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唐丁丁:金融赋能生物多样性保护|2020后框架意见与干旱区对话

2022-01-17 11: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2年1月5日至6日,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主办的“2020后框架意见与干旱区对话(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2022/1)”于线上召开。在第一节“CBD《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解读及干旱区生物多样性现状”中,国际金融论坛学术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贸易与投资专委会荣誉主任委员唐丁丁教授进行了主旨发言,阐述了金融行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意义。绿会国际部现特将发言整理分享如下,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感谢周晋峰秘书长邀请我参加今天这样一个讨论。我觉得这个讨论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义。我本人也受CBD公约秘书处邀请参加了《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的相关讨论。我主要是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了金融方面的讨论,因为我的工作经历大都与金融机构有关。今天我主要想就干旱区与金融业之间的联系谈一谈我的看法。

2020后框架中主要提到了一些具体要实现的目标。第一希望能够进一步凝聚全球的共识,第二设定未来10年的目标。其中比较重要的我们刚才讨论了30x30。另外涉及到7000亿资金缺口的问题。第三,希望能够给出一些执行和实现这些目标的路径,这里涉及到两个现在比较有争议的讨论,一个是NbS,我们叫nature based solutio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一个叫NSbS,就是nature system based solution(基于自然系统的解决方案)。这两个解决方案我一会也会讨论。第四,是要构建一个共识和全球目标的支撑体系,当然这个支撑体系就包括资金的、技术的,也包括 M&A(measure and assessment)方面的,以及可监测,包括可报告、可测量的这样的一些机制和制度的安排。不管是干旱地区还是非干旱地区,涉及到生物多样性保护都脱离不了这些重要议题。

刚才周晋峰秘书长也讨论了关于30x30的问题,我个人对30x30的问题原则上是表示支持的,但是我是认为框架在30x30的问题上,解读得并不是很清晰,所以引起了一些不同的认识。

有人把它理解为30%这样的一个保护,只局限于保护地,有人把它解读于是关注于整个国家30%的自然面积,这个就有很大的差别。国土的30%和保护地的30%,这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

7000亿资金其实也存在着这样的一个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虽然我们有一些研究表明目前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毛算的话可能是每年1万亿美元,但是框架里提了一个7000亿,我不知道7000亿是如何来把它来进行分解和解读的。

其实在很多投资的目标设定上,我们只有彻底解读后,才能够去回答这个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如果7000亿不能够很好的回答它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去把它解读为一个7000亿的缺口,而不是8000亿,而不是1万亿,那么我觉得就存在着定义和解释不清的问题。如果不清的话,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和对应的解决方案,就可能不能够实现7000亿的目标。

比如说我个人认为今后可能很多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来自于间接投资。在投资基础设施的活动当中,用于去解决和保护终端性所需要支付的额外资金,而这个资金现在应该说并没有完全的被有效的核算出来,以及有效的进入到我们这样一个设定的不管是7000亿还是1万亿的目标当中去。

现在需要更加努力去关注金融机构和企业机构投资基础设施时所可能产生的新的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问题。而在这方面所进行的投入,如果把它计入到我们设定的目标当中,这个数字可能不止7000亿。

希望今天能够讨论一下这些问题,把最终形成的结果递交给CBD秘书处。

关于7000亿的资金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可能更为关注。在COP15的高级别会议上,有非洲国家可能更为关注怎样解决资金的问题,是否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的资金机制。目前仅依赖于全球环境基金(GEF),而它在每一个增资期所能增资的额度只有几百亿,距离我们刚才提到的,不管是7000亿还是1万亿,应该是说差距甚远,所以仅仅依靠全球环境基金来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能力建设,技术转让等等方面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资金机制?当然中国在昆明COP15的第一阶段会议上,提出了捐资15亿人民币,并号召世界各国不同的资金机构,能够支持创建一个全球性的多元化的资金机制,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他们所面临的能力建设和技术转让等问题。

另外在闭幕会议上,英国也承诺增加特别自愿信托基金,但只提供20万英镑,这个数量是非常小的,只有20万英镑。

我们也注意到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承诺,要将后续法国承诺出资支持气候资金的30%用于解决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英国随后也宣布将进一步增加气候资金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也就是说从英国和法国政府的新的承诺可以观察出来,他们都要把生物多样性资金与气候资金绑在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的资金额,这里头又带来一个新的问题,气候协定里提出来的到2025年每年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出资达到1000亿美元的这样的一个规模,与我们现在提到的要解决资金的这样的一个差额,也就是所说的7000亿缺口之间,是什么样的一种逻辑关系?现在这个关系还不甚明朗。

基于这些考虑,再回顾一下2021年8月份CBD秘书处所提出来的《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刚才Alice做了一个很好的陈述,我赞成她很多描述和观点,其中我们需要关注的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草案当中,其中第15条提到了需要采取一种参与性和包容性的全社会的方法。希望会上能够有积极的成果出现。

第二是在框架的第20条当中也提出来了鼓励制定更多的补助性的方案,就是补充性的方案,使它们能够为这样的一个目标框架的执行做出新的贡献,并且能够向会议或者说向相关的的报告机制提交有关重要的信息并报告这些承诺的进展。

另外一个就是第21条的c项专门提到了要促进和建立平台和伙伴关系,要整合各个方面的力量,用以分享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成功的信息和经验教训。这些想法很好但过于拘泥,没有完全解决我们所关心的资金的问题,以及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

其实中国政府去年10月11号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这应该就算是中国政府的最高决策。在第15条和第21条和提出了要鼓励和支持建立多元化的伙伴关系。第25条又提出了要鼓励和建立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投融资机制。中国政府提出来的这两点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应该说与CBD框架的行动和目标是一致的,但是我觉得我们提的比公约秘书处的框架更具体更有效,所以我个人是希望我们的公约秘书处所制定的框架能够更加具体化的去讨论一下如何来创建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投融资机制,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本。

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能在筹资问题上,目前比较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发达国家比较强调要去调集私营部门的资金。但是发展中国家可能认为生物多样性的工作低收入低回报,所以更重要的还是依赖于财政资金的支持。但是各位可能也知道,财政资金的支持,就目前的数据来讲可能只能支撑生物多样性资金需求的15%~20%,与我们整体资金的需求相差甚远。

所以我们应该说去更好地调动社会的资本,市场的力量,这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我相信这样的一个观点早晚会成为未来我们去推动资本力量参与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使我们很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资工作,不管是自愿的还是非自愿的,甚至于是强制的,都能够去有效的去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像我们当年在支持应对气候变化这方面所给予的很多的支持一样,可以想象20年前如果没有公共财政资金的支持,补贴光伏能源、风能技术开发、市场化的转化和应用,就不会有今天的这样的一个现况。

应该说目前我们陆地风电以及光伏发电这样的一些技术,已经基本上达到了与燃煤发电同等的水平,而这个技术成果的实现离不开公共和财政资金的支撑。所以我想我们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应该是这样,要把有限的公共和财政的支出用在刀刃上,用在如何引进更多的市场机制,去激励私营部门参与这些技术的研发和投资,增加这方面的资金的投入。

涉及到中国刚才提到的希望创立的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过几天我们也会跟相关的部门去讨论这个问题,我个人一直抱有一个观点,我认为这样一个基金的创立,希望去整合目前存在的碎片化的资金安排,不同的国家做不同的承诺,然后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的目标,没有一个统一的资金使用管理是行不通的。这些资金虽然做了承诺,但是我相信在使用上一定会出现很多的偏差和漏洞。

所以我们需要去考虑,资金是来源于整合的这样的一个资金机制,还是分散的机制,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目标原则和机制,同时也能够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管和测量体系,能确保这些资金的使用是有效,是能够取得效益的。

最后一点我想谈另外一个重要的话题,我现在也在给亚投行,包括金砖银行提供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和辅助,我注意到,金融机构,现在特别是这些政府间的国际金融机构,都有比较强烈的积极的意愿参与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当中去,但是他们目前还是缺少这方面的技术工具。

而据我了解,我们很多的环保的专业团体,比如说WWF,及其他的一些机构,开发了很多专业的数据库和工具,但是比较遗憾的是这些已经开发的数据库工具,没有能被很好地推荐给这些金融机构,让它们能够被纳入到业务流程,或项目的筛选评估、设计等等这些实际的业务流程当中,因此两者之间是脱节的。

所以刚才提到的我们如何来建立一个良好的多元化伙伴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去年10月25号,世界资源研究所以及国际金融论坛联合其他40多家金融机构、环保组织、社会组织、科研组织,向全球发出了建立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这样一个倡议。其目的就是希望结合金融资本与社会的力量,使他们相互之间能够进行合作和支撑,使资金能够有效的流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使很多我们开发的技术工具,能力建设的这些方法,能够被有效的推荐给金融机构,纳入到他们的流程。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多赢的,社会化的多元化的全民社会运动来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与之相关的我还是想提醒另外一个值得我们去关注的问题。就是目前大家比较关注和讨论很多的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2050, 2060,2070的碳中和问题。有一百三四十个国家已经做出了碳中和的承诺,都有一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计划。其中可再生能源地开发,包括水电、风电、光伏(太阳能),都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能源领域非常热络和巨大的市场开发方向。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具体如何大规模的去开发所谓可再生能源,或者叫称清洁能源。

我个人目前遇到的和观察的很多的问题,就是他们很有可能会带来很多不确定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破坏的问题,比如说风能发电,可能会对候鸟以及保护地带来影响。如果海上风电开发可能还会对海洋资源,渔业资源,海生物资源产生一定的甚至于是灾害性的,不可逆转的生态影响。

所以我觉得《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应该强调,在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当中,如何去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要实现双赢。双方应该是一种协同的关系,而不是一种相对对立的关系。虽然有些项目是解决了温室气体的减排,但有可能带来的是巨大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影响。所以我个人是希望在倡议和建议当中,应该去呼吁相关的这些机构和部门,去关注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投资活动。在未来的投资等一系列安排当中,要更加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不管是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这个工具,还是其他的工具,去关注和解决这个问题。

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当地受影响老百姓的有限活动是不够的,全球的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部门,应该参与到这样的一些基础设施投资活动当中的咨询及决策当中去,这就需要我们相关的金融机构去进一步开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活动,因为它的专业性太强,很多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弱势群体和老百姓难以去回答和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丧失这些敏感的科学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专业的部门,专业的人员能够有效的参与到金融机构,去进行有关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破坏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决策当中去。

基于以上考虑,希望我们在建议中去有重点的去呼吁一下这个要求,因为这个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未来让金融机构在投资流程当中去关注和注意解决问题,它可能会帮助我们实现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目标。

否则,一方面我们解决了气候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又造成了新的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所有的人都不希望看到这个结果,特别是关注生物多样性的这些公民团体和社会组织。

(上述文字未经本人核实,仅供参考。)

干旱区对话(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2022/1)以“2020后生物多样性与气候”(Post-2020 Biodiversity and Climate)为主题,解读《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壹案文(first draft),探讨干旱区相关议题,并计划将会议成果向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秘书处提交,争取通过此次会议和后续建言,将干旱区相关问题纳入《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本次会议选择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第一阶段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UNFCCC COP26)后,COP15第二阶段前举办,具有重要的时间节点意义。它的举办,对全世界干旱区在2020后,实现生物多样性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文/Daisy 审/Maggie 编/angel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