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看待2021年GDP数据和央行降息?

2022-01-24 16: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梁斯 看懂经济

以下内容来自1月17日看懂小程序一小时会议梁斯老师分享的内容:

梁斯: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

感谢看懂的邀请,非常荣幸能跟大家做这次分享和交流。我主要讲三个部分,第一是对去年GDP数据的分析;第二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框架和逻辑,主要包括两个角度,一是数量维度,二是价格维度;第三是对MLF利率和逆回购利率下调的分析。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些对2022年货币政策的思考。当然,仅代表个人看法。

首先是去年的GDP数据。2021年我国GDP同比增速为8.1%。从数据上来看还是不错的,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GDP增长目标是6%以上,可以说我们完满完成了全面经济工作的目标。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采取对应的办法。

首先,从趋势上看,2021年季度GDP增速一直处于下行态势,分别为18.3%、7.9%、4.9%、4%,这说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当前我们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从去年全年经济表现看,经济下行压力从第三季度开始凸显。三季度以来,由于疫情多地反复、洪涝灾害频发、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楼市迅速降温等多因素叠加,经济景气度明显下降,下行压力显著增大,经济下行压力开始加大,并且贯穿了三、四季度。

从投资看,去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9%,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4%。从数据来看,投资呈现偏弱态势。尤其是基建投资,受专项债债发行速度偏慢、财政赤字率等因素影响,去年基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不够强劲;从消费看,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同比增长12.5%,扣掉价格因素为10.7%,基本上处于弱消费的态势。尤其近五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基本上都在5%以下。

出口是去年的经济增长亮点。这与全球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中断、很多国家产能修复速度缓慢等因素有关。但随着供应链在修复,各国产能也在复苏。市场普遍预计今年的出口增速可能不会像去年那么强劲。这是我对去年GDP数据的简要分析和解读,也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简要回顾。

第二部分我想谈一下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框架和逻辑。从去年数量型指标的情况看,从三月份开始金融数据的走势整体偏弱,各界都很关注这个问题。我觉得,2021年是“过渡年”,因为疫情的影响,2020年金融数据出现“前低后高”,这也导致2021年金融数据的“前高后低”,所以去年的金融数据看起来不是那么强劲。尤其去年政策基调与2020年相比是边际收紧的,所以数据相对走弱也是合理的。

价格型指标方面。我国已逐步搭建出政策利率→市场基准利率→市场利率传导的利率体系政策利率。7天期逆回购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1年期MLF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二者组成了我国的政策利率体系。央行通过影响政策工具利率引导市场基准利率变化,比如我们现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是DR007,信贷市场是LPR,债券市场基准利率是国债收益率,通过引导市场基准利率的变化,最终作用于市场利率。

第三部分是怎么看待这次MLF利率和逆回购利率下调。从2020年四月份开始,1年期MLF利率保持在2.95%,7天逆回购利率保持在2.2%,二者保持75个BPs的差距,这次下调前已20个月未做调整。此次下调政策工具利率,市场已经有足够预期,因为去年12月份LPR下调了5个BPs,所以大家普遍预期今年可能会进一步下调MLF利率。但意外的是1年期MLF利率和7天逆回购利率同时下调了10个BPs,同时MLF超额续作了2000亿元,说明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在加码。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面提出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在后疫情时代,我们主要强调跨周期调节,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也要通过强化逆周期调控进行应对。

因为LPR与MLF利率挂钩,MLF利率下调会直接影响LPR的报价,可能会对企业贷款利率带来影响。此次政策工具利率下调10个BPs,意味着是从政策层面直接为商业银行减负,降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由于LPR报价直接与1年期MLF利率挂钩,而LPR又是银行发放贷款时的定价基准,在MLF下调后,未来LPR利率也存在继续下调的可能,这有助于进一步引导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继续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帮助企业稳健运行和加快恢复,切实助力稳增长工作。

接下来想跟大家谈两点对今年货币政策的看法。一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一方面,短期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做好稳增长工作。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为未来留下政策储备,不搞大水漫灌,不搞强刺激。目前宏观杠杆率还很高,一些领域还存在风险压力,我们要重视这些问题,所以我认为不会有过强的刺激政策出现。

二是大家非常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影响。美国目前面临非常大的通胀压力,近期美联储也持续释放了鹰派信号,今年可能会多次加息,但我觉得还是要客观看待。此前市场有观点认为,中美的金融政策周期不同步会对我们带来影响。我国降息、美联储加息,会导致资本外流、人民币汇率贬值等。我觉得,一方面我们不能低估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低估我们的风险管理能力,因为美联储加息是早晚的事。在2018年的时候,市场已经在讨论美国经济即将陷入衰退,其实在疫情前美联储已经开始降息了,美国经济处于下行周期,而我们也同样面临类似问题,即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所以从逻辑上来讲,当时中美经济周期跟金融周期是基本同步的,就是大家都面临着经济下行、调低利率的情况。

从现实情况看,大家的政策趋势都是向下的,但因为疫情的影响,美联储直接降息至0-0.25%。现在开始加息,也是向过去正常轨迹的回归,所以我觉得不用过度解读,尤其是我们媒体朋友应该发挥正向引导作用,不必放大和渲染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影响,帮助这种负面预期的实现,因为最终影响的是我们,只要市场预期平稳,没有持续的过度解读,可能这个事情影响就不会那么大,我们要避免自己吓自己。尤其是去年年初以来,美国国债收益率持续上升,这其实已经起到了类似“加息”的效果,但可以发现,对我国影响是有限的。但对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管理能力不是那么强的国家影响比较大。所以我觉得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个事情,美联储利率调整是向正常状态的回归,也是对金融政策路线轨迹的“修正”。

再者,现在中美利差还保持比较高的水平,尤其美国通胀率高企,我国通胀率较低,从这个意义上讲,两国的实际收益率差异会更大。再加上人民币汇率现在还维持强势,最起码现在外资还不具备持续流出的可能。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要放大这些因素的影响,虽然全球都在关注美联储的政策调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高估它的影响,要多释放出一些正面预期来,因为所有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就取决于大家对未来预期的判断,对未来预期的前瞻。我们要坚定做好自己的事情,政策制定和调整主要是服务国内的经济增长。就像我刚才提到的,我们不应低估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我们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手段有很多,所以不宜过度解读。

原标题:《如何看待2021年GDP数据和央行降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