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满蒙争雄与现代中国西部疆域的奠定

孙宇
2017-03-17 14:22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秦皇一统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的基础范围。这片疆域东南两边直抵大海,西部被青藏高原阻挡,北部则以长城为界,与内陆温带草原区隔,面积大致有340万平方公里。此后各中原王朝均以征服并保住秦皇故地为己任,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时强时弱,很不稳定。元朝曾短暂改变了这一局面。不过明朝建立后,在控制秦皇故地后又自行停住了脚步。

秦朝疆域图

崛起的满清王朝替代了明王朝,他们赶在列强来临之前,及时重铸中国藩篱,为现代中国的合法疆域奠定了事实基础。此后虽然几经波折,现代中国依然保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满清王朝对此功不可没。当然,清王朝统治者不是由于统一大业的重任在肩而四处征伐,其所作所为有具体历史原因。

满蒙恩仇

满蒙关系源远流长。早在满族先祖女真人建立金王朝时,为保证后方安定,女真人就对草原上的蒙古各部进行了残酷压迫,这反而促进了蒙古各部的团结。成吉思汗一统草原后,强大的蒙古帝国又对金王朝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女真人被迫退回东北平原,开始漫长的寂寞生长。

蒙古帝国烜赫一时后也退回草原。此时的辽阔草原,对于这些曾经鞭笞过世界的天之骄子来说,已显得过于拥挤。为争夺蒙古大汗的空头尊号和靠近明王朝的边贸口岸,以便获得“封贡”贸易的机会,蒙古各部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内战,自我削弱的同时也吸引了明帝国几乎全部的边防注意力。女真人则趁此良机在旁韬光养晦,到十六世纪后期,努尔哈赤排除明朝与蒙古的干扰,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在满清帝国初期,经营与蒙古的关系和征讨明帝国同等重要。满蒙两族相近的聚居地域、经济需求、文化传统与政治地位,使得爱新觉罗家族比中国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更了解蒙古人的心思。满清对蒙古的经营不会像明帝国那样满足于息事宁人,只求面子上过得去。他们深知,如果不把蒙古人彻底锁进笼子里,自己也会像明王朝一样终生不堪其扰。

征服漠南

征服蒙古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事业。努尔哈赤时代,后金与邻近的蒙古各部频繁联姻,建立起初步且局部的军事同盟。著名的孝庄太后,就是在这个时期从科尔沁部嫁到了满洲。清太宗皇太极接棒后,清帝国的眼光逐渐从东北一隅扩展到了整个东亚。

摆在皇太极面前的蒙古局势大致如此:蒙古人控制的地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巴尔喀什湖,北抵西伯利亚,南压长城,可谓广袤无垠。但此时的蒙古分裂为三大部分:戈壁沙漠以南,也就是现在内蒙古科尔沁、察哈尔、土默特、鄂尔多斯等地区的部落合称“漠南蒙古”。戈壁沙漠以北,外蒙古的土谢图汗、车臣汗、札萨克图汗等部合称“漠北蒙古”。此外还有聚居在外蒙古西部、唐努乌梁海以及天山北麓,直至中亚地区的“漠西蒙古”,包括准噶尔、土尔扈特、和硕特、杜尔伯特等部。

皇太极收服蒙古的步伐必须加快,因为在与他大展宏图的同时,蒙古草原同样风起云涌。漠南蒙古察哈尔部的首领,最后一任蒙古大汗林丹汗也正在完成他的伟业,即将统一漠南蒙古。若林丹汗的事业成功,漠南蒙古将凭借其草原上最为优越的经济条件,将成为清帝国的劲敌。事不宜迟,皇太极必须主动出击。

1632年,明崇祯五年,皇太极与林丹汗在西拉木伦河岸决战。林丹汗战败西逃,八旗军一路追赶。这一追,竟然从草原的东边一直追到西边的青海,林丹汗最终于1635年死在了那里。皇太极顺势将八旗军追击的所到之处,也就是大半个内蒙地区纳入自己的治下,将满洲的八旗制度移植到那里,漠南蒙古自此完全并入后金(清)的疆域,成为如今的内蒙古。

经此一战,漠北诸部也纷纷对皇太极表示顺从,并把互相争夺了数百年的蒙古大汗头衔献给皇太极,以同盟者的姿态暂时保住了自己的政治独立。

一路杀到青海的后金(清)王朝,除了吃下漠南,慑服漠北之外,还有个意外的收获:与漠西蒙古和青藏高原取得了直接联系。目光敏锐的皇太极很快注意到漠西蒙古与众不同的雄心与实力,以及藏传佛教在蒙古人之中的巨大影响。

明末形势图

八旗军撤离青海的同年,原本游牧于乌鲁木齐一带的漠西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率军进入青藏高原,以武力帮助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喇嘛铲除反对派,确立格鲁派在藏传佛教中的至高地位。和硕特部也掌握了青藏高原地区的军政大权。

初到青藏高原的固始汗还需要在外围寻找盟友。为此他绕过已是风中摇烛明帝国,直接向远在沈阳的皇太极表示臣服。清王朝对西藏的间接控制从此开始。

此后明帝国加速瓦解,入主中原的战略机遇出现,皇太极和他的后继者多尔衮、顺治帝也将注意力转移到内地。明亡清兴这段历史重头戏的大幕就此拉开。

安定蒙藏

清帝国忙着收拾明朝金瓯的这段时间,蒙古高原西部的形势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强势崛起,排挤其他各部后,在天山北麓建立霸权,势力范围东至外蒙古的中心地区,西达巴尔喀什湖,北控唐努乌梁海。公元1687年,康熙十九年,在南越天山,攻灭叶尔羌汗国后,准噶尔的势力已经触碰到西藏的边界,现今整个新疆的地域也都在其统治之下。准噶尔部就此建立起一个以伊犁为核心的军事强权。

准噶尔大汗噶尔丹将马刀东指,他的雄心是要征服漠北、漠南诸部,像成吉思汗那样再造一个的宏大草原帝国,而那时的漠北、漠南都已属于清帝国。准噶尔从此成为清朝宿敌。清准之间绵延七十余年的战争即将开始。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噶尔丹率兵深入漠北突袭土谢图汗部。土谢图汗王惨败,逃入内蒙地界,噶尔丹居然也跟着追了进来,兵锋直指北京,引起康熙帝的警觉。

漠北各部向康熙帝求救,但康熙帝并不提供免费援助,在漠北各部同意像漠南一样取消政治独立、完全纳入清帝国的条件之后,康熙帝才答应出兵打击噶尔丹。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亲率大军与噶尔丹会战乌兰布通,噶尔丹战败,清准战争就此开始。次年,康熙帝在多伦诺尔与所有的内外蒙王公会盟,将漠南蒙古已经建立完善的朝廷制度移植到漠北,将漠北蒙古划分为三十四旗,实行与内蒙一样的管理制度。自此,外蒙古也并入中国版图。

三年后,康熙帝主动出击,深入漠北,在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再败噶尔丹,彻底碾碎其统一蒙古高原的雄心。这是继汉朝卫青、明朝蓝玉之后,中原王朝兵马再次深入外蒙古核心地区作战。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噶尔丹被其继承人策妄阿拉布坦逼死,这位准噶尔新汗暂时偃旗息鼓,没再招惹康熙皇帝。

明刀明枪的战争告一段落,尔虞我诈的阴谋浮出水面。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从准噶尔战俘口中得到一个令他震怒的消息:西藏的五世达赖喇嘛早已圆寂,掌权的大喇嘛桑结嘉措隐瞒消息,自己冒用五世达赖的名义掌握格鲁派大权已经十多年。

这么大的事居然可以瞒住十多年时间,可见当时西藏与中央联系的薄弱。更让康熙帝感到可怕的是,为何他十多年都不知道的事情,准噶尔部能知道?

康熙帝决定寻机在西藏建立更直接的约束。他严令桑结立即寻找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恢复达赖喇嘛世系传承。桑结只能从命,于1697年完成了康熙帝交代的任务,迎立仓央嘉措为六世达赖。这是清王朝第一次就重大事务直接对西藏地方势力发号施令。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和硕特部首领拉藏汗与桑结爆发武装冲突,康熙帝站在了拉藏汗一边,桑结战败,本人战死,余部逃往准噶尔。六世达赖成为政治牺牲品,被剥夺达赖喇嘛封号,在送京受审的途中失踪。

康熙帝以此强硬举动,向准噶尔方面表明西藏不容其染指的态度。但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却敏锐地发现了这种强硬背后的弱点,即当时清王朝在西藏并没有直接的统治力,对西藏的一切控制都要通过和硕特部实现。

在桑结事件中,康熙帝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他不愿盲目激起事端,想从容的通过逐渐在西藏安插人手,实现对该地的直接控制。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派大臣以协助拉藏汗办事为名驻扎拉萨,虽未明确命名,但驻藏大臣制度实际由此开始。

在宗教方面,历辈达赖喇嘛皆与蒙古关系暧昧,遇事往往首鼠两端。康熙帝提高格鲁派另一位宗教领袖五世班禅的地位,用以制衡达赖喇嘛。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五世班禅得到清王朝“额尔德尼”的加封。但这些手段在短时间内还看不到什么效果,和硕特部依然是清王朝在西藏统治的支柱。

如果没有和硕特部,清王朝能怎样?策妄阿拉布坦决定试一试。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冬,准噶尔骑兵在这个最出乎意料的时间从一条最出乎意料的路线——翻越帕米尔高原沿喜马拉雅山北麓突袭拉萨。半年之后,他们得手了,和硕特部的拉藏汗败死,残余势力退居青海。两年后,准噶尔又击退了清王朝前来援救的部队。

此时已经年迈的康熙帝并没有失去年少时的坚毅,他再整大军,任命自己的第十四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王,入藏驱逐准噶尔。康熙五十九年(1719年)九月,清军收复拉萨,准噶尔势力退出。清王朝就此丢开和硕特部,直接与西藏贵族建立联系,依靠他们实现对西藏的统治。管理西藏的新制度开始形成。

雍正初年,和硕特部因不甘心失去西藏、被清王朝冷落而发动叛乱,雍正帝将其平息。从此清王朝在青海的统治也步入正轨。自此,清王朝在外蒙、青海、西藏都已经建立稳固的统治,对准噶尔的战略包围形成。

取得新疆

雍正年间,清准之间的战争持续进行。清军通过蚕食战略将准噶尔步步逼退。但在雍正九年(1731年)时,清帝国遭遇重大挫折。那年,清准双方在外蒙古科布多地区的和通泊会战,清军全军覆没。准噶尔乘胜追击,再次进入漠北。此时,清帝国长期对漠北蒙古的笼络控制发挥作用,漠北蒙古各部击败准噶尔,替雍正帝解了围,才使得清帝国多年辛苦不至毁于一旦。

雍正帝由此认识到准噶尔依然实力强大,短期内无法消灭对方,于是干脆与之议和,以求休养生息。雍正帝的继承人乾隆帝在其执政的初期也延续了这一方针。

然而,十八世纪的世界发展已经进入了快节奏,历史不会留给清王朝太多的时间。史学家戴逸先生在讲述这段历史时指出:当时,沙皇俄国的势力已达到中亚地区,侵侵东向。如果准噶尔部不能及时平定,统一问题不能解决,其后果实不堪设想。

诚如戴逸先生所言,准噶尔与沙俄眉来眼去已不是一朝一夕、一次两次。他们此前已经多次协同实施针对清王朝的行动,距离建立军事同盟也只差一步之遥。之所以没有走出这一步,是因为准噶尔心里也清楚,俄国人并不是什么善茬。借他们的东西是要还的,而且利息很高,到他们上门要债的时候,贫穷的准噶尔除了奉上自己的土地,还能拿什么去还?何况清王朝也还没有把自己逼到只有向俄国借兵才能生存的地步。

但俄国终究是准噶尔可能动用的底牌。要彻底解决准噶尔,又要将战争的规模控制在帝国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乾隆帝需要一个一击致命的时机。

从乾隆十年(1745年)开始,乾隆帝就不断收到准噶尔部发生内乱的消息。那一年,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逝世了,诸子因争夺汗位而导致严重的内讧,各派系之间刀兵相见。曾经坚如磐石的准噶尔,从内部开始崩裂。

但北京与伊犁之间相隔遥远,在确切的信息传来之间,乾隆帝不敢鲁莽决定是否趁机进军。直到乾隆十八年,长期被准噶尔部压制的漠西蒙古的另一大部杜尔伯特部,在其领袖车凌的带领下,脱离内乱依旧的准噶尔,东归清帝国。乾隆十九年五月,乾隆帝在避暑山庄接见车凌,亲切地用蒙古语和车凌对话。车凌也向乾隆帝讲述了自己亲眼目睹的准噶尔内乱详情。

接见车凌一个月之后,内乱中的另一个核心人物,刚刚在准噶尔夺权失利的贵族阿睦尔撒纳也投奔清王朝来了。七月,乾隆帝再次赶赴避暑山庄接见阿睦尔撒纳,与他详细交流之后,乾隆帝终于确信这确实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天赐良机,他决定抛弃与准噶尔的和约,出征天山。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王朝出兵五万,分两路征讨准噶尔。果然如车凌、阿睦尔撒纳等人所言,准噶尔内斗多年,早已无力抵挡清军进击。一场摧枯拉朽的攻击之后,准噶尔灭亡,中原王朝的旗帜再次插上天山之巅。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

乾隆帝在关键历史时刻的关键决策,了却了清王朝七十余年的未了之局,更是了却了中国近千年来的未了之局。中原王朝兵临西域,这是继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军队撤离西域之后近千年来的第一次

此后,阿睦尔撒纳再次发动叛乱,试图搅局,但被乾隆帝扑灭。攻灭准噶尔之后,天山南麓维吾尔族地区曾经臣服于准噶尔的少数贵族趁机叛乱,试图谋求独立。乾隆帝态度坚决,清军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越过天山,征讨维吾尔叛乱势力,并于一年后成功。自此清王朝统一天山南北,此地在当时是清王朝最新取得的疆土,因而得名新疆。

清朝疆域图

从皇太极时代开始,在蒙古各部的步步牵引下,满清王朝先后征讨内外蒙古、西藏、青海,直至新疆的纳入,近现代中国疆域的奠基最终完成。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