据医嘱服药,如有必要,在服药过程中注意监测听力的变化。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