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纪念| 管平湖仙逝50年,来看他琴中的画意,听他画里琴音
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在1956年为管平湖拍摄的电影胶片,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内地最早的古琴录像。管平湖此录像实际拍摄时间为1956年12月,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收藏,地点于北京北海漪澜堂,先生于亭子中身着长衫弹奏《流水》,演奏之琴为唐琴“清英”,学生古琴家王迪,当时正立在琴尾一侧观摩。
《绝响——国鹏辑近世琴人音像遗珍》中《复活管平湖》一文中写道:“录像很短,意义却很重要,它是这位20世纪最重要的琴人唯一的一段清晰视频。”
管平湖绘画作品整个20世纪留有录音的琴人中,管平湖先生的艺术成就得到了琴界内外的普遍公认,就像梅兰芳在京剧中一样。今年他逝世50周年,时间并没有冲淡后人对他的敬仰,他甚至已经变成了古琴的一个代表性符号。甚至可以说,如果你没有听过管平湖,就不能说听过古琴。
40年前,1977年8月20日,美国宇航局向外太空发射了一艘名为“旅行者2号”的空间探测器,上面装有一张珍贵的镀金唱片,代表整个人类文明。其中只有一首乐曲来自于中国,那就是管平湖先生的古琴曲《流水》。
可惜管平湖先生没有看到《流水》送上太空的那一天,他去世于1967年3月28日,而10年之后,这首代表着东方精神的曲目被送上了太空,现在还在宇宙当中不断的前行,在外太空寻找人类的知音。
1897年3月4日是管平湖诞生的日子,到今年满120周年,听着他的演奏,会发现原来时间是不忍流动的。
管平湖管平湖年谱
管先生幼随父学琴,后广泛求艺,先后拜叶诗梦、张相韬、杨宗稷、释悟澄和尚、道士秦鹤鸣等古琴名家为师,可谓汇纳百川博众家之所长他勤于探索不断创新,自成一家,形成近代琴坛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管派他的演奏技艺独立于众多琴家之上,成为近现代琴乐第一人。
管平湖历经清末民国及新中国成立三个重要时期,生平就是近代琴史的缩影,也是近代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透析出古琴艺术的发展他对琴学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古曲挖掘演奏风格及古指法研究三方面,由于不懈努力,使得许多古曲重见天日管平湖在世70年间,兢兢业业心无旁骛,以自己的创造力升华了古琴艺术,为近代琴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管平湖绘画作品求学之路(1897-1937年)
管平湖,1897年3月4日出生于北京,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自称门外汉,祖籍江苏苏州吴县。祖父为苏州商人,父亲管念慈,号横山樵客,字劬安,晚清著名宫廷画家,母亲是慈禧太后赏赐给管念慈的宫女,家斋也是赏赐之物,位于东华门外。
1909年,向其父的徒弟叶诗梦学习琴艺。
1910年,父亲管念慈去世,此后师从张相韬学琴,约有半年之久。此时,张相韬已年44岁,管平湖向他学习渔歌及3﹑5首有词的琴曲。
1912年,参加九嶷琴社,师从杨宗稷学习琴艺。
1914年,因不愿意受家中约束,离家出走。
1920年,拜金城为师学画,并加入金城在北京创办的倡导传统美术的“中国画学研究会”。研究会成立的宗旨是保护国粹,其中有不少著名画家,如周肇祥、胡佩衡、王梦白、陈半丁、徐燕荪等人,都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杰出代表。
同年5月4日,中国画学研究会第7次展览在中山公园董事会举行,管平湖国画作品入选参展。5月8日,参展会员合影留念。
1923年,重访故乡苏州。游天平山时,遇到福建武夷山琴家悟澄和尚。悟澄和尚自称只在武夷山修行,没有拜过其他人为师,云游四方至北通州时,曾经与黄勉之相识。管平湖拜他为师,学习“武夷山人”的指法及用谱规则。
管平湖绘画作品1924年,作国画《人面挑花》。
1925年,作国画《花荫仕女》。
1926年,入“湖社画会”,将原名管平改为管平湖(因为金城先生旧号“藕湖”,其弟子均以“湖”字为号,以示纪念)。该画会是金城之子金开藩在其父创办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基础上分离出来的。独立后,正式取名“湖社画会”。同年,在中国画学研究会教授刘凌沧工笔重彩人物画。
1927年,在中国画学研究会由研究员升为助教。中国画学研究会设会长、评议、研究员三种职位。评议在画会中地位最高,他们辅导研究员习画。研究员不分男女,以能画及有正当职业者介绍,以作品送画会审查,认为可以造就者为合格。5年期满,成绩合格者给证书,升充助教。同年,于北京自制一张古琴,取名为“大扁儿”,并于家中作国画《横舟弄笛》。
1928年,在山东济南师从道士秦鹤鸣学川派琴曲《流水》,此曲得传于张孔山,是管平湖后来最有代表性的琴曲。同年,在中国国画研究会教授王叔晖国画,并作国画《人马图》、《仕女图》。
1929年,作国画《赏梅图》《垂柳相思》《仕女四屏》。
1931年,管平湖的国画老师金城逝世4周年。他联合“湖社”社员朱之哲、刘光城、李上连、陈咸栋、李瑞龄、李树智、陈宏铎等共同撰写祭文,表达对恩师的怀念之情。国画作品《仕女图》及摄影作品《聚沫纡徐》《太液微波》、《国色正酣》刊于当年的《艺林月刊》。
1932年,喜得三女管云涛。
1933年,作国画作品《梅鹤图》(题识:纯如仁兄大人正之。癸酉十一月,古吴管平。钤印:吉安、我思古人。)《折梅仕女》(癸酉嘉月中澣,古吴吉厂管平。钤印:管平(白文)、吉安(朱文)、湘筠馆(朱文)。)《采莲图》(管平湖许闻泉癸酉(1933年)作采莲图成扇。)
1934年,作国画作品《人物镜心》(四屏)。
1935年9月25日,作《花卉图》为献礼,恭贺画家金城的母亲邱太夫人60大寿。
1936年8月30日至9月6日,中国画学研究会第十三次成绩展览会在北京中山公园开幕,画册目录记载共163人参展,另目录外临时送来的精品中有管平湖的国画作品《花鸟》《荷塘双鹭》,均刊登在10月的《艺林月刊》。
同年,另有国画作品《采芝献寿》。管平湖生活穷困不堪,只能依靠卖画勉强度日。但这丝毫未能影响他饲养鸣虫的情趣。一日路过龙福寺,见一只蝈蝈很是喜爱,但此虫已快老死且价格偏高,管平湖居然饿着肚子出钱买下,还乐得其所。
王世襄《锦灰三堆·冬虫篇》有记载:罐家祥子向他出示一种名为“西山大山青”的蝈蝈。这只蝈蝈的翅声雄厚松圆,是真所谓的“叫须”者。可惜虫龄已偏高,肚子上有伤疤,而且虫足也残断不全,可能不出五六日就会死掉。管平湖已看出这小虫的情况,犹豫了一下,仍然很高兴得出了五元买下(当时洋白面每袋2园5角),笑谓左右曰“:哪怕活5天,听一天花一块也值得!”
管平湖抚琴的情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生活(1938—1951年)
1938年,在北京组织“风声琴社”,不久即因战乱而停止活动。北京正处于沦陷期,古琴家各奔东西,很多都到南方去了。由于管平湖性格温良,又好交友,好琴之人都在周日聚集到管平湖那里弹琴、作画、吟诗。而且,管平湖当时在北京极有名气,电台里播出的古琴曲大多由2位琴家弹出:一位是汪孟舒,大多是演奏琴歌,边谈边唱;另一位便是管平湖,只演奏琴曲。此后,他在北京汉学专修馆、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北京京华美专任古琴老师。《艺林月刊》102期将管平湖国画作品《帘笼鹦鹉》刊登为封面。
1939年,在家中教授白静武、齐鑫、杨玉丽、杨玉英人物工笔画。
1940年,收郑珉中为徒。郑珉中经琴学蒙师李浴星介绍,拜在管平湖门下学习古琴。
1941年,在中国画学研究会教授萧毓明国画。同年,作国画《富贵长春》《仕女图》。
管平湖绘画作品1943年,清华大学教授许永三邀请管平湖去清华大学教授古琴。美国人马宜思千里迢迢从美国慕名而来拜管平湖为师,这是管平湖最早的外籍弟子。
同年,作国画作品《赏春图》。
1944年,传世名琴“飞泉”被人送至地安门大街某银号作借款抵押,经管平湖鉴定为唐琴后,其弟子程子容遂以重金收藏。
同年,在潇湘馆作国画《观雪图》,另有作品《赏梅图》。
1945年7月,经弟子程子容所托整修传世名琴“飞泉”。以栗色漆填补。随后抗战结束,此琴遂辗转于管平湖弟子的琴斋,解放后程子容才将此琴取回。
同年,王世襄购得一件明式黄花梨平头案,以便弹琴时所用。当时,其夫人袁荃猷正随管平湖学琴。管平湖曾告诉王世襄,如果要选择琴案,是以能让两个人对坐而弹为最佳。在管平湖的指导下,王世襄请人把这件黄花梨家具改成专用琴案。在平头案两端大边内面板各开长方孔,可容纳琴头及轸穗。开孔内用窄木条镶框,光润不伤琴首。改后优点在于琴头不在琴案之外,可以防止触琴落地。更大利处在于学琴。师生对坐,两琴并排放置,老师的左右手指法,学生看得清清楚楚。边学边弹,容易见成效,且一曲脱谱,即可合弹。
同年,作国画《仕女镜心》《天女散花》《遇仙图》。
管平湖作画的场景1946年,为国乐传习所的古琴教师。日本投降后,北京市政府在国子监举办大型祭奠孔子仪式。仪式期间,北平国学社社长张伯驹经市长委托,逐请管平湖演奏古琴。随后,张伯驹有志弘扬民族音乐艺术,在国子监内筹建国乐传习所。管平湖被该所聘为古琴教师。在校期间对待学生和蔼亲切,常在一起谈音乐话家常。管平湖特别珍爱古琴,曾发生一次护琴险事。据学生王丹回忆:
1946年冬季一天晚上,管平湖约学生王丹一起到广播电台去演播。结束后,一起乘电车由六部口回北新桥,已夜里10点多了。那天天气很冷,他们兴致勃勃一起吃夜宵,走进了十字路口南边路西一家新开业的小馄饨铺,买了两碗馄饨、两个烧饼、二两白酒和一碟煮花生米,管平湖一边喝着酒,一边讲述不久前的一场惊险护琴故事(管平湖十分珍惜那张名为“清英”的唐琴。一张朱红色杂以墨云髹漆、周身布满蛇腹断纹的古琴,发音宏亮清脆、琴面光可鉴人)。去广播电台演播以后,他乘坐三轮车由电台回报恩寺寓所,当车行至长安街西三座门(已拆除,原址在今28中学门前)时,迎面飞快地开过来一辆卡车,由于车速快路面窄,一下子蹭在三轮车上,车子被突如其来的汽车撞翻了,管平湖被甩出去两米多远,膝部、肘部多处被挫伤,好不容易才挣扎着爬起来,而那张琴却依然完好无损地被紧紧抱在怀里始终没有着地。
1947年,管平湖、汪孟舒、溥雪斋、张伯驹、杨褒之等琴家发起组织“北平琴学社”。定期雅集,地址乃是张伯驹寓所。通信邮费和一些活动费用都由琴友捐助和借用。
10月,管平湖、杨葆元、汪孟舒、溥雪斋、关仲航、张伯驹、潘素、张厚璜、沈幼、郑珉中、王迪、白祥华等北京琴家二十余人,到王世襄居所“芳嘉园”,以琴小集。冬时,教授袁荃猷古琴。
管平湖抚琴的场景1948年,为王世襄修复名为“大圣遗音”的唐宫琴。此琴原为北京琴家锡宝臣所藏,后经王世襄收藏。此琴长120.5厘米,额宽20厘米,肩宽20.5厘米,尾宽15厘米。髹栗壳色漆,遍体蛇腹断,间以细断纹,额有冰断纹。圆形龙池,长圆形凤沼。龙池上刻有草书“大胜遗音”四字。池下有“玉振”“困学”两方印。龙池两侧刻有隶书十六字。铭刻均为髹金。池内纳音分刻隶书“至德丙申”四字年款。此琴与故宫所藏“大圣遗音”除龙池诗句不同外,无论在漆色、断纹、池沼、年款上都相似。王世襄得此琴后,发现琴底足池四周,漆多剥落,且木质朽蚀,足端虽缠裹织物并嵌塞木片,仍难以固定,张弦稍紧,有损琴之虞。经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同意,延请管平湖来院修理。幸好管平湖有安装铜足套之法。屡次实施,效果都很不错。王世襄还请青铜器修复专家高英专制铜套,并且仿染旧色。又请管平湖调漆灰,安装铜套于足池内,天衣无缝。管平湖还依琴原样装配了紫檀岳山,琴音丝毫未损,效果极佳。管平湖笑曰“:又至少可以放心弹五百年了!”管平湖唯一的儿子管云章不知所踪,到处都没有音讯。管平湖的生活也越发窘困,靠画幻灯片糊口。冬天住的房子里,甚至没有取暖设备,御寒衣服都买不起。他有时冷得受不了,靠在屋子里跑跳驱寒。他还要自己生火做饭,手指缝总是黑黑的,都是搓煤球留下的黑色印记。
现藏北京故宫的唐代传世名琴“大圣遗音”1949年,整修故宫传世名琴“大圣遗音”。后来,王世襄在工作时发现此琴,便请管平湖修理。管平湖将琴面水秀去掉,重新配置岳山。同年,大女儿去世。她原是清华大学学生。同年,升为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此时,管平湖生活越发贫困,已不能维持基本生活,无奈之下只得搬到学生程子容家借宿。
1950年,在新居所(北新桥慧照寺胡同内)会见学生王丹。管平湖为学生弹《水仙》和《欸乃》,并讲述了他对这两曲的新体会。交谈之中,管平湖一再叮嘱自己学生说到“:你在广播电台做音乐编辑,要多多向听众介绍中国的民族音乐,这是我国几千年来的艺术精华。”师徒二人畅谈一个多小时。
1951年4月,杨荫浏同曹安和来京。杨荫浏此时为天津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民间音乐组长,用钢丝录音机将诸多古琴家演奏的曲目录下,目的是取古旋律用以学院学生作曲时的参考。所录以管平湖最多,查阜西、杨褒元、汪孟舒、谢孝萍都演奏数曲。管平湖依然贫苦潦倒,与妻子几度分离,居住在东直门南小街惠昭寺六号。冬天,他向查阜西出售一张名为“中和”的古琴,说是有紧急需要,查阜西便以五十万元的高价买下。据说的确是一把唐琴,琴腹款为大唐雷氏,此琴题识及朱印皆潞琴之原体原文,琴面圆拱,却与潞琴异制。腹款原来镶有金徽,但年代久远已有剥落,还没有补镶。管平湖原准备自己修整,还未曾上漆,但断纹锋口都在。查阜西为救济管平湖留了下来,此琴是查阜西所藏古琴中最昂贵的一张。
管平湖在民族音乐研究所时期演奏古琴的场景在民族音乐研究所的日子(1952—1967年)
1952年,55岁时应聘到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从事打谱。他办公室也是卧室。同年,小女儿管云涛结婚。
1953年,打谱《广陵散》,共45段,长达30分钟。中国音协组织了许多琴家从事古曲发掘,列为重点之一。全曲45段,有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6个部分。各谱分段均有“取韩“”含志“”沉名“”投剑”等小标题。管平湖依据明代《风宣玄品》打谱。由于琴谱没有节奏标明,《广陵散》记谱法及技巧与晚清琴曲大不相同,打谱在一定程度上等于现代创作。当时民族音乐研究所的图书馆尚未成立,参考资料极度缺乏,管平湖往往为了一个指法一连几天探索到深夜,直到解决为止。
11月15日,古琴开始古典音乐观摩汇演。管平湖参加汇演,参演的还有查阜西、溥雪斋、郑珉中等人。主要节目为古琴曲、琴箫二胡曲合奏等。演出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北京市文化事业管理处、北京文联音乐工作组、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联合承办。汇演于每周周末举行,长达半年,从未间断。先后在北京大学、总政文工团、政法学院等处千人以上场合演出。东北广播电台把演出录音,编入本年五一期间的优秀文艺欣赏月节目。中央音乐学院设在天津,管平湖、查阜西、吴景略等琴家都在此客居。管平湖与天津琴家李允中交往密切。在此期间,管平湖在对《流水》一曲进行记录整理时,发现《天闻阁琴谱》原谱与自己的老师(山东济南玄元观道士秦鹤鸣)所教在指法上存在差异。特别是在第六段,有大打圆、小打圆、大绰等指法,与自己所学的指法有不同的地方。管平湖认为“恐非原谱不同,实关技巧方面难以写出,余今以普通减字谱法写出,并用双行写出左右手同时应作之动作,并加以说明,以便了解技巧之动作。”管平湖整理记录此谱后,赠于李允中,说明中写道“:允中仁兄指正、管平湖记。”
管平湖绘画作品1954年,根据明代《神奇秘谱》,对《广陵散》进行校订并定稿。随着《太音大全》《琴书大全》等重要琴书陆续发现,经过分析比较,管平湖探索发掘的古指法绝大部分都与这些古籍相吻合,加强了他打谱的信心。至此,打谱虽告一段落,但经常练习,随着技巧加强和体会逐渐加深,又不断进行修改。在琴曲发掘过程中,管平湖付出了大量心血。同年3月,东北人民广播电台在北京收录古琴曲,所集名曲都由当时名家弹出。管平湖演奏了6首琴曲,分别为:《水仙操》,最早见于《自远堂琴谱》。《流水》,管平湖这时所奏的是经过多次改装到1876年出版的《天文阁琴谱》的谱本。有一段由四川青城山道士张孔山加工创作。《墨子悲丝》,管平湖演奏的《五知斋琴谱》,和原本(杨抡的《伯牙心法》和张右衮的《太古正音》有出入。《平沙落雁》,最早谱本见于尹芝仙所著《徽言秘旨》,他演奏的是杨宗稷《琴镜》谱本。《广陵散》,此曲在朱权《太古神品》里共有四十五段。《良宵引》,一首短小简单的古琴曲,最早见于《大还阁琴谱》(1673年),管平湖所奏是《五知斋》本。3月27日,中国音乐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管平湖参加成立典礼,并与李元庆、杨荫浏等人合影留念。
左起:李元庆、查阜西、溥雪斋、杨荫浏、管平湖在中国音乐研究所门前合影1954年10月10日,北京古琴研究会正式成立。研究会由杨荫浏、李元庆组织,在原“北平琴学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会长为溥雪斋,查阜西为副会长,管平湖、王迪、许健均为该会会员。同年,参加1954年中国音协主办之“中国民间、古典音乐巡回演出之活动”。活动始于1954年10月22日北京东西头条音协的组织会,到1955年1月12日北京什方院音协的总结会结束,历时82天。这是一次创举,期间小型演出不计外,到沈阳、南京、杭州、上海、广州、汉口、西安等十个城市演出五十多场,内容主要是古琴和其它民族古典乐器的独奏。管平湖的琴曲《广陵散》受到好评。
1955年,根据《古逸丛书》影印唐人手抄卷子本,对《碣石调·幽兰》进行打谱。
8月1日,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开幕。开幕式上,管平湖参演了古琴合奏《和平颂》(即《普安咒》)。音乐周结束后,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接见了演员。
同年,山东诸城派古琴家夏溥斋为恭贺管平湖打出《广陵散》等一系列古曲,将自己珍爱的古琴“猿啸青萝”赠与管平湖。
1956年4月22日晚,中国音协民族音乐委员会举办小型古琴演奏会,管平湖演奏《广陵散》。8月18日,为欢迎南斯拉夫艺术家,国务院于下午七点在中南海紫光阁举办冷餐酒会。中央领导人周恩来总理发请柬邀请管平湖参加此次酒会。10月8日,日本文化人中国访问团田边尚雄(团长)、石井漠、田边秀雄等8人访问音乐研究所,13日田边尚雄、田边秀雄父子二人再次访问参观各个陈列室并作记录。艺术局周巍歭来所,杨荫浏、李元庆、李纯一以及音乐史研究人员与日本客人共同座谈。来宾详细介绍日本宫廷音乐、日本琵琶和筝的发展历史,管平湖演奏琴曲《流水》。同年,将《流水》授于许健,许健后来将此曲译为五线谱发表于《古曲集成》。管平湖弟子王迪结婚,他将自己最珍爱的古琴“清英”送与作为新婚贺礼。
1957年2月,将《幽兰》弹出。3月,音乐研究所将管平湖的《广陵散》录音。王迪整理记录,译成五线谱,并在下面标注减字原谱。王世襄为此曲作了文献资料方面的收集挖掘工作,并对《广陵散》的内容、历史进行了整理和研究,还写了说明。管平湖在此期间又将《广陵散》作了几次修正。这次录音是音乐研究所最早采录的古琴音响资料。3月,60寿辰在北京与门下弟子合影。5月10日、24日,英国芭蕾舞、戏曲评论家苏爱特小姐先后两次来到音乐研究所拜访管平湖,欣赏了他演奏的《流水》《广陵散》《幽兰》等古琴名曲。同年,撰写文章《从“幽兰”“广陵散”的谱式谈到减字谱的时代问题》,内容是发掘《幽兰》和《广陵散》两曲时,由古指法引发减字谱的时代划分问题。
同年,广陵琴人张子谦由吴景略陪同去北京,到民族音乐研究所访管平湖、杨荫浏、曹安和、王世襄等。北京古琴研究会特为其组织雅集,管平湖、查阜西、溥雪斋、顾梅羹、王迪、许健、杨乾斋、郑珉中、李延松、谢孝萍、陈长龄等分别演奏,到约四五十人,一时称盛。
1958年6月,打谱《广陵散》全曲,以五线谱和减字谱对照形式,由北京音乐出版社出版。9月,参加了国庆前的古琴合奏排练—《东方红》及《四大景》,他和王迪编的合奏新曲。管平湖将此曲弹出,然后由王迪配器。另由秦鹏章配器完成。
12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02人来到音乐研究所,参观了陈列室及音响仪器室、乐器工厂。管平湖、曹安和演奏古琴、琵琶。
12月18日,第一次在电视广播里作节目,管平湖参加。共播出五首琴曲:《东方红》(合奏)、《四大景》(齐奏)、《关山月》(重奏)、《大跃进歌声震山河》(合奏)、《风雷引》(合奏)。管平湖参演《东方红》和《四大景》。创作者和演奏者为:《东方红》:打谱:管平湖;配器:王迪;演奏:管平湖、王迪、乐瑛、顾梅羹、乐香岩(古琴);查阜西、王振声(箫);关德全(琵琶);张维泗(大胡);赵焕琪(中胡);吴国梁(二胡);吴轩斌(鼓)《四大景》:打谱:管平湖;齐奏:管平湖、王迪、乐瑛、顾梅羹、乐香岩、杨葆元、关仲航(古琴);查阜西、王振声、关德全(箫);吴国梁(二胡);赵焕琪(中胡);张维泗(大胡);吴轩斌(鼓)
1959年,中国音协民族音乐委员会与中国作协联合举行以“胡笳十八拍”为主题的琴谱、琴派的琴曲、琴歌音乐会。管平湖发掘打谱《大胡笳》,许健打谱《小胡笳》,王迪发掘琴歌《胡笳十八拍》,各地琴家参加演出。
同年,日本音乐家田边尚雄、田边秀雄到音乐研究所作学术访问,管平湖、杨荫浏、李元庆、曹安和与其合影留念。
1960年1月16日,英文《中国文学》编辑杨友,为了出版查阜西稿子,来取图片,管平湖的《广陵散》被查阜西选用附之。在音乐研究所工作期间,王丹多次看望。他住北京北郊该所二楼的一个房间,室内除了宽大琴案兼写字台和床铺以外,摆满了龟背竹、橡皮树等郁郁葱葱的花草。管平湖多次感慨,旧中国生活了半个多世纪,虽然潜心古琴,但每每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新中国创造的优越环境,是做梦也难以想象的。只有拼命工作聊以报答,了却自己多年夙愿。
管平湖抚琴的场景1961年,编撰《古指法考》管平湖依据现存最古从北魏至明代的《琴用指法》《乌丝栏》《太音大全》《琴书大全》四部琴书,仔细辨识古谱中的古指法和疑难指法,参照个人弹奏的经验和体会,对古指法作详细解说并以简谱举例。他将几十年打谱的经验都写进书中,是后人打谱发掘研究古琴曲的重要依据。同年6月,游北京香山。
1962年,继《广陵散》《幽兰》之后,又发掘了《离骚》《欸乃》《长清》《短清》《阳春》等名曲。
同年,《琴学丛书》校订者杨葆元于1月2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3岁。北京古琴研究会协同家属在嘉兴寺殡仪馆公祭。管平湖、查阜西、溥雪斋、李元庆、杨大钧、秦鹏章、吉联抗、郭乃安等出席。10月14日,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邓拓访问古琴研究会,欣赏了管平湖演奏的琴曲《欸乃》,查阜西溥雪斋、吴景略等各自演奏数曲。12月11日,全国音协举办独唱独奏会座谈会,20多个省市音乐家到会。管平湖演奏琴曲《欸乃》被选为优秀节目。同年,音协举办的民族乐队座谈会,多次演出古琴节目,有管平湖的《欸乃》《流水》、吴景略的《梅花三弄》《酒狂》、查阜西与溥雪斋的《梅花三弄》、乐瑛的《渔樵问答》等。
传世名琴“老龙吟”中国音乐研究所将管平湖、姚丙炎、吴振平、徐立荪所打古曲《幽兰》分别录音。4人的打谱,以减字谱和五线谱对照形式,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刊于《古琴曲集》中。同年,鉴赏并修理传世名琴“老龙吟”琴。此琴为唐琴,是天津琴家高仲云购得于北京琉璃厂。
北京古琴研究会初成立时的门面1963年2月8日,中国音协北京古琴研究会、民族音乐研究所在北京举行茶会,管平湖、查阜西、溥雪斋、吴景略、吕骥、杨荫浏、李元庆及江定仙、萧淑娴、赵沨等参加,主要讨论打谱及遗产继承等相关问题。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琴曲的打谱与发掘工作,会后共同拟定《古琴计划发掘初稿》。4月4日,北京古琴研究会在集会时,对《古琴计划发掘初稿》进行讨论并修改,其后《初稿》寄发给全国各地琴人,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当时各地琴人开始打谱或拟定的个人发掘计划入下:管平湖、吴景略:《嵇氏四弄》;乐瑛:《塞上鸿》《汉宫秋》;关仲航:《羽化登仙》;姚丙炎:《玄默》;张育瑾:《风入松》;李璠:《庄周梦蝶》;陈长林:《孤馆遇神》《短清》;王迪:《忘忧》《吊子期》;汪珍昌:《陌上桑》。此外,詹澂秋、凌其阵、顾梅羹等都来信说明他们的打谱计划。
7月15日,上海民族乐团在北京汇报演出期间,北京古琴研究会举行集会,欢迎张子谦、孙裕德及乐团,北京琴人30余人到会。管平湖、吴景略、查阜西、溥雪斋、许健、乐瑛、汪孟舒等表演古琴独奏、琴歌、合奏等节目。上海民族乐团的同志们表演了器乐独奏、琴箫合奏、小合奏《梅花三弄》《潇湘水云》等节目,受到热烈欢迎。8月,音乐研究所统计管平湖打谱曲目。管平湖通过几年来辛勤劳作,先后将《神奇秘谱》中的《广陵散》《离骚》《阳春》《白雪》《大胡笳》《获麟操》《遁世操》《猗兰》《列子御风》《则畔吟》《长清》《短清》《高山》《流水》《八极游》《禹会涂山》《天风环佩》等曲打出。
同年,北京古琴界流行弹奏《欸乃》,这是管平湖据《天闻阁琴谱》打出的。原曲18段整理成段节本,经多次演出,颇受欢迎。
9月21日,中国音乐研究所举行结业仪式,会上瑞典学生林西莉作了学业汇报演出,由管平湖、吴景略、溥雪斋等作示范表演。12月9日,中国音协民族音乐委员会与音乐研究所联合在北京举办纪念嵇康、阮籍逝世1700周年及“第一届全国古琴打谱经验交流座谈会”会议为期6天,至14号结束,各地琴家到会40余人。管平湖参加,并在会上作有关发掘琴曲《广陵散》的报告。管平湖撰写的《古指法考》一书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油印,汪孟舒、王迪参与了编辑工作。编写过程中,程宽、李浴星和邓修良也给予许多宝贵意见。同年,北京市民族乐器厂在管平湖指导下试制2张七弦琴,经在京琴家鉴定合乎要求,准备继续改进生产。
管平湖抚琴的风采1964年,管平湖的生平、鉴琴、修琴、打谱经验及历年来发掘的琴曲,由中国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收集整理,收录在编辑的《管平湖专集》中。
1965年,夫人赵宜珍去世。夫人的去世对管平湖影响很大,他终日郁郁寡欢,饮酒消愁,不久因饮酒过度伤其肝脏,住进北京鼓楼医院治疗。
1966年,音乐研究所和北京古琴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了古琴谱《古琴新声》。管平湖创作的《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移植藏族民歌)、《人民乐》和《忆苦思甜》三首琴曲,均收录在内。
1967年3月13日,再次因肝病复发,住进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疗。同年3月28日,因肝硬化治疗无效病逝于北京,享年70岁。
本文图文及音像资料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