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康凌︱“杜莎夫人,请签收人头”:蜡像、断头台与法国大革命
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
话说那英国伦敦有条大名鼎鼎的马路叫贝克街,贝克街上有一游人必去之地叫杜莎夫人蜡像馆,而这蜡像馆里头,有一件镇馆之宝,名唤“睡美人”。据说,这件“睡美人”是馆中现存历史最长的蜡像,它——不对——她,身着一袭华美的袍(上面没有蚤子),横躺在一张类似于沙发椅的床上,右手臂向上抬起,肘部弯曲,自然地垫衬在头顶,侧脸半掩在上臂处,面色红润,仿佛正作片刻小憩。其制作之精致,两百年多年以来始终让围观群众啧啧称奇,表示自己可能看了假蜡像。据新闻报道,最近还有人往她身上泼咖啡,试图叫她起来。然而更神奇的是,蜡像体内还安装有精巧的发条装置——这在当时是炫酷得飞起的设计,而最近已然与时俱进,改成了电动的——使得她的胸部可以如同呼吸般一起一伏,栩栩如生,于是更引得英国绅士流连忘返,纷纷投以赞(sè)叹(qíng)的目光。
《睡美人》杜莎夫人蜡像馆历史上的“睡美人”并不止这一件。事实上,最早的“睡美人”甚至不是杜莎夫人的作品,而是她的舅舅——也可能是父亲,怎么说,杜莎夫人的母亲和她这兄长的关系有点乱的——菲利普·柯蒂斯制作的,而他也是杜莎夫人在蜡像工艺上的老师。这位柯蒂斯先生是瑞士人,曾经当过医生,对制作医学解剖模型非常在行,一开始做蜡像只是爱好,偶尔也接一些私人订单,做一些姿态不可描述的蜡像,没想到玩着玩着就显示出了天赋,于是弃医从艺,走上职业道路。所谓不会做蜡像的医生不是好商人,他的蜡像展越来越成功,名气也愈来愈大。1766年,在孔蒂王子的邀约下,柯蒂斯决心将天赋带到巴黎,于是领着他妹妹和外甥女,也就是六岁的小萝莉杜莎,奔赴法国,开起了自己的作坊。
他们的作坊在巴黎迅速声名鹊起,广受欢迎,甚至法国王室也很好奇:“你们为什么这么熟练啊?”于是把他们请进宫去,为自己制作蜡像。恰在此时,法国大革命爆发,革命派喝最烈的酒,砍最贵的头,将王室贵族成建制地送上断头台——其中正包括了柯蒂斯最出名的作品,也即前文提到的“睡美人”的原型,路易十五的情妇,著名的杜巴利伯爵夫人。在大革命中,她因被怀疑资助流亡的保王党而获刑。据记载,杜巴利夫人在死刑前不断嘶吼哀叫,表情狰狞,歇斯底里。然而,我们的柯蒂斯先生确实有特别的制作技巧。据他的一位同代人描述,为了制作“睡美人”蜡像,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柯蒂斯潜入了玛德莲公墓,挖出了杜巴利面目扭曲的头颅,用自己的食指和拇指捏挤、调整杜巴利的面容,直到在她的脸庞上摆出一个迷人的笑容。随后,他直接在墓边的草地上倒了一层蜡油,将砍下的头颅滚到上面,按住,油干之后,便在上面留下了她的蜡质面容。回去后以此为基础作出她的脸模,涂上胭脂,掩住可能残存的尸血。
蜡像馆的另一个“睡美人”蜡像,据说是以圣阿玛兰特夫人为模板的——当然也是在她被砍头以后。阿玛兰特夫人被视为当时法国最美貌的女性,不仅美貌,而且坚贞,坊间传闻称,罗伯斯庇尔或圣茹斯特曾试图追求过她,但被她严辞拒绝,出于报复,才将她送上了断头台。流言或不可信,但阿玛兰特二十二岁的脑袋,确实落在了地上,并成了“睡美人”的模板。——传闻说,目前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里的“睡美人”,正是以她的面容为模板做成的。
杜莎夫人有趣的是,罗伯斯庇尔自己就是个蜡像爱好者。杜莎夫人的孙子曾说,在制作罗伯斯庇尔的蜡像时,这位革命领袖还从自己的衣柜里挑了件合适的衣服给杜莎送去。与之相比,其他人大概就没那么幸运了。在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恐怖统治期间,杜莎夫人的工作量也达到了高潮。这一方面当然因为蜡像制作是她赖以为生的事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她的工作迅速地被纳入了大革命的运动机器之中。
在攻占巴士底狱的前两天,人们在巴黎的街道上游行示威,抗议路易-菲利普二世和雅克·内克尔被革职。其间,有人冲进了柯蒂斯的蜡像展厅,将此二人的塑像搬了出去。它们迅速成了抗议人群手中的一个象征符号,如同圣像一般引领着游行的队伍。
机智如雅各宾派,立刻发现了蜡像在革命运动和群众动员中的巨大潜力。国民议会委任杜莎夫人,以蜡制作品描绘革命及其胜利。在他们的定制下,杜莎夫人不仅为死去的革命者如雅克·埃贝尔、罗伯斯庇尔、让·巴蒂斯特·卡瑞尔等人制作蜡像,更为被处死的皇室成员路易十六和玛丽·安托瓦内特等制作蜡像。有道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虽然没有见过凌晨四点的巴黎玛德莲公墓,但杜莎夫人从此成了太平间与停尸房的常客。伦敦的蜡像馆里曾有一件作品,展现杜莎夫人埋首于停尸房成堆被砍下的头颅里,翻找玛丽·安托瓦内特的脑袋的场景。这件作品对面还挂着一把断头铡刀,下面的标签写着,当年正是这把刀,砍下了法国王后的脑袋。杜莎夫人不仅从刽子手里买下了这把刀,还带到了伦敦,甚至做成了小型复制品玩具,摆在边上卖。除此以外,所有这些作品,现在依旧都还在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恐怖屋中展览着——它们都是杜莎根据铡刀下刚刚落地的头颅做成的。
此间杜莎夫人最有名的作品,就要数遇刺的让-保尔·马拉了。1793年马拉在浴缸中被刺死后,有两个人迅速被召集到了现场,一个是创作出名画《马拉之死》的雅克·路易·大卫,这幅作品刻意以圣像画的形式再现马拉之死,以简洁、庄严的风格将马拉描绘成为众人受难而死的基督的形象,在民众中唤起了巨大的同情。另一个就是杜莎夫人。尽管尸体的观感让她觉得不快,她还是被迫完成了任务。带着马拉遗容的模本,杜莎夫人回到作坊,和柯蒂斯一同制作出了马拉的蜡质遗像,描绘了他在浴缸中办公的情景(由于严重的皮肤病,马拉只能泡在洒了药水的浴缸里才能正常工作)。与此同时,大卫正在尸体边作画。然而,马拉被刺是在夏天,高温使得尸体很快无法保存,因此,据说大卫后来使用了杜莎夫人制作的遗像作为绘画样板。
在完整的尸体边工作,毕竟是个例外。有多少名人的人头落地,杜莎夫人或许就制作了多少个蜡像。断头台下的头颅源源不断地被送到杜莎夫人处,请她迅速地制作出遗像。这些人中有许多她熟悉的面孔,有些来自雅各宾派,有些来自王室。她所做的遗像中有很大一部分被用在群众游行中,和革命的旗帜一道,被高举着穿行在巴黎的大街小巷。
杜莎夫人制作的人头蜡像妇女正在为杜莎夫人蜡像馆赶制人头蜡像事实上,在这之前,杜莎夫人自己也险些被送上断头台。由于曾为法国王室制作蜡像,她被认为是王室的同情者而受到公共安全委员会审问,并被处以极刑。正当她被剃去头发,等待受刑时,当局不知如何知道了她制作蜡像的技艺,于是她被留了下来,为那些有名的犯人模铸遗容。换句话说,正是她为其他被砍下的脑袋制作蜡像的能力,保住了她自己的脑袋。
四十二岁的杜莎夫人,其时她离开法国,前往英格兰。1802年,杜莎夫人带着自己的作品到英国展览,其间适逢拿破仑战争,于是便留了下来,继续经营自己的蜡像展,从此再也不用担忧送到门口的下一颗人头是谁的了。吊诡的是,展览中那些铡刀下的死囚,恰成了英国崛起的中产阶级观众最喜欢的作品,从革命者到旧贵族,由新鲜尸体模制而成的人头带着血迹,像是将死未死的游魂,诉说着遥远又切近的暴力、欲望与历史,亦散发着隐秘而致命的诱惑。或许,“睡美人”确曾在夜半闭馆的蜡像展厅里醒来,起身走过成排砍断的头颅,而胸口的起伏不曾停歇。
杜莎人物蜡像展的海报,伦敦贝克街,1835年。-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