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钱所困 vs 喝酒打架:中世纪大学生的求学生涯
大学作为西欧中世纪文明留给现代人的一份重要礼物,直到今天仍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当下社会,大学的学历文凭虽已不再是地位、待遇的保证书,但仍在很大程度上是进入一个较高生活层级的通行证。大学在西欧初创时期是由原先的主教座堂学校、隐修院学校慢慢演化而来,其培育的目标也从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神职人员,逐渐演变为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高知识人才。
大学生的艰难生活
在今天,接受大学教育似乎成为大多数人的“人生标配”,接受大学教育的投入也在逐渐增加。每年高考的时候,新闻上都会播出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家境贫困而上不了大学。这种现象在英国和美国等“右派”资本主义国家也屡见不鲜。前几天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报》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徐善伟教授的研究,表明中世纪的学生和当下的学生都是一样的贫困,可见“臭老九”的命运也是千年一脉,绵延不绝。
同今天的情况类似,在中世纪时期,学费也是学生们最为重大的一项开支。但是,现在的大学学费基本上是一揽子计划,然而在中世纪大学中,费用往往要分为注册费、听课费、学位费、出席各种典礼的费用以及获取证书的费用。档案这类东西也是需要花钱才能买到的。
中世纪大学课堂讲授的场景,我们看到那时候就有上课睡觉的同学。根据研究,在当时的英国大学中,至少有一半的学生因为没有能力缴纳足够的费用而最终未能完成大学课程。这些费用基本上相当于他们一年的生活费。欧洲大陆的情况稍微好一些,但是也得有两三成的学生因为没钱而最终没有获得任何学位。有趣(或者让笔者觉得心寒?)的是,这些没钱的学生主要来自于人文学科,一般学习医学或者法学等实用学科的学生往往可以通过学徒的方式获得较为丰厚的经济资助。
能进入大学的人,除了贵族和神职人员之外,也有不少商人和平民乃至农民的孩子。在中世纪的地方志中,有不少好学的贫苦少年得到当地伯爵或者主教大人青睐,然后被送入大学深造的故事。然而,也有些小康家庭的孩子,仍然要靠家庭的接济。因此,写信问家里要钱也成了一门不得深入研究的“学问”。比如,一位来自温切斯特的学生就在1450年前后给他的父亲大人写过深情款款的“催款单”:
“尊敬的父亲大人:如同您曾经对我的期待一样,我在牛津大学的学业进行的很顺利,虽然课程费用支出不少,但是我觉得这些知识可以使我能够更加接近于真理的道路。然而,您可能未必能够相信,这座小城的花销已经超过了您当时所做过的最坏的预期。我当然无意在您的能力上对您进行指摘,您一直以您的睿智指导着我,但是如果您能够为我再增加一些费用,或者每年再增加一镑,或者60先令,我想我就能够更为欢愉地在这座城市里学习,而不必每天忧心忡忡。”
认真听课的中世纪大学生们当然,大学也不是只认钱的。在博洛尼亚大学,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出身进行相应的费用减免。海德堡大学也规定确实贫困的学生可以免费上学。一般而言,大学生中经济相对宽裕的多是贵族子弟或教士阶层。贵族自不必说,家大业大;教士阶层则因为有神职的俸禄,经济上也说得过去。因此,1447年埃尔福特大学规定,凡是贵族或拥有爵位者要缴纳一个弗罗林的学费,而教士阶层缴纳半个弗罗林,穷学生则只需缴纳6格罗申(约十分之一弗罗林)。如果一文钱也交不起,学校会将之登记为“贫民”,根据其在校表现予以资助。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在15世纪的巴黎大学,最大部分的应付款项是由占学生总数10%的贵族学生所缴付的。”这样就能尽最大限度的可能,使穷学生也能接受高等教育。
中世纪大学中所收取的讲课费同今天的按学分收费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般在学期开始时,选定某位教授的某门课程,则需要缴纳相应的费用。一般来说,“就业前景”越好的专业(比如医学法学等)讲课费就高,而“前景黯淡”的课程(比如拉丁语、修辞学等)就相对便宜。在中世纪的时候,很少有学生交了学费而旷课,却有不少学生没交学费去蹭课。15世纪一位博洛尼亚大学的法学教授就说,“他们想学习但不想交钱。所有的人都想把这些东西学到手,但是最后没有一个人会去交费的”。当时的意大利作为繁华鼎盛之地,学费也是最贵的。
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在印刷术和造纸术在西方普及之前,书籍在西方一直被视为重要财产,因为所有的书都是由人工写在羊皮纸上的。大学生们如果自购课本的话,往往需要花费一周的饭食费,而购买其他参考书则会更贵。大学里有教材租赁制度,这也是中世纪大学图书馆发达的重要原因。此外,学生互相借书然后抄写下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拥有自己的书籍还是比较奢侈的梦想。
大学里的另一项大头开支就是房租和吃饭。相较于现在,中世纪欧洲大学的房租要低廉许多,甚至还没有伙食费多。因此,一般的房东都希望学生在自己家搭伙吃饭,可以赚更多的钱。而大学也提供相应的福利餐,较之于餐馆或房东提供的饮食都更为廉价。像是德意志诸国,在学院里吃饭每餐都能有肉和淡啤酒(大斋期除外),而且在重大宗教节日和学校庆典时,还有免费的自助烤肉吃。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许多德国大学仍旧会在校庆日之类的节日时举办免费(或者自愿捐献)的酒肉活动。
今天牛津大学基督学院的餐厅根据徐善伟教授的统计,13世纪到15世纪末一般大学生的花费在2镑到2.5镑之间,而那时,在学校里算是相对富裕的堂区神父,年薪只有4镑左右。一个骑士的年均收入大约为10—20镑,而一个出卖零工的劳力年薪也就是2镑左右。
事实上,大学的管理者还是很为学生考虑的。比如巴黎圣母院学校中的学生年纪较小(相当于预科),校方往往会在午餐和晚餐之前专门为学生提供一些餐点。学校食堂所提供的饮食也不得不随着市场价格的涨落而增减,但是学校要求“后勤人员”“务必不让学生遭食物短缺之苦”。而且,当时大学比较厉害的一点在于,他们有权对大学城中的房租和学习、日常用品进行评估和限价,这些来自国王或者主教等统治阶层赋予大学的特权。
学袍与市民的战争
说到了大学对于城市的管制特权,就得谈谈大学和城市的关系了。无论国内国外,许多著名大学都被视为这座城市的标志,并以城市来命名。然而,在数百年前的西欧,城市和大学的关系并不像今天这样和谐,反而常常闹到剑拔弩张的地步。
大学往往是从主教座堂学校演变而来,因此许多大学在中世纪中后期初创之时便享用了城市生活的便利。首先,城市交通比较发达,使教师和学生能较为便利地往来。这在交通能力落后的中世纪时代尤为重要。其次,在生活上,城市贸易比较发达,从未能够供应生活必备品和文化用品等。再次,城市对人才的需要也使许多穷苦学生具备了“我们都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条件。和今天的状况差不多,中世纪学生的主要打工收入来源也是做家教。不过那时主要是在一些富裕人家担任家庭教师,尤其是讲授拉丁文、希腊文等古典学问,帮助贵族培养接班人。
虽然中世纪的大学和城市有相互依赖的关系,但也常常发生对抗。由于许多大学都是由原来的主教座堂学校转化而来,因此缺乏校舍和宿舍,在许多时候教师和学生都需要租赁当地市民的住宅。出国留学和在外漂泊的同学都知道,和房东、中介等各色人等斗智斗勇是怎样的一部血泪史。
中世纪大学生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城市居民欺负学生的事件屡见不鲜。比如突然提高房屋租赁价格,将变质的肉类卖给学生,在啤酒里掺水,甚至设计“仙人跳”来讹诈学生。另一方面,学生们也不是省油的灯。首先,大学生内部会发生许多口角乃至斗殴事件。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在课堂上都操着典雅的拉丁文,生活中却常常为一些琐事大打出手。而且,学生们的业余生活主要是喝酒,而酒后的群殴事件就数不胜数了。其次,也有学生存在偷盗行为,乃至酒后猥亵妇女。这也都对城市的秩序造成了破坏,引发了对抗性事件,甚至造成伤亡。
这其中比较著名的事件就是1355年的牛津大学圣斯科拉斯提卡节暴动。1355年2月10日,几位牛津大学的学生在酒吧饮酒时抱怨酒的质量不好,最后竟对店主温德大打出手。温德的朋友迅速通知市政当局,以圣马丁教堂的钟声为号,号召牛津市民好好出一口恶气。大量市民涌入学生居住的区域,并带着弓箭、斧头等武器攻击学生。前来劝架保护学生的牛津大学校长也被射中一箭,无奈前往伍 德斯托克向国王求援。就在当夜,盛怒之下的牛津市市长甚至雇佣了周边地区的农民增援,市民和学生之间发生了一场大战。许多学校的校舍和学生书籍、物品被焚毁,还有若干学生在冲突中身亡。
1355年牛津大学圣斯科拉斯提卡节暴动事实上,在大学的背后一直有来自教会和国王的保护。他们会通过颁布特许令的方式来保护这些师生,从而维系中世纪大学的发展。一般来说,这些特权包括师生在城镇的居住权、在司法上的独立自治权、师生的罢课和迁徙权力(亦即无论老师还是学生“转会”都不受教育主管部分的辖制),并且这些人还享有免除兵役和免于征税的权利。与此同时,大学自身还享有颁布教学资格证(Licentia docendi)的自主权。
直到15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关系才最终稳定下来。经过几个世纪的耕耘,许多大学已经建起了供教学、居住使用的校舍,若想迁移到别处则势比登天。大学开始大量地修建学院校舍,要求学生在校舍内居住并统一管理。通过将大部分学生和一般市民之间的生活加以隔离,从而减少了与市民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今天去牛津城,就能看到如城堡一般的各个学院的校舍,虽然相距并不很远,但都有高高的围墙。这既是为了保护学生免受侵害,也便于对学生管理,免得他们寻衅滋事,再酿惨案。
另一方面,城市也随着贸易、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越发意识到大学生对于维持城市运作,促进城市发展的作用。比如说在新教改革时期比较著名的哈雷大学(Halle)就对在当地学习的学生非常优待,而从那里毕业的学生成为整个普鲁士地区最抢手的教师人选,许多市民也以他们城市中的大学为荣。
牛津大学的饱蠹楼及周边围墙高筑的学院时至今日,大学教育变得日益平民化,也越发商业化。或者,这也是随着时代发展难以逆转的趋势。最后,以这些曾在酒馆中的大学生前辈们的一首诗来结束这篇文章。对他们而言,吃是为了肉体,而喝是为了灵魂!
“温润的美酒呀,善人的幸福;温润的美酒呀,恶人的愁苦,
忏悔的人尝了更觉香酥,你给世界无穷的欢呼!
你的色彩遮没了生命的黯影,你的味道胜过一切香馥;
我们尽情畅饮啊,你的魔力使我们迷糊!
……
在酒馆的时光,我永远快乐;
不知疲倦地吟唱那些饮酒的诗歌,
吟唱着内心的愉悦!
……
惟愿生命结束在这酒中,
醇酒顺双唇流到我的喉咙,
最终和我的身体一起永恒!”
中世纪人们的饮宴聚会-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