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雅砻江大峡谷的旷古秘境

2022-03-01 14: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马恒健

川西雅砻江大峡谷山高水急,地理环境恶劣,历史上一直是由川入藏的天然屏障。在这似乎不宜人居的封闭之地,一座古称瞻对、今称新龙的县城,坐落于大峡谷中段。

穿越被称为川西藏区“肚脐”之地新龙所在的雅砻江大峡谷,能够观赏异样的地形地貌,领略传奇的历史文化魅力。

雅砻峡谷通“肚脐”

地理位置处于四川甘孜州正中的新龙,位于318国道与317国道之间的217省道上。我沿317国道在甘孜县拖坝乡转入217省道后,行几公里便进入了雅砻江大峡谷。

快到峡谷口时,太阳还高悬头顶,进入峡谷后便像直接从正午进入黄昏。素有新龙“北大门”之称的第一大关隘石门坎,便位于这一特别幽暗的路段。

这一段宽约5米的公路,如同悬挂在绝壁上。它紧贴河道蜿蜒盘旋,急弯处往往令人产生要一头扎进河里的错觉。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这里没通公路,只有一条“两马相较劣者下崖”羊肠小道。那时,此道是北出新龙入藏的主要路线,两人在绝壁上仅尺余宽的道上相遇,双方的马均无法让道,甚至各自原地调头返回都办不到。若有一方非过不可,通常的解决办法,是双方共同估定各自马价,商量好赔付后,把劣马推下悬崖。劣马的主人得到对方赔偿后,原路退回。

两岸的高山悬岩峭崖,在雅砻江氤氲水气的滋润下,生长着鳞皮冷杉、川西云杉、黄果冷杉、高山松、高山栎等。被对峙的险峰挤压得很窄的河槽里,江流左腾右挪,拍岸的涛声在森林和峭岩上回荡。

通往以探险游闻名的卡瓦洛日神山的崎岖小道,便在雅砻江大峡谷东侧与217省道交汇。卡瓦洛日神山海拔5992米,山顶终年积雪,冰川晶莹,银峰逶迤,气势磅礴,是藏区著名的神山,深受苯教和藏传佛教信徒崇拜,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探险者和摄影者。其主峰附近的一座山冈上,由各种颜色的经幡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六字真言的第一个字母“嗡”字。当地人告诉我,这是康区最大的“嗡”字。

在幽暗的峡谷中亦惊亦喜地穿行约30公里后,正前方一列嵯峨的山冈赫然当道,逶迤的峡谷仿佛戛然而止。待汽车驶近,才看到雅砻江迎头撞上这山冈后,服服贴贴地向左避让。与雅砻江相伴而行的217省道,也别无选择地向左急拐。

拐过之后,眼前豁然开朗。原来,从峡谷涌出的狂放不羁的江水,与这一列山冈猛然相撞后,冲击出一个偌大的弧形河滩。这就是著名的雅砻江大拐弯。

雅砻江大拐弯  晏红 图

在弧形的中点的217省道上,是观赏雅砻江大拐弯的最佳位置。雅砻江在我的眼前,贴着山冈转了大半圈,书写出一个巨大的“几”字之后,又恢复了自北向南的流向。

过大拐弯仅一两公里,眼前便是一片葱绿的河谷平原。田野中耸立着一幢幢色彩艳丽的藏居,坡地上屹立着一座座红墙金顶的寺庙,河滩上散布着星星点点的牛羊。这一切,在积雪的远山映衬下,在粗犷的雅砻江烘托下,呈现出独特的川西峡谷田园风光。

拉日马大草原原始森林中的草甸

康巴第一波日桥

被誉为“康巴第一桥”的波日桥,是世界上惟一保存完整的藏式悬臂桥。它坐落在雅砻江大峡谷中段,南距新龙县城约40公里。

有人用“一根挑着两个箩筐的扁担”来形容波日桥,虽然不是很雅,却也贴切。

波日桥

波日桥 中国民族建筑网 图

长125米、宽3米、孔径跨度60米的波日桥,由桥身、桥墩、桥亭三部分构成。东、西桥头的两个桥墩,形如两个坚固的碉堡,全部用圆杉木、卵石、片石相间叠砌而成。两个桥墩腰部临江的方向,用数根圆木撑成拱形,圆木长度自下而上,逐步递增,形成两个支撑整个桥身的悬挑臂,然后在悬臂上架梁、铺上桥板,再装上栏杆,构成桥身。两个桥墩之上,用石片叠的伞状的高近3米、面积约30平方米的圆形桥亭。最为称奇的是,整座桥没有用一颗钉、一块铁,每一个结合部均用木楔连接,原始但结实。

波日桥  中国民族建筑网 图

波日桥约建于元末明初,由杰出的藏族建筑大师唐通吉布设计,并亲自率领民工风餐露宿几个月才完成。从此,波日桥成为川西“民族走廊” 极为重要的通道。

不知何种原因,几乎所有关于它摄影作品,都没有呈现其桥亭内景,也甚少从局部展示其精湛的工艺。不过,此时的我很快明白了,因为我所在的东桥头桥亭的木板门紧锁,早已封闭了。

抱着一线希望,我走过上游两百多米开外一座新建的钢索吊桥,来到西桥头桥亭前时,不禁喜出望外,桥亭的木门大开。

桥亭内正中的过道直通桥面,左右各有一个半圆形的房间,里面黑黝黝的,只有临江的方向分别开有的一扇状如射击孔的窗户,透进一束光亮。联想到这桥亭的碉堡状,容易让人认为其具有封锁桥面的御敌堡垒功能。但事前我遍查相关史料,并没有为争取此桥发生战事的记载。不过,这桥亭也应该不是纯粹为装饰为美观而建。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这顶部覆盖石片内部石条砌墙的桥亭,是为增加桥墩的重力使其更为牢固而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暴雨狂风对桥墩损伤。当然,一个附带的功能,便是为南来北往的过客提供了一处躲雨避暑的小憩之所。

波日桥桥面

走过桥亭两个房间之间的过道,便真正走上了波日桥。3米宽的桥面在不留缝隙的横铺木板的基础上,又以桥面的中线为准纵向铺有宽1米的木板,从而使桥面容易磨损且受力最多的部位得以强化,同时,也使桥面平顺了一些,减轻了一点走在桥上的颠簸感。桥栏杆也一点不马虎,其材料全部是碗口粗的圆木,虽然看起来简单粗糙些,但足够安全。

“地之肚脐”拉日马

位于川西历史上的“民族走廊”腹心的新龙县,以“新龙”命名的历史并不长,在这里有一条比较隐秘的茶马古道向东伸延,经拉日马、道孚、八美直至康定,它途经辽阔美丽的“地之肚脐”拉日马大草原,并孕育出有“中国第一石板藏寨”美誉的拉日马乡扎宗村。

新龙县城到拉日马乡扎宗村的路程为62公里。出新龙城区不到1公里,地势便持续升高。

艰难地翻过海拔4849米的扎巴加果山垭口,一路下山行40多公里,便进入拉日马大草原。偌大的草原除主谷地有游牧民散居外,其余都是无人区。因此,尽管途中牛羊遍野却渺无人烟。

虽然如此,公路两旁却不断有彩绘着经文的大石块出现。与其它地方似乎不同,这些镌刻着五颜六色经文的经石,并非垒成一座座玛尼堆,而是每数十甚至数百平方米一片地铺在河滩和坡地上。伫立其间,眼前仿佛有无数各色装束的精灵在游荡。

草原上的经石

公路在这个高寒谷地型大草原的主山谷草原上伸延,谷地两边,绵延着与公路大致平行的逶迤群山。 一条时而宽时而窄、时而又分散为多条浅溪的名叫拉曲的河流在草原上流淌。连绵群山的缓坡上,黑黝黝的高山松树林从山麓绵延到山脊,林间间或有一块块绿得发亮的草甸,如翡翠镶嵌在茂密的松林织成的披风上。群山之间,又有无数的小山谷向主山谷汇集,一条条细如银丝的小溪汇入拉曲,好似拉日马大草原这张巨大的长地毯的线脚。因此,拉日马大草原的景色有些阿尔卑斯山和天山牧场的韵味。

拉日马大草原上溪流纵横

在这些小溪里,许多头上有几个斑点、当地人称的“七星鱼”悠游着。在溪边觅食的一只只旱獭,被我们惊得仓惶逃进灌木深处。坡地上三三两两的野猴,则始终警惕的和我们保持着恰当的距离。

这里最迷人也就最能领略民俗民风的是夏季。每年的七八月,一望无际的草地开满了各色野花,淡淡的花香在色彩斑斓的原野上萦绕不散。附近几个乡乃至县外的藏族同胞跋山涉水地涌入这里,兴致勃勃地参加盛大的赛马活动和物资交易会。

石板藏寨数第一

穿过拉日马大草原,便来到了位于草原的东端“中国第一石板藏寨”扎宗村,这里也是拉日马乡乡政府驻地。

这里地势平坦、水草丰茂、神山耸立。但是,在气候恶劣的高原受尽颠沛流离之苦的牧民们却苦于没有为房屋盖顶的材料,因为当地泥土不适合做瓦。于是,他们选择了用石板盖房。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却成就了今天自己独有的风格。

扎宗村的藏族同胞对我们一行极友善。他们老远看见我们便笑眯眯的,由于语言不通,走近后便点头微笑。就连骑着摩托在街上飞驰而过的小伙子,也挥手向我们致意。

扎宗村村民在河边浣衣

傍寨而过的扎宗河对岸,是一列近二十米高的坡地。伫立坡上,整个扎宗村尽收眼底。

虽然藏区也有一些地方的房屋用石板盖顶,但像扎宗村这样上百幢房屋集中且清一色顶覆石板的,应该是唯一的。这些房屋的造型,其房顶均呈“人”字形,既有“两面坡”的悬山式,又有“四面坡”的歇山式,只是比典型的汉族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小一些。从整体上看,全寨的民居虽然是一宅一院相对独立,却又错落有致、布局紧凑,给人以优美的韵律感。高达四层的扎宗寺雄居于寨子中央,庇护着簇拥在它身边的一切。

扎宗村一角

扎宗村石板房一般用块石垒墙或泥土夯墙,有的是泥石兼用。底楼无窗或少窗,旧时一律作牛马圈,现在通常用来堆放农具、柴禾。二楼为居室和客厅以及厨房。由于房顶是 “人”字形,因此也辟有汉族地区所称的角楼,当地人称棚壳房,由于低矮一般用于堆放零碎的杂物。房顶先用泥土覆盖,整平夯实后再铺上石板。我细看屋顶石板,有的还镌刻有经文。

穿过“中国第一石板藏寨”扎宗村,向东继续沿新龙通向内地的那条茶马古道前行,便进入闻名遐迩的扎坝走婚大峡谷了。 遗憾的是,这段路已破烂得来只能过摩托,因此我的行程只能到此为止。

九天瑶池措卡湖

从新龙县城出发继续沿傍雅砻江的217省道南下20公里,一座大桥桥头路牌上,醒目的箭头指向对岸崇山峻岭中的麻日乡。被誉为“人间仙境,九天瑶池”的措卡湖,便隐于该乡海拔4000米云雾缭绕的高山之巅。

沿着连续急弯持续爬坡的山路走了半个小时左右,只见一个名叫巴河藏寨的小村子坐落在两座高山之间逼仄的山坳里。寨子静谧得仿佛时光停滞了一样。一座座古朴的平顶藏房,在漫山新绿的青稞麦和一丛丛绽放洁白花朵的高山杜鹃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漂亮。

巴河藏寨

过寨子继续向上,一条溪流从高高的山顶潺潺而下。一座座面积仅几个平方米精致的藏房,以间隔十多米的距离伫立溪流里。走近细看,才知道每一间房里,都有一只利用水流推动的转经筒。

一个多小时后,我终于抵达措卡湖。在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措卡寺前一下车,措卡湖全景便映入眼帘。

措卡湖的面积虽不到一平方公里,但它的湖水极为晶莹剔透,金色的寺庙、圣洁的白塔、艳丽的藏居、葱郁的绿树乃至高耸的雪岭,倒映在水中,令这个不大的高山海子,既有婉约的灵秀,又有不凡的气度。

措卡湖

湖上没有鸟,没有船,没有一丝杂物,犹如绝无瑕疵的宝石。浅水区游弋的密密麻麻的鱼儿,在人走近后也不惊不诧,因为它们是这里藏族同胞的宠物。

据说,这湖水被当地藏族视珍贵之物,除了煮饭和饮用,严禁洗衣淘菜或浇灌农作物。据传由于此湖之水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元素,长期饮用还可治病。湖中的鱼由措卡寺的僧侣投食喂养,严禁捕捞垂钓,食用则更不可能。

临湖的措卡寺金碧辉煌,它高大庄严身影倒映在湖里,令湖面泛着金灿灿的波光。这座古寺于1358年由藏传佛教传人普巴登孜修建并取名措卡寺,湖的名字也来源于它。

措卡寺的背后,坐落着狮子神山。它如一座摩天接云的城堡,阻挡着来自青藏高原肆虐的西风,又如一头庞然的祥瑞神兽,将古寺、圣湖亲昵地揽入怀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