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顾博文:沿黄矿山生态修复情况 | 黄河生态考察报告会
2022年1月10 日上午,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宣传部牵头召开的2020—2021年度“黄河生态考察报告会”在线举行。本次报告会是中国绿发会与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联合央广总台共同发起的“黄河流域生态考察行动”的一次系统总结,也是中国绿发会将于2022年启动的“黄河二十年科学考察”活动的前奏。来自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的顾博文博士作为考察团成员与大家分享了沿黄矿山生态修复情况研究,现将发言内容整理如下,与读者共赏。
各位老师,各位参加报告会的伙伴们上午好。非常感谢黄老师给我这个机会,参与到去年的黄河生态考察行动中,也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报告分享会,接下来,我会分三个部分对这次考察沿途煤矿矿山的情况做一些简要的分享。
首先是考察的背景,然后会简要分享几个案例,最后是一些相关的思考。
参加这次考察源于我在做的研究项目,这次黄河生态考察的地理位置和内容与我的项目有很大程度的重合,我的研究主要是关注煤炭产业链的环境和社会影响以及相关的修复与治理模式。
黄老师刚才也有介绍,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就煤炭而言,黄河流域占全国煤炭产量的比例达到了70%,这也是我加入这次黄河生态考察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这次参与考察的主要省份选择了内蒙古、山西和陕西这三个省份,无论从煤炭储量还是产量来说,在沿黄九省和全国来说都占有主导地位。全国一共有14个大型的煤炭生产基地,其中有9个都分布在黄河流域。
接下来这张表就概括了黄河流域相关省市覆盖的煤炭矿区,我也用红色标注了我们这次考察所涉及的主要矿区,也用方框标注出了接下来我会分享的几个案例点所在的矿区。
我这次是从内蒙古的乌海和相邻的石嘴山煤炭矿区开始加入这次生态考察,一直到山东的东营入海口,这张地图上也用白色的字体标注了几个案例矿区所在的位置。
那么,矿山生态的修复是这次对煤炭矿区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考察的是人工干预的相关措施和成效,主要的方法涉及到实地考察,包括现在还在进行的文献整理,以及半开放式的访谈和无人机航拍与观察等。
接下来,我会用图片的方式来简要的分享我们涉及到的案例。第一个案例点是在乌海,在去乌海之前,我对乌海的印象是源自于一个关于煤矿的纪录片,纪录片当时拍摄到的浓烟滚滚的采矿的场景。但是到了乌海之后,让我感到震撼和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除了矿山的规模以外,还有当时在矿山上看到的大规模建设光伏电站的场景,这个照片就是在乌海的海南区万源煤矿的渣山沉陷区拍摄的,这是由国家电投投资的一个光伏电站,占地达到了1600亩,总装机容量达到5万千瓦,已经在2018年实现了并网发电,可以算是把光伏基地,也就是新能源基地和传统矿区结合的一个矿山环境治理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
接下来的一个案例点也是在乌海的海南区,它紧邻黄河边,是一个叫做渡口村煤矿的历史遗留矿山治理区域,这个照片也可以看到它和黄河的距离。此外,它的位置也是在明长城烽火台和秦长城遗址之间,附近也有正在生产的煤矿,所以当时的场景还是比较触目惊心的。旁边有一个标识牌显示说历史遗留矿区域,目前还在计划和资金拨付的过程中,预计在明年才会完成最后的修复。
下一个案例是在内蒙古和山西交界处的内蒙古准格尔国家矿山公园,它的特别之处是因为它是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是在哈尔乌素煤矿和黑岱沟煤矿的复垦区内,这个矿山公园是在一个国家级绿色矿山的基础上改造的一个集矿山科研、科普旅游、休闲和生态环保为一体的国家矿山公园,大家甚至可以在美团上预定门票去参观,这也是一个业内绿色矿山建设的样板和标杆。
我们当时采访了参与矿山公园建设的团队,也听他们讲述了在干旱半干旱区域做土地复垦的一些挑战,尤其是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也有涉及到刚才黄老师提到的抽黄河水做生态修复的这种情况。
接下来的案例是在山西的保德和陕西府谷段的黄河沿岸。刚才黄老师也提到这个区域内有很多紧邻黄河的露天和井工矿,有些露天矿距离黄河是不到一公里的距离,从航拍的图片可以看到,土地复垦的生态修复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考虑到距离黄河如此近距离的露天矿对黄河水土流失的影响,还有之前很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也可以看到这些矿区在开采和运输的过程中,未来还有很多生态修复的工作去做。
之前介绍的这些主要是露天煤矿的区域,沿黄还有很多地下井工矿,因为采煤沉陷的问题带来很多环境和社会影响。山西省又是一个采煤沉陷区的大户,在去年10月的洪涝灾害影响之后,山西的采煤沉陷区又再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刚才黄老师也提到了这个案例点,我们当时也是两次探访到山西河津市的下化乡采煤沉陷区去进行采访,这个乡它的特别之处是河津市唯一的一个煤炭资源型乡镇,也是河津市唯一的山区乡镇,距离黄河最近的村庄直线距离也只有几公里。在这次暴雨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地方受到了很严重的影响,在去探访的过程中,还有山体滑坡在发生。一方面,我们也了解到当地的一些有种地需求的村民,还有年纪较大的村民,他们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需求。
刚才黄老师也提到,当地的政府和企业做了一些协调和沟通,另外也了解到,经过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努力,确实有实现一些采煤沉陷区的居民生活的改善,包括像南桑峪新村,也是山西省乃至全国整村搬迁到城市里的一个示范项目。
我们当时实地考察也确实是看到了新村的条件确实不错,时间的关系我就简要的介绍这么几个案例,最后做一个小结和我个人从研究角度的一些思考。
那一方面,我们是看到在沿黄绿色矿山建设的生态环境改善的成效确实是很显著,尤其是近5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要求,尤其是大中型绿色矿山的建设,甚至有百家争鸣的一个势头,但是究竟要修复到什么程度?考虑到修复项目对于黄河水资源的需求,有的是不是过于追求绿色,或者是不是修复过了头,以及如何建立一个长效的第三方监督机制,这个还是有待探索。
另外,就是矿山修复的资金来源问题。包括有一些历史遗留矿山,刚才提到还在等待资金的拨付,那么现在也有引入社会资本的政策出台,还有一些新的模式在探索。另外之前在研究过程中,也有看到一些利用环境公益诉讼的方式去参与煤矿产业、煤炭产业链的环境治理的过程中。但是,过往的案件大多数是在已经构成重大环境损害的情况下被动的应对。对于还在上马的这些两高项目,包括煤矿、煤电、煤化工项目,未来能否发挥预防性公益诉讼的作用,预防环境风险也是一个可能探索的方向。
最后,也是在我国碳中和、碳达峰的背景下,未来产业升级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更多的煤矿面临关停,在注重生态修复之外,煤炭资源型城市和乡镇如何实现所谓的正义转型,就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转型,也是国内外都在探索的一个问题。
最后,我用一张在煤矿的生态修复,土地复垦区拍摄的一个照片来做结尾,也是希望黄河沿岸的矿区生态修复和社会经济转型能做的越来越好,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现场发言内容整理,绿会融媒获授权发布。)
整理/Cherry 审/顾博文 编/angel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