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进科学家 | 王淦昌:隐姓埋名17年 只为一生以身许国

2022-01-18 18: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王淦昌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上的求新与创造,他的名字始终和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紧紧联系在一起:探测中微子、宇宙线研究、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两弹突破、大型X光机、惯性约束聚变……

对于王淦昌一生的成就,曾有评论说:“任何人只要做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就足以在中国科技发展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名垂青史。”

1907年5月28日,王淦昌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县,他在上海浦东中学接受了现代教育,打下了数学和英语的坚实基础。

1925年夏天,王淦昌考上了清华大学,走上了物理学研究的道路。

1930年,王淦昌考取官费留学生,赴德国柏林大学读研,成为了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迈特纳教授唯一的中国学生。

王淦昌废寝忘食地学习,他知道自己必须学好本领,才能报效祖国。

有人劝他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很落后,没有你需要的科研的条件,何必回去呢?”

王淦昌回答:“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我要回到祖国去,为她服务!”

1933年12月,年仅27岁的他成为了物理学博士。

1934年4月,王淦昌乘轮船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任物理系教授。

1950年2月,王淦昌受钱三强和何泽慧夫妇的邀请,来到了北京商量发展核科学研究的计划,以及从事核物理研究。

1961年4月3日,王淦昌接到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刘杰约见的通知。

在办公室,刘杰与钱三强向他传达了中央的重要决定: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改做他不熟悉但国家迫切需要的应用性研究,最后问他是否愿意改名。

王淦昌毫无迟疑,当即写下了“王京”两个字,并掷地有声地说:“我愿以身许国。”

这句话意味着,在以后的若干年中,不能在世界学术领域抛头露面,不能交流学术成果,不能获得最前沿的科技信息,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科学探索,更不能实现自己成为世界顶尖科学家,摘取诺贝尔奖。

但王淦昌深深地明白,中国,不能没有原子弹!

从此以后,王淦昌在中国科学界消失了整整17年,他化名“王京”,背井离乡、隐姓埋名,断绝一切与海外的关系。

多年后,说起当时毫不犹豫的决定,王淦昌说:“我认为国家的强盛才是我真正的追求,那正是我报效国家的时候。”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之后,王淦昌又在技术上全面领导了我国的前三次地下核试验,使我国仅用很少次数的试验,就基本掌握了地下核试验测试的关键技术。

1982年,由于在第一颗原子弹爆轰实验工作取得的成绩,王淦昌等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9年,为了表彰王淦昌先生的突出贡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而他却已在9个月前悄然离世。

中国理论物理奠基人周培源先生说:“王淦昌以科学为生命。”

但对王淦昌而言,祖国重托高于生命。他用一生所学和一腔报国赤诚履行着“以身许国”的誓言。

原标题:《走进科学家 | 王淦昌:隐姓埋名17年 只为一生以身许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