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德国工业旅游的五种解法

2022-01-19 17: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几年前,小城鹤岗曾因300多元1平方米的「梦幻房价」而走红。

今年,一字之差的鹤壁市,则是被怀揣着几万元来此安家的「躺平族」,推上热门话题。

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他们都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中的一员。

资源枯竭型城市: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尾声,已开采量达到储存量70%以上的城市

▼ 甘肃阿克塞石油小镇,因资源枯竭而废弃,成为电影取景地(电影《九层妖塔》剧照)

2013年,《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公布的262座资源型城市中,已有67座属于衰退型。

如今,在我国碳达峰*进入倒计时的背景下,留给这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期所剩无几。

碳达峰:到203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量放将达到峰值,此后排放量不再增长,转而进入持续下降阶段。

▼ 我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市,开始探索在矿坑改造越野车赛道,发展汽车赛事行业

资源枯竭型城市,同样也是全球各国共同面对的难题。

从美国铁锈地带到德国鲁尔区,从法国洛林大区到日本北九州地区,从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到阿塞拜疆巴库等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沉沦与再出发,一直在不断交替上演。

▼ 德国鲁尔区是全球资源枯竭型城市带转型的典范

▼ 曾被称为「日本死海」的北九州地区积极推动绿色转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们在转型的路上一路狂奔,但是衰退一旦发生,绝不是资源储量枯竭那么简单,而是由此引发的关联产业枯竭、经济活动枯竭,以及回天乏术的政策枯竭等连锁反应。

如今,经过数十年的转型探索,很多城市实现了跃迁,诞生了匹兹堡、毕尔巴鄂、伯明翰、北九州市等一批转型典范。

▼ 曾经的美国「钢都」转型为科技中心

根据这些城市的转型动力不同,

可划分为四种模式。

1. 工业升级型模式

采用此模式的城市,具备依托矿产资源,培育出下游制造业的基础。在后期城市转型中,聚焦制造业中高附加值领域发力。

如法国的洛林拥有煤、铁等矿产资源,拥有完善的冶金产业链。

▼ 洛林地区的矿产资源分部示意

洛林在进入衰退期后,大力发展汽车板材、镀锌板等高附加值材料领域,成为欧洲汽车生产制造中心。此后,又延伸到合金材料和塑料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领域,通过高精尖材料领域的高附加值实现转型。

▼ 洛林地区的工业重镇——南锡市,转型为科技中心

2. 科教创新型模式

城市在资源开发的红利期,发展出功能综合的城市结构,拥有研究机构或大学。此后的转型,科教资源成为新动能。

如美国「钢都」匹兹堡,在二战后焦炭产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衰退。

▼ 「钢都」匹兹堡在美国铁锈带的区位,以及矿产资源分布示意

在20世纪50-70年代,匹兹堡尝试过两次转型,即:《金三角计划》推动城市环境重建;以及匹兹堡城市再开发局(URA)主持的大规模棕地开发。然而两次转型都没有新产业的支撑,城市持续衰落。

▼ 匹兹堡城市风貌

直到1985年匹兹堡市政府、匹兹堡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制定了《21世纪战略》,确定城市围绕科研教育发展创新,推动城市可持续转型,才有了美国锈带上的科技之都。

3. 服务提升型模式

前期依托资源中心优势,成为区域的产业中心,并拥有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之后的城市转型,会借助曾经的产业服务领域优势推动转型,如发展会展业、金融业、设计等。

英国伯明翰就是此类模式的代表。

▼ 英国伯明翰运河区

它曾因煤炭、钢铁,以及交通优势,成为英格兰的「心脏」。20世纪70-80年代,经济衰退,1982年全市平均失业达20%。

1984年,伯明翰开始转型,确定城市发展创新服务业。先后修建国家展览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等会展场馆,并大力扶持工业设计。

▼ 千禧国际会议中心

第一阶段转型完成后,在《发展中的伯明翰——城市经济发展战略(2005-2015)》中,城市开始培育商业零售和文化休闲,促进城市向区域消费中心城市转型。

▼ 斗牛场购物中心

4. 生态经济型模式

资源枯竭型城市,将环境治理作为转型机遇,发展生态+产业模式。如生态+工业旅游,生态+绿色技术等。

代表案例当属我们耳熟能详的德国鲁尔区。

▼ 德国鲁尔区

以上四种转型模式中,无论是工业升级型、科教创新型,还是服务提升型,均对城市转型前的产业基础、城市综合实力、交通区位等方面因素,有着较高的硬性要求。

因此,使用这些模式成功转型的城市,依然是凤毛麟角。

▼ 同样是美国铁锈带中的城市,底特律经过多次转型依然没有成功(来源:Wikipedia)

而生态经济型模式,更准确的说,是其中的工业旅游模式,由于「门槛低」,成为众多资源枯竭小城、小镇们的必选项。

只是在蜂拥而上的工业旅游后,大多数转型成为昙花一现。我们可以从中找出很多原因,如同质化严重、无特色、重游率太低等等。

那么,什么样的工业旅游能可持续?

不妨看一下德国的全域工业旅游。

▼ 德国矿产资源分部示意

德国通过工业旅游不只激活了鲁尔区,更将全国工业旅游做成了国家级的特色旅游:

欧洲工业遗产之路有16条(跨区域型),其中10条位于德国;德国境内有突出价值的工业遗址有400多处;全国平均每年有4亿人次过夜游客,其中超过1/3是由工业旅游带来的。

▼ 慕尼黑宝马世界是城市旅游打卡地之一

德国工业旅游是如何做到多点开花?

又是如何避免彼此间的同质化竞争?

我们一起通过德国工业旅游的五种模式,寻找答案。

即:博物馆群落模式、文化中心模式、景观公园模式、商业综合体模式、企业观光模式。

01

博物馆群落模式

科普教育+场景体验

MEASURE THE WORLD

博物馆群落模式在全球的工业旅游中最为常见,核心在于对自身工业文化的展示与体验。

▼ 博物馆群落模式

德国的博物馆群落模式与众不同的是,游览是以建筑「群落」形式展开,并明确客群主要以儿童主导的家庭和青少年为主,形成科普教育体验群落。

只有这样,才会提高重游率,才会有重复消费,才会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形成科普差异。

我们以多特蒙德措伦博物馆为例,展开了解。

▼ 措伦博物馆俯瞰

措伦煤矿于1966年关闭,1999年作为鲁尔区的社会与文化史博物馆对外开放,目前是工业博物馆群的总部所在地。博物馆保留了厂区的建筑、环境和景观,用于对矿业流程展开科普教育。

1. 多视角的专题展览

将矿工的工作场景、生活场景分门别类设置专题展览,旨在拓展少年儿童的知识面,激发对矿业文化的兴趣。

▼ 措伦博物馆外部展示区以及室内展示区(来源:Flickr)

如「Landwehr」住宅区,是一片毗邻煤矿矿洞入口的矿工住宅区,如今是游客可以了解矿工的生活博物馆群落。

2. 专业的人讲专业的事

博物馆游览,由矿业背景的人员,以及曾经的矿业从业者担任讲解员,这种情境下的科普学习才会生动有趣。学习内容除了矿业知识,还包括采矿事故的应急处理,矿工健康等操作层面的知识。

▼ 博物馆讲解员与孩子们互动(来源:Flickr)

3. 不同年龄不同课程

博物馆针对4-16岁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定制出6种课程,时长在0.5-4小时。授课过程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让孩子们当一次小矿工,实地体验矿工生活,吸引孩子们多次到访。

▼ 角色扮演式的课程设置(来源:Flickr)

措伦博物馆是对博物馆模式标准化的展示,更多转型城市会结合自身特色展开差异化设计。如同样是博物馆型,亨利露天博物馆主打的是炼钢体验,并通过「蓝色老鼠」这一角色,引导孩子们学习。

▼ 亨利露天博物馆的游览体验由「蓝色老鼠」引领(来源:Flickr)

02

文化中心模式

文化活动+文化产业

MEASURE THE WORLD

(来源:Flickr)

文化中心模式,侧重于发挥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通过文化艺术或文化活动的注入,使工业遗址变为区域文化活力引擎。

▼ 文化中心模式

选用此模式的通常是重量级的工业遗迹区,代表案例是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

▼ 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是鲁尔区的文化中心

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位于鲁尔区,占地约1平方公里,曾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煤炭运输系统。如今这里成为现代工业建筑的标签区,是整个鲁尔区的文化艺术中心。

1. 「酷」功能引人,文化活动聚人

除了常规的旅游、博物馆等标配外,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更强调旧空间与新功能的组合效应所产生的吸引力。如旧厂房改造的餐厅,冷却池改造的游泳池、滑冰场等。

▼ 厂房改造的餐厅、书店

借助工业空间层次丰富、富有历史感的特点,承接音乐会、展览、戏剧、舞蹈表演等文化活动,增加区域的文化影响。

如今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两次评选为德国最受欢迎的活动举办场所,早在2012年,活动就已突破700场。

▼ 改造空间内举办的音乐会(来源:Flickr)

▼ 夜间灯光秀(来源:Wikipedia)

2. 文化落地,产业升级

关税同盟工业区的文化氛围吸引到众多艺术和创意设计类公司、协会、机构。

如位于工业区的红点艺术设计中心,是红点设计奖主办机构所在地,也是北威州的设计中心。其举办的红点设计大奖,素有全球设计界的奥斯卡之称。

▼ 红点艺术设计中心

富克旺根艺术大学艺术设计系的入驻,为区域提供了人才支持。目前,关税同盟工业区内的企业超过170家,其中70%来自于创意、设计行业。

▼ 富克旺根艺术大学艺术设计系

▼ 工业区内的企业办公区

03

景观公园模式

工业生态+都市休闲

MEASURE THE WORLD

景观公园模式的开发思路在于「退地还林」,对工业场所进行景观化、游憩化改造,成为工业景观为特色的城市大公园。

▼ 景观公园模式

紧邻大城市是运用该模式的前提。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公园是由1985年关闭的蒂森钢铁厂改建而成,占地2.3平方公里。

▼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俯瞰

公园改造,源于带动整个埃姆舍地区转型的IBA计划(国际建筑展览埃姆舍公园)。

计划涵盖污染治理、生态恢复与产业转型、旅游业开发等等,是环境、经济、社会多个层面综合性更新改造策略。以上策略,在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均有体现。

拉茨的设计「是实用主义的方式,在里面尽量少制造新东西;不断设计我们所有的景观和花园文化,在任何时候都能利用它的资源,从而找到最适宜的解决办法。他的设计是实用和折中的,而不是形式化的东西。」

—— 埃姆舍景观公园国际竞赛组

(对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最终方案的评语)

▼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成为市民休闲中心

1. 废墟中的绿洲

「工业感花园生态景观」是公园的标志之一。

污染环境的治理,除了更换、深埋有毒土壤外,还通过保留原有野生植物,增加能够吸收有害物质、抗逆性好的植物等方式,展现「自然之力」对土壤的净化。

▼ 景观公园内精心设计的「自然景观」

工业遗址中的净化水渠、净水池、冷却池等原有排污系统,被改造为布满睡莲、鸢尾等具备水净化能力植物的「自然水系」。

▼ 改造后的水系

对于工业感的展现,主要通过对工业设施结构展示,将其划分为水系统、道路系统、高架步行道和景观斑块(即功能花园)四个部分。每个部分融入景观元素,形成工业与景观融合的工业特色花园。

▼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工业景观特色

这类景观非常贴近年轻一代喜爱的「废土风格」(指文明毁灭后,废墟上重现生命力),因此公园开放后,备受年轻人的喜爱。

2. 废墟中的冒险乐园

公园保留的工业骨架结构,被赋予了新功能,特别是年轻人喜爱的功能——体育运动、集会、主题活动等等。

如煤气储罐改造成的欧洲最大的人工潜水中心;储料库遗存的墙壁、石柱改造为攀岩、极限运动场所,并成为德国登山协会的运动中心,吸引了全国众多登山俱乐部来此训练。

▼ 公园成为德国登山协会的运动中心

3. 废墟中的嘉年华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夜景照明系统,由英国艺术家乔纳森·帕克于1996年设计完成。夜间,厂房改造的露天剧院、多功能厅在灯光的衬托下,变为活动不断的嘉年华。

1998年,超过30万游客夜间光顾公园,之后游客数量逐年递增。

▼ 公园夜间的灯光秀(来源:Flickr)

▼ 公共空间正在准备夜间演出

04

商业综合体模式

区位优势+大手笔投入

MEASURE THE WORLD

这一模式主要针对具有区位优势的工业区,通过大手笔改建、商业功能的活化,转型成为区域消费、娱乐中心。

▼ 商业综合体模式

比如奥伯豪森的森特罗购物中心,通过将矿区改造为大型购物中心,周边开发娱乐设施、公园等休闲配套项目,形成全新的区域消费度假中心。

▼ 森特罗购物中心

奥伯豪森原是盛产锌等金属的资源型城市,衰落后,借助入选德国工业遗产之路的机遇,开始转型。

与前面几个模式相比,奥伯豪森最大的优势就是区位。

矿区位于杜伊斯堡与埃森之间,再向外一圈是杜塞尔多夫、科隆、多特蒙德等城市。这为森特罗购物中心提供了潜在的客流量支撑,从而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购物休闲区,游客年均访问量超过2300万。

▼ 旧矿区上的森特罗购物中心俯瞰

1. 老肌理新气象

森特罗购物中心总面积约为83万平方米,由URW(欧洲最大地产公司之一)与政府联合开发。原有建筑立面被拆除,保留老厂房骨架,作为工业文化的延续。巨大的钢架、钢柱等工业特点,从室内到室外均可看到。

▼ 矿区的工业痕迹以元素形式在建筑、景观中体现

区域地标是由117米高的天然气储气罐改造而成,储气罐内部改造为艺术展厅。

▼ 储气罐改造的艺术馆,成为区域地标

2. 购物「迪士尼」

森特罗购物中心不只是购物中心,还是家庭休闲度假中心。

这里有奥伯豪森水族馆,也就是「预言帝」章鱼保罗所在地;奥伯豪森水上乐园,德国最大的室内水上乐园之一;以及考尼格皮尔森体育馆等。

▼ 奥伯豪森水上乐园

▼ 考尼格皮尔森体育馆

由此,森特罗购物中心已由消费中心,转型为区域休闲度假中心。

05

企业观光模式

企业生产展示+企业文化展示

MEASURE THE WORLD

企业观光模式,是针对还处于正常发展阶段的工业企业而制定。旅游内容主要以工业生产过程体验、文化体验为主。

▼ 企业观光模式

如正在运行的RWE露天褐煤矿区(包含了世界上最大的汉巴赫煤矿),通过在3个矿厂周围建造8个观景平台,设置矿业技术展览中心等方式,让游客了解现代矿业的发展。

▼ 观景台观看汉巴赫煤矿(来源:Wikipedia)

不过,像RWE露天褐煤矿区这类工业旅游,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游客们无法深度参与其中。

更具展示性的制造业,才是该模式的主战场,如沃尔夫斯堡市的大众汽车世界。

▼ 沃尔夫斯堡市大众汽车世界俯瞰

大众汽车世界,位于大众汽车全球最大的制造厂区(占地6.5平方公里)内。于2000年开放,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汽车主题公园和服务中心,平均每年访客超过200万。

▼ 大众汽车世界成为城市的旅游目的地

1. 沉浸式品牌营销

大众汽车世界是一个公园里的文博区,更是一个沉浸式的品牌展示区。

公园环境从起伏的地形、大面积绿地到多变的水系随处可见。由8座博物馆组成的汽车文化群落坐落在这座公园内。

▼ 大众汽车各子品牌组成的博物馆群落

博物馆群落以展示大众集团和其世界各地的子品牌为核心。这些独栋博物馆分别讲述着各自品牌的汽车文化。公共空间还会组织民众可参与的活动,如移动灯光秀、夏季音乐会等等。

▼ 保时捷馆前的广场,是露天活动中心之一

2. 购车即度假

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购车体验,大众汽车世界从购车前和购车后两个环节入手,打造出独特的旅游体验。

购车前,用户可以使用园区的「智慧屏」按照自己的喜好组合汽车内饰、配件、功能等。

▼ 虚实结合的选车体验

取车时,车主会目睹他们的新车从玻璃双塔运送到取车位置的全过程,接着是富有仪式感的交车仪式。

▼ 为新车交付设计的玻璃双塔

结合园区的文化休闲属性,汽车城已发展出为境内客户设计的四种新车交付旅游体验游。

▼ 四种新车交付旅游

3. 园区即教育中心

大众汽车世界已不只是休闲旅游区,还是城市的教育中心。这里不只有DVR(德国道路安全委员会)授权的安全驾驶培训课程,还有针对青少年,甚至老年人的技能培训。

▼ 园区内的驾驶体验道路,也是安全驾驶培训课程的户外课堂

汽车城还是下萨克森州文化部授权的课外学习基地。自2003年起,从学前教育到中学学科,它均能提供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化等学习。

此外,还有营养与烹饪、摄影与拍摄、汽车设计与结构、咖啡知识等针对成人的教育培训。

▼ 针对儿童道路安全的培训

如今的汽车世界,早已不单是企业的制造中心,而是成为品牌与城市、行业、客户之间的交互平台。

06

总结

MEASURE THE WORLD

博物馆群落模式、文化中心模式、景观公园模式、商业综合体模式、企业观光模式,是德国针对点多面广的资源型区域,分而治之的发展策略。

其中很多模式会有叠加应用,但会各有侧重,绝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

▼ 德国境内代表性的工业旅游地分部及客流量示意

我们将观察视角上升到德国全境旅游角度,会发现支撑这些星罗棋布的工业旅游的,是以区域为单位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RI)的战略。

目前,已有超过25条(包含欧洲工业遗产之路)成熟的跨区域专题游线,覆盖500多个地点,实现工业旅游由分而治之到统一协调的整合发展。

▼ 鲁尔区局部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示意

不仅如此,我们也会发现,德国工业旅游不仅针对资源枯竭区域,还促使制造业城市提前探索第二曲线*,未雨绸缪。

如同慕尼黑经济研究所旅游经济专家维登贝格所说:「在德国大中型企业都设有工业旅游部门,作企业的为第二产业。」

*第二曲线理论:「第二曲线必须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之前就开始增长,只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资源(金钱、时间和精力)承受在第二曲线投入期最初的下降。」

—— 查尔斯·汉迪

转自公众号“丈量城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