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调研笔记①|全国人大代表严诚忠:精准扶贫需“对症下药”

澎湃新闻记者 陈伊萍 汪锡卿 何颖晗 实习生 姚沁文
2017-03-11 15:10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编者按】

2016年,数十位上海市全国人大代表组成调研小组,分别围绕“精准扶贫”和“制造业升级”两个主题,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实地调研。近日,澎湃新闻根据采访,整理出多位代表的调研笔记,以呈现他们调研中的所观、所思、所想和所得。

第一篇调研笔记,来自于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教授严诚忠。

全国人大代表 严诚忠接受记者采访。 澎湃新闻记者 汪锡卿 图

2016年6月底,我随“精准扶贫”专题调研组前往贵州遵义、湖南湘西等地区实地探访。在与各地相关政府部门、农村基层干部,以及上海对口支援单位进行座谈交流后,了解到当地扶贫开发的工作,原来这几个贫困的地方现在已经初步脱贫了。

在贵州省遵义市,一些工业园区得到进一步建设,就业岗位有所增加,特色产业提升了农业产值、实施的“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提升了就业技能,这样的多措并举拓宽了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

有统计数据显示,遵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5216元提高到8365元,年均增长11%;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6870元,年均增长13%;民族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6753元,年均增长13.5%。

探访中,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的脱贫成效让我记忆深刻。习近平总书记曾到十八洞村考察过,这两年十八洞村通过精准探索,基础设施、村容村貌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村民精神面貌的变化,让人振奋。

村民搞起了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还通过电商平台把苗绣产品推向市场。利用自然景观优势、特色民俗民风以及特色建筑,十八洞村已然发展成为了一处旅游风景区。村里成立了花垣县十八洞村游苗寨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走进村里能看到游客服务中心,农家乐,游客有饭吃,有导游解说、有游道走。据初步统计,2013年11月3日以来,十八洞共接待了村游人数达30万人次以上。

以前贫困县,就是财政转移支付。扶贫款给到县里,县里觉得自己是贫困县,每年可以拿扶贫钱款,即使它可能已经到了脱贫的边缘,但还是继续做低指标,来保持贫困县的帽子,这就裹足不前了。

在这些贫困县看来,如果脱贫了,实际上老百姓的收入反而减少,因为缺少上面给的钱。它们希望维持这种输血机制,而不愿意脱贫。在实地深入调研后,我发现这样的观念少了。

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我在湖南省调研时了解到,全省组织动员10多万党员干部,对4.2万个村、5700万名村民进行逐村逐户情况调查,识别了8000个贫困村、704万贫困人口,建立健全了建档立卡数据库。精准扶贫需要“对症下药”,这样的做法等于开出了药方。

针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艰巨性,湖南省初步构建起“1+10+17”的脱贫攻坚政策支撑体系:1个目标指南;10个方面的保障机制,包括扶贫立法、考核机制、约束机制、退出机制、投入机制等;17个行业部门的实施方案和支持政策,包括农村道路建设、易地搬迁、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医疗保险及救助、产业发展等。

相关政府部门更是立下了层层军令状。各级干部都有任务,省干部要负责地区,地区干部要负责县市,县市干部要负责区乡镇,区乡镇的干部负责下面的村,村干部负责每一户、家庭。层层落实扶贫脱贫责任,这样的做法是精准扶贫的组织保障。

随着调研深入,我也看到了“精准扶贫”中有些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比如,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扶贫机制相对比较脆弱,相关的保险体制没有覆盖到,涉病涉灾的老百姓依然生活困难。

但凡遇到自然灾害,之前投入的农业成本都将亏损,老百姓一下陷入生活贫困。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贫困地区不可能有大笔资金来投入弥补老百姓的损失。因此,对于因病、因灾致贫的极端情况,希望有待于加强保险制度来覆盖,依靠社会保障体系来支撑。

【调研报告摘录

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尤其是一些全国扶贫工作大省更是如此。例如,湖南省还有5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8000个贫困村、465万贫困人口,贫困地区人均财政收入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75元,仅相当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69.1%和66.3%,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因此,脱贫攻坚的基数很大,压力也很大。

贫困地区脱贫,关键在于产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这是精准扶贫、帮助贫困人口实现长效脱贫的有效手段。我们建议:一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重点扶持特色种养业、设施农业、特色林业、加工业、传统手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基地,扶持一批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特色品牌。二是支持企业通过吸纳贫困户直接参与、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促进龙头企业与贫困群众对接,进行利益捆绑,提高贫困群众的土地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劳务性收入。三是加强劳动技能培训,促进就地就近择业,引入有实力、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使贫困户在土地流转、就近务工、自办“农家乐”生产经营中致富奔小康。(摘自《关于“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调研报告》)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