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生活中的心理学|权威效应:我们是如何被说服的?
原创 包楚婷 群学书院
仅仅在二三十年前,心理学对中国大众来说,还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学术名词,那时候大部分中国人,还在为小康乃至温饱而奔波,无暇他顾。但是今天,日益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知道,正确了解自己与世界、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己,是多么重要,它会让我们用一种客观、理性和全面的眼光看待这个极速变迁的世界,特别是当它处于莫名的危机中——比如这次席卷全世界的危机。而这,正需要心理学知识的介入。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心理咨询师包楚婷在群学书院开辟“生活中的心理学”专题,从日常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人、事和社会现象出发,深入浅出地解读相关心理学知识,以期为读者们关注自我与社会,提供一面别开生面的镜子。敬请关注。
本文为专栏第四十篇。
作者包楚婷,江苏句容人,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应用心理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曾经想改变世界,现在想治愈世界。
权威效应:
我们是如何被说服的?
文 | 包楚婷
我们都曾在说话和写文章时引用过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比如,我们之前的文章里就引用了很多著名人物的言论和经典心理学实验,其实,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我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所以我会让权威人士来帮我“背书”,这就是利用了“权威效应”。
那些德高望重的人说出的话会更权威、更受人重视,也更有可信度,这就是“权威效应”的主要内容。
人们会更愿意听从权威人士说的话,有其原因所在:
第一,安全心理。权威人士之所以成为权威人士,说明人家在某些领域是有造诣的,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专家,我们普通人哪有专家懂得多?当然,这里的专家是有真材实料的专家,而不是冒牌的“砖家”。所以,权威人士说出来的话会更让人放心。
第二,赞许心理。人们认为权威人士的说法总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听权威人士的,那我们和社会规范就一致了,如此我们就会获得赞许和表扬。如果其他人都听权威人士的,只有我一个人唱反调,那我被其他人排斥怎么办?
第三,怕麻烦心理。那么多问题都得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这多累啊!听权威人士的话,省事又省心。
所以,这三点总结起来就是:怕出错、怕被骂、怕麻烦。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听从权威确实可以让我们少犯错,并得到更多赞许,还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但是,这也有一个很严重的弊端,就是让我们不能坚持自我。
苏格拉底闻苹果的故事,大家可能都听过:有一天,给学生上课时,苏格拉底拿着一个苹果从每个学生面前走过,让学生们仔细闻一闻空气中的味道。然后,苏格拉底问所有人:“有哪位闻到了苹果的味道?”没过一会儿,一个人站了起来说他闻到了,苹果很香。苏格拉底接着问:“还有哪位闻到了?”学生们互相看着,默不作声。
于是苏格拉底又拿着苹果从每个学生面前走了一遍,又说一遍让他们仔细闻。随后,当他再问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第三次从学生们面前走了一遍,然后再问。结果,除了一位同学以外,其他人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笑着问:“大家都闻到了什么味道?”除了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其他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回答道:“苹果的香味!”
最后,苏格拉底问那个唯一不举手的学生为什么不举手,这个学生诚实地回答道:“我什么也没有闻到。”
苏格拉底这时收起了笑容,告诉了大家真相——这其实是一个假苹果,确实一点儿味道都没有。
即便事实非常明确,但是,在权威人士的巨大影响下,大多数人无法坚持最初的自我,而选择了听从权威的话。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我们研究一下我们是如何被说服的。说服的过程需要四个要素:信息的传达者、信息的内容、沟通的渠道和听众。我们这里只需要聚焦于信息的传达者,也就是发言人。那么,怎样传达才会更有说服力呢?
首先就是可信度,可信度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做文章:
第一个方面是专家性,即我们所说的权威。
专家(权威)通常是怎么说服的呢?
第一,传达听众赞同的观点。当他说出我们本来就认同的观点时,我们通过以前的经验加以印证,然后便会觉得他很可信;第二,以专家的身份介绍。专家如果没有了头衔,只剩下一个名字,可信度就会大大降低。当然,不排除名字就足够代表专家身份的人,比如爱因斯坦、霍金等;第三,自信的表达。很难想象一个畏畏缩缩、说话吞吞吐吐的人能让人信服,即便他真的是是个专家,我们还是不敢相信。这三点便是专家很容易说服听众的原因。
其次,要想说服对方,得让对方产生信赖。
一种情况是,当我们觉得对方不是在刻意说服我们的时候,我们往往更容易被说服,即说服不需要刻意和努力,自然和不经意的说服效果最好。还有一种情况是,当对方站在自身利益的对立面来陈述的时候,我们会更容易相信他,因为他完全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我们便会觉得这样的人值得信任。当专家性和信赖性都有了,你也可以去试着说服别人了。
当然,我们还有两个加分点,如果你刚好有的话,那对你的说服就会更有利。
第一个加分点是吸引力,如果你的外表非常有魅力,那无疑是让人无法拒绝的。相似性也能够产生吸引力,这会让对方觉得和你更加亲近,当然也难以拒绝你;
第二个加分点就是偏好了,对方是你的铁杆粉丝,你说什么他都支持,这就是偏好,是不需要理由的。
知道了权威效应的原因和套路之后,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权威有存在的意义。我们只需要保持思考的习惯、坚持自己的观念,权威效应也就没有那么强大的影响力了。
能够不轻易被权威说服,还能说出和权威不一样的看法,恰恰可以体现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假如伽利略不挑战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世界上又怎么会出现“自由落体定律”?哥白尼不挑战教会的权威,“日心说”也难以面世,人们也难以认识世界真正的样子。
最后,用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作为本章内容的结尾:“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老师的权威固然要尊重,但是在真理面前,孰轻孰重还是需要分清楚的。
《影响力》
(罗伯特 · 西奥迪尼著)
西奥迪尼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影响力教父”,想必大家在这篇文章看完后,一方面觉得不应该被权威轻易地说服,但另一方面又想提高自己的说服力,在这本书中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很多人却总是容易上当受骗,这些背后的原因都是什么呢?读一读这本畅销书你就懂了。
THE END
原标题:《生活中的心理学 | 专家们的话,究竟该不该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