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老城厢如何活化利用?民革上海市委:把非遗结合进来
提起上海老城厢地区,很多人都十分熟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对这个历史风貌区,应该如何更好地进行保护和活化利用?
即将召开的2022上海两会上,民革上海市委拟提交一份提案,对上述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
提案指出,上海老城厢地区指自元朝至元廿八年建制以来形成的上海县城范围,是上海开埠之前,历史遗产保留最集中,历史记忆最丰富的区域,也是当前上海提升城市软实力,塑造城市品格中不可或缺的资源。自建制以来,上海老城厢地区虽屡有变迁,但基本保留了完整结构,城市肌理清晰,是江南文化的标准样本之一。
近年来,上海经过一系列规划和举措,对老城厢地区的保护已基本做到应留尽留,肌理较为完善。但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区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如:老化现象严重,与现代化城市生活有所脱节;部分建筑还未实施活化利用,缺乏具体部署等。
为此,提案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完成老城厢老旧地区居民安置等工作,确保城市更新和历史风貌保护的平衡和统一,并根据相关的老城厢建筑规划部署,细分居住、旅游参观、商业办公等用途,采取针对性的活化利用措施。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建议:
第一,为发展而保护,借鉴“一村一品”、“一街一品”经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有机结合,创立历史文化街区。
相关政府部门可组织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文化遗产研究等相关专业的学者切实评估老城厢地区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遗产,根据认定遗产名单,合理规划保护区域,提炼特定街区与众不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形成主打品牌。
具体而言,可依据上海老城厢四个风貌片区特色,形成标志性文化品牌,如豫园的庙会、小吃、民族及宗教等文化特质,露香园的“顾绣”,文庙的儒家文化及乔家路的中华老字号邵万生等。同时,积极提炼自晚明以来,以上海县城为核心的地区风土名物,如顾绣谈笺、灯彩制作、海派剪纸等,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遗文化和老城厢街区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再融入到更新和改建中,为街区注入生命力。
第二,留住老城厢精神文化内核,建立社区博物馆。
社区博物馆是一种通过街区建筑格局、整体风貌、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和历史建筑的综合保护和展示,整体再现居民生活发展轨迹的新型博物馆。
上海老城厢地区可尝试通过建立社区博物馆的形式,让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得到保留和传承。比如,在乔家路风貌片区,拥有诸多有形及无形的文化遗产,像徐光启故居“九间楼”、清末民初实业家王一亭故居“梓园”、曾名列清代“江南三大藏书楼”之一的书隐楼、德兴馆本帮菜、梦花街馄饨等,相关方面可还原梳理居民的生活习俗和历史文化资产,建成社区博物馆,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