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学课文《爱迪生救妈妈》系杜撰?校长:当时没有阑尾炎手术

张娜/都市快报
2017-03-07 13:49
教育家 >
字号

3月6日,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的校长张敏被一个偶然发现“惊呆了”——看到二年级(下)语文课本里有篇名为《爱迪生救妈妈》的文章。他说这是八年前,杭州多位语文老师曾经挑过刺的一篇文章,几位老师当时在多方考证后,甚至得出结论:“这可能是篇假课文。”

张校长在朋友圈一发,引起不少家长关注。

爱迪生7岁那年 其实没有救过妈妈?

杭州小学校长昨对这篇课文再提质疑

像这样有疑问的课文,小学课本里还有不少

昨天早上,张校长到一个二年级班上听课。无意中翻了翻下册的语文书,看到了第30课《爱迪生救妈妈》。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在第137-139页。

“这篇课文我很有印象。2009年左右,浙江有三位较真的语文老师郭初阳等,对一系列小学语文教材提出质疑,打头的就是这篇《爱迪生救妈妈》。”张校长说,课文主要是说,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来不及上医院,要在家手术。因灯光昏暗,爱迪生想出了用镜子聚光的办法,手术成功,妈妈得救了。文章重点讲了爱迪生的机智和对妈妈的爱。但是,有些地方并不严谨。

无论是课本,还是老师的指导用书,都没有注明文章的作者和来源。1847年出生的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而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还没有阑尾炎手术呢。

“教材改版很多次,前后有8年时间,为什么不能更换文章?对于作为儿童启蒙的课本,一定要吹毛求疵,不能让这类文章,给孩子带来伤害。”张敏说,下午赶紧和语文老师又交待了下,上这篇课文时,老师一定要比学生站得高一些,知识点等可以照常教,但讲文章背景时,可以如实告诉孩子,爱迪生没有做过这些事。

一个二年级男生课后曾经找老师探讨

这件事好像不是爱迪生做的

近些年,对于教材的关注越来越多,也有不少一线教师对某篇课文提出过质疑。

2009年,当时还是语文老师的郭初阳,和几位一线老师一起,对语文书进行“挑刺”,其中就有这篇《爱迪生救妈妈》,说文章虽然感人,却在任何爱迪生的传记里都难以找到相关事实依据,且从医学上考证,当年不可能做这个阑尾炎手术。此外,还有《乌鸦反哺》等文章,也存在细节不清、时间不对或内容虚假等问题。

昨天,我们联系上几位资深语文教师,教龄都在10年以上。说起这篇《爱迪生救妈妈》,几乎所有老师都会发出“嗷”的一声,知道有关这篇文章的讨论和质疑。

大关小学教研组长胡鸣芳老师,知道这篇文章有点“问题”,所以课前预习环节,会让孩子们除读读课文外,最好提前了解下文章背景,做好探究。

“几年前,我带二年级时,班上一个男孩下课找到我,专门和我探讨这篇文章。”胡老师说,这个男孩识字量很大,很爱读书。这篇文章的第一节课上完,小家伙带着书就来办公室找她了。

“他说老师,我课前看了这个故事,好像不是发生在爱迪生身上的。我立即表扬了他,说他很厉害,能主动去阅读、探究,了解很多课文背后的事情。”胡老师说,文章是真是假,权威部门没有一个定论,老师也无从考证,所以不能直接告诉孩子文章是真是假。但可以启发孩子主动探究,去寻找答案。

遇到这些有疑问的课文 老师应该怎么教?

遇到这些真实性有疑问的课文,该怎么教?

老师们的意见比较统一,既然是语文课,先按语文的特点,教孩子学会字、词、句,再领悟、理解课文的意思。

一般《爱迪生救妈妈》这节课共三课时,第一课时教生字词,读通读顺文章,学会“急得团团转”、“一溜烟似的”、“明晃晃”等词句,对文章初步感知;第二课时,深入了解文章,爱迪生怎么救妈妈,了解整个动作过程,学习“环顾四周、蹦出、捧来”等一系列动词,概括全文意思,学会文内生字;第三课时是完成习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之后,再对文章的背景进行一些延伸了解,对没定论的文章,引导孩子们去自主探究,寻找真相;对于已有定论的说法,也会及时纠正。

安吉路实验学校语文老师余淑君说:“不确定的东西不能直接教给孩子,所以遇到有争议的文章,老师会留有余地,不把内容教死,而是让很感兴趣的孩子,自己探索,看看事实会不会跑出来。”

西湖区的一位小学老师说:“上到这个内容时,一般只聚焦写作手法,忽略背景内容,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教学,而非真实故事、历史事件。也会告诉孩子们,这是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可以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虚构的。不会说编者疏忽,编了篇假文章忽悠小朋友,要不然,小朋友会很迷茫。”

小学语文课本里 还有哪些有疑问的课文?

采访中,几乎每位老师都会说,除了这篇文章,小学课本中还有不少文章有“问题”。

一位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说,正在教的《孔子拜师》,有家长提出质疑,说文章有问题。

“文中说,孔子为了做学问找老子拜师,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了几个月才到洛阳。我仔细查过资料,这不符合历史。当时孔子拜师,君王派了马车和仆人,并没有文章描写得这么苦。可见课文是进行了一定的处理。”这位老师说,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都还太小,不太会质疑,到了三年级下,不少孩子会显露出对历史的兴趣,这时候,引导大家去探究,就很好了。

濮家小学的余晶晶老师,提出另一篇有争议的文章《画家与牧童》,文中说的是发生在画家戴嵩身上的事,也有一些争议。

到底戴嵩有没有做这件事?余老师让孩子们自己去找资料,验证自己的论点,最后还办了一场辩论赛,可能最后谁输谁赢,并不重要。孩子们学会了收集资料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去证明一件事的真假,而不是吵来吵去,语文课拓展到这里,深度更深,触角也更广了。

“六年级课本里的《唯一的听众》,关于作者是谁,前几年也有过争论。”余淑君老师说,一开始书上都写的是郑振铎,但后来真的作者出来发声,是名叫岳永利的作家,笔名落雪。有了事实定论,上课时就会直接告诉同学们。

小学语文课本里,被“挑刺”的文章,还有不少。

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文中说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但事实上1989年,美国洛杉矶没有发生地震。在1994年1月17号,美国洛杉矶的确发生地震了,但地震时间是当地时间凌晨4点31分,凌晨的学校里面怎么会有学生呢?

还有,《乌鸦反哺》一文中,说了老乌鸦把小乌鸦带大,自己老了,飞不动了。两只小乌鸦没忘记养育之恩,就捉来虫子给母亲吃。但在生物学上已经证明,乌鸦没有这种习性,也没有家庭,无从反哺。

《华盛顿与樱桃树》一文中,说幼年华盛顿砍倒了家里的一棵樱桃树,向父亲承认错误,并得到了原谅。课文以“诚实品德最为可贵”为重点,意图传达知错就改的品德。但考古学家发现,华盛顿童年所住的房屋位于弗吉尼亚州的拉帕汉诺克河边的陡壁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里曾种植过樱桃树……

(原题为《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30课《爱迪生救妈妈》这则故事是杜撰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