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电影手册》评《六号车厢》
六 号 车 厢
爱的史前学
译者:子芯
从地中海到玛黑区的游吟诗人
作者: Olivia Cooper – Hadjian
( 法语原文见 《电影手册》11月刊 )
《六号车厢》剧照,Laura (左) 和 Ljosha (右)
Laura,定居莫斯科的芬兰人,更多受到直觉而非理智的驱使,打算启程前往一处偏远的考古学遗址瞻仰有着千年历史的岩画。无论从字面还是象征意义上来看,Laura 所使用的都是一门外语:她身上的某种东西似乎无法与外界契合。远离故土并深入异国他乡(摩尔曼斯克) ,这帮助她建立起一条弯曲却必要的路径,一条与部分自我再度联结之路,这部分自我具备不依托语言也得以进行思考的能力。
为了跟随女主角的步调,尤霍库斯曼恩 (Juho Kuosamnen) 以“在病因出现前抛出病症”的方式构建叙事: 影片开始,临行前的Laura身处爱慕并与之同居的女人(Irina)组织的派对上,却感觉不到丝毫轻松。过后我们了解到她愁眉不展的原因: 由于 Irina 在最后一刻被迫 (据说) 取消了本应结伴的行程,她必须独自完成这趟长途旅行。
《六号车厢》剧照
抵达即将度过数日的列车车厢,Laura 发现,“取代”女友位置的,是个酗酒又粗鲁无礼的男人,Ljosha。在前者的排外态度与后者反复戴上随身听耳机企图与世隔绝的状态之间,二人的关系迅速碰壁。 然而此时此刻,Laura 却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孤单:镜头在她身侧移动,聚焦在她的情绪波动上,相对独立的旁观者视角足以召唤出一个充满同情心的第三方,一个虽不能干预,但只需一眼望去就能参与进人物转变里的仁慈幽灵。
我们发现年轻女人正处在某个脆弱时刻: 不得已同时忍受与陌生人之间超出预期的混乱以及与爱人之间令人遗憾的距离。影片的轨道正是被 Laura 这条衰弱的生命线与 Ljosha 长驱直入所产生的痕迹孕育。后者轻率地冒进,不因旅伴的拒斥而退却。某种追逐同类的基本冲动促使他无视 Laura 的距离感并不断试图与其建立联系。影片第一部分展现了男女主角间的失衡状态: 两具身体被迫瑟缩在单一的景别里 (车厢内),也随时被摔来摔去的门分开(其中一人离开车厢时)。 为了重塑这段关系,并在男人强烈的在场和女人对离场的渴望之间建立平衡(后者曾想过取消旅行回到莫斯科),必须向外寻求一条迂回之路: 适逢列车在一座白雪皑皑的小城短暂停靠,一场醉酒后,车厢里所有的不快都被欢声笑语取代。
《六号车厢》剧照
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看似天方夜谭却又是极为可信的,因为尤霍库斯曼恩从开始就利用从演员面孔里透出的矛盾性编织了覆盖在人物之上的面纱,使其看上去模糊不清。Seidi Haarla (Laura饰演者) 颓废的目光无法匹配于她婴儿般圆润的脸部轮廓, Yuriy Borisov (Ljosha饰演者) 的短发和铿锵有力的声音自瘦削的躯体里涌现,一双眼睛因为好奇显得炯炯有神。导演将他的演员包裹在一层温暖的,颗粒状的黑暗里,使他们的特征变得模糊。无论能量多么相反,两人共同“沐浴¨ 在浑浊的水中,这将他们原本孤绝的存在相互联结。此处, 我们无法分辨身体的终点和世界的起点 – 车厢如同培养皿或充满软化成分的泡菜罐。
影片所处的时代相当模糊 - 以随身听, 电话亭,录像机为标记,也遥远到足以将火车变成一处世外桃源,尽情释放欲望与想象是唯一的脱身之计。
Ljosha 和 Laura 国籍不同,自然出身于两种不同的社会语境,这使他们的交流无法建立在共有的参照物上。渐渐地,Laura 开始接受这门基础且近乎原始的语言,那就是作为物种基本生存手段的社会性。影片将 Irina (Laura女友) 精于操控的特质与一位因为没有车票而被 Laura 邀请进入车厢的芬兰同胞的态度进行对比。这场相遇使我们能够丈量两者的中间地带:一个来自相同源头的男人的出现,起先带来巨大的宽慰,而后陡然变得令人生厌。
《六号车厢》剧照
这次长途旅行更像时间之旅,不仅因为 Laura 的目的地是一处史前遗址, 也因为这使她得以脱离基于表象的成人世界回到孩童天地。为了和 Ljosha 建立联系,必须回到过去: 重新找到打雪仗和在纸上胡乱涂鸦的乐趣,与此同时再度体验青春期纵酒作乐以及尝试越轨行为的滋味。 必须重新发现一个柔韧可塑的自我,一个在生活将坚硬的外壳裹在我们身上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自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几乎不对这段关系是否具有浪漫性质进行发问:显然,在此建立的一切既不受性欲驱动,也不由社会法则构成。一种爱的形式诞生了,它不能被简化为任何一种我们可以轻易识别出来的关系。直到列车到达目的地,两人之间脆弱的纽带被分离残酷地打碎,它的封存状态才得以终结,这种图穷匕见式的揭晓对观众而言也是一种暴力: 叙事脱离了安全轨道,为了开拓自己的道路,人物终将施行他们的意志。然而若想在叙事中发掘出全部深度,使故事并不止步于饶有趣味地讲述两个对立个体之间的友谊,这种暴力则是无从避免的。到达目的地后,在列车内浮出水面的真相得以被证实。Laura 打算前往岩画遗址,却被告知通往此处的道路在冬天无法通行。来自外部的原因并非路途中唯一一块绊脚石,这恰好是叙事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旅行必须由她和 Ljosha 共同完成。
《六号车厢》剧照
尤霍库斯曼恩塑造两人到达遗址这一段的方式是反高潮的。影片将 Laura 研究岩画内容的场景一笔带过。通过将录像机,这一持有客体视角的过时物件,置换成铅笔,并用手描绘出 Ljosha 的面孔,她发现自己就是所谓“史前学”的载体。这幅画以及对方即将回报给她的那幅,将观看的动作变成对存在的证明,以及,授予他人的,以眼睛作为通道进入自我内部的许可。没有对自我的爱,就无法将爱交付于他人: Laura,最初只想如同家具一般成为 Irina 公寓的“一部分”,并渴求后者落在她身上的目光,终于决定重新审视自己的所思所想。
用广阔的视野可以容纳万物。
编辑:Betsy
电影迷
原标题:《《电影手册》评《六号车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