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世纪艺术和文化:见证黑暗与光明并存的时代

2022-01-20 11: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乔恩·怀特 中国画报出版社 收录于话题 #“萤火虫”书系 80个

在中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艺术表现的是人们对宗教的虔诚本性,但后来慢慢出现了更大胆的思想。

就像中世纪本身一样,这一时期出现的艺术代表了一种深刻的、甚至是恐惧的精神状态。

艺术要么是信息性的(以伟大的手稿、挂毯、马赛克和传统绘画的形式出现),要么是功能性的(从刺绣、银器到陶瓷、纹章),总是表现出一种美丽但令人窒息的质地。

▲乔托《哀悼基督》,比起尝试创造写实的图像,大部分中世纪艺术家更关注描绘出上帝的至高无上与仁慈

实用性在中世纪的建筑中也有体现,中世纪的真实本质开始显现。

中世纪并不是像罗马人那样生活富足、发明丰富和纵情享乐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战争、瘟疫和贫穷的时代。

因此,中世纪的人们认为建筑应该更具保护性,庄园制度随之兴起——你的家也是保护你的城堡。

▲阿尔穆罗尔城堡位于葡萄牙的埃布罗河沿岸,是该国最宏伟的城堡之一

音乐和文学也发生了变化。在音乐成为一种丰富的表达方式之前,创造性思维极少被否定,但现在却被扼杀了……至少有一段时间是如此。

教会利用其影响力确保所有的这些媒介都是通过赞美诗等来表达宗教热情。它施加了一种绝对的控制,这种控制在另一种创作媒介——文学中引起巨大的冲突。

历史画布

当欧洲和世界进入中世纪时,古典艺术享乐而又虚幻的世界变得更加保守

中世纪艺术是欧洲历史上最独特的艺术表现时期之一。

与之前的古典时代和之后的文艺复兴时代不同,中世纪的社会由一种强大的力量统治着:对上帝的恐惧。

中世纪的教堂沉迷于《旧约》的地狱之火和愤怒,教堂将神的愤怒景象渗透到它影响如此之深的社会之中。

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古典主义与基督教观点的冲突。

▲乔托壁画《最后的审判》(局部)

在基督教横扫欧洲大陆之前,希腊人和罗马人所传播的艺术是虚幻的,他们把神描绘成人在所有荣耀后的理想形象。这些都是享乐主义文化象征。

基督教带来了一种克制感,制造上帝形象的偶像是被禁止的。

这给中世纪的艺术家带来了一种矛盾——一方面要保护教会统治下社会的虔诚,另一方面要控制内在的表达欲望。

这见证了艺术意识从虚幻走向抽象:动态现实主义变得僵硬和形式化。

▲拜占庭帝国的艺术影响了中世纪的艺术,形成了一种平面且不立体的艺术呈现

在古典风格中运用得非常好的那些栩栩如生的细节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简洁的意象,缺乏细节、阴影和透视。

这种风格,表现在从王室画像到挂毯的各个方面。

这使早期基督徒不平静的灵魂在享乐主义的异教过往和基督教现在严格的本质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正是这种妥协,使得古典风格在14世纪文艺复兴最早期重新出现。

▲乔托《圣母与圣子》

中世纪的艺术很大程度上与宗教有关,但仍有其他影响渗透并塑造了艺术家们的艺术风格和手法。

历史学家将其分为七种不同的风格:

早期基督教艺术、民族大迁徙时期的艺术、拜占庭艺术、岛屿艺术、前罗马式艺术、罗马式艺术和哥特式艺术。

建筑的兴起

随着欧洲迎来中世纪,建筑开始围绕备战发展

就像中世纪的艺术发展一样,中世纪的建筑也并不是原创的。相反,它是一些建筑风格的综合体。

中世纪建筑被细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宗教建筑、军事建筑和公民建筑。宗教礼拜场所的建筑主要为罗马式和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风格的影响可以在一些欧洲最宏伟的主教座堂中看到,如巴黎圣母院

中世纪时期,大多数教堂都采用了常见的“十字形”设计,这一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罗马巴西利卡式教堂(一个中央或主厅),同时引入了拜占庭时期的圆顶和“希腊十字”。

这种罗马风格有助于引入一种更为奢华的建筑风格,即使用拱顶、桶形穹窿和支撑拱顶的十字形支柱来创造内部和外部均能对称的感觉。

罗马时代的繁荣也塑造了宗教建筑及其装饰的镀金风格。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会堂采用了哥特式的拱顶

从11至12世纪开始出现的哥特式建筑也很流行。

随着欧洲重新重视希腊的人文主义哲学,建筑风格开始融入复杂的细节。

哥特人的建筑从宗教场所扩展到了民用建筑——很快,诸如飞扶壁、尖拱、拱顶和彩绘玻璃窗等特征就司空见惯了。

这个时代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建筑——城堡,它是为了防御功能而建造的。

▲华威城堡建于1068年,至今仍屹立不倒

城堡兴起于9至10世纪,它可以保护小宫殿或庄园,或作为抵御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早期的城堡使用木材建造,后来的中世纪城堡开始使用石材,形成围绕城堡中心主楼或塔楼的整个结构。

文字的力量

在普通人一生都不识字的时代,出现了一些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在中世纪以前,很多国家都没有真正的文学。

历史、医学配方、工程概念等等都是口口相传得以延续下来,也因此,这些流传下来的信息往往不太准确,多多少少会掺有口述人自己的理解。

随着罗马天主教会的崛起,宗教经典的重要性也随之提升,中世纪的书籍都由修士们费尽心思地手工抄写并用插图加以修饰(即使是一卷书,也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在1440年约翰内斯·谷登堡发明印刷机之前,手抄几乎是整个中世纪书本的常态

纸张也是稀罕物品,所以像牛皮纸(由小牛皮制成)和羊皮纸(由羔羊皮或山羊皮制成)这样的替代品非常有用。

由于中世纪的大多数人都很穷,大多数人从未学过读写,所以教育的唯一来源是教会。

宗教经典成为教授给中世纪人民的主要内容,但它同时也为一个新兴的文学世界打开了大门。

▲描绘14世纪50年代中世纪大学课堂的画作

教科书开始流传,里面充满着关于灵性和医学的启发性理论;亚瑟王传说的故事最终被写下来并被相互传阅,同时还有最早的西方神话——斯堪的纳维亚英雄的史诗《贝奥武夫》。

从中世纪开始,我们看到以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为代表的社会评论和讽刺文学的兴起,第一部真正的游记——《马可·波罗游记》也诞生了。

▲一幅描绘马可·波罗从繁华的威尼斯开始旅行的作品

黑暗时代的旋律

尽管经历了各种阴暗事件,但中世纪仍然是流行音乐的起源

就像中世纪其他艺术和文化形式一样,音乐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

一种是受教会和教义影响的音乐,另一种是游吟歌者演唱的歌曲、诗歌和故事。

罗马天主教会是艺术的赞助者,推广了“素歌”——一种单声部的宗教歌唱形式,又称格列高利圣咏。

素歌使用简单且单一的旋律,成为整个欧洲教堂仪式统一的一部分,并为教会提供了一种消除其之前异教徒文化痕迹的方式。

▲中世纪时,随着音乐在教堂和世俗环境中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乐器

千百年来,单声部吟唱依然是与基督教敬拜密切相关的音乐风格,但这并不意味着基督教音乐的发展从来没有超越过这种形式。

在9世纪,教堂的音乐理论家们开始尝试复调的概念,即两段旋律同时进行。

这种复调现在听起来很简单,但在当时极具革命性,并于12、13世纪在法国巴黎圣母院等标志性的礼拜场所蓬勃发展。

音乐也在宗教监督之外蓬勃发展,在整个中世纪晚期,游吟诗人的吟唱成为歌曲传播的最常见形式。

▲以前的故事需要记忆和背诵,现在人们把故事写下来并配了图

这些流浪歌手的歌曲内容一开始是世俗的,但很快就演变成关于爱情、失意,以及人类精神的音乐叙事。

与素歌的含蓄表达不同,游吟诗人的演唱通常是生动有趣的,把娱乐和教育融为一体。

本文内容摘选自《骑士与瘟疫》,有部分删减

“萤火虫全球史系列022”

《骑士与瘟疫》

[英] 乔恩·怀特 编著

出版时间:2021.7

原标题:《中世纪艺术和文化:见证黑暗与光明并存的时代》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