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市中心多了座小而美的戏院,开幕大戏《原野》
1990年,上海电影院外景。
2014年,上海电影院外景。无田 摄
3月2日,修葺一新的剧场首次向媒体开放。这座“小而美”的剧场,未来将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负责运营。3月31日,这里将上演开幕大戏《原野》。
上海大戏院也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运营的第七个剧场空间,此前除了安福路上的艺术剧院、D6空间、戏剧沙龙,还有1933空中剧院和1933微剧场,以及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据上海大戏院运营总监童歆介绍,这里将定位为“观众交互的新空间”,除了上演各种经典人文戏剧,也会有创新实验戏曲等各类演出。
上海大戏院新外观。尹雪峰 摄历经70多年风雨沧桑,改建后成为复兴路上新的风景
上海大戏院位于复兴中路1186号,这里曾经了很多老上海几代人的记忆。
剧场始建于1942年,由外侨集资建成,初名银光大戏院,1943年正式营业,并更名为上海大戏院,专演艺华剧团的话剧作品。当年10月上演了曹禺名作《原野》,由戴旭导演,好评如潮。然而好景不长,因经营不善,上海大戏院从次年起停演话剧改映电影。
1943年7月9日《申报》,上海大戏院开幕献演话剧《女人》广告。1943年10月9日《申报》,话剧《原野》献演广告。
1951年,上海大戏院工商登记证。
此后,上海大戏院遭遇频繁的产权纷争,直到1956年更名为上海电影院,并收归国有,才逐渐稳定下来。此后的几十年,上海电影院始终是上海市民看电影的热门场地,但是经历了几番浮沉,终究没敌过时代更迭的巨浪,由盛转衰。2011年1月,上海电影院因年久失修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停业整顿,很长一段时间,这个留存着鲜明时代痕迹的破落建筑一直在繁华的复兴路上大门紧闭。
1990年代,上海电影院,三楼咖啡吧,四楼卡拉OK。1990年代初期,上海电影院内景。
2017年初,上海大戏院在徐汇区政府和湖南街道主持下完成重建。全新的上海大戏院在建筑上可谓脱胎换骨。成为了复兴路上一道新的风景。
剧院的入口和售票区形成一个半开放式的公共广场,模糊了剧场与街道之间的界限。整座建筑的外观如同一块悬浮在地面上的巨石,所有楼层的表皮皆采用石材包裹,一层的内部空间采用带有弧形凹面的铜条饰墙,犹如旧时剧场的幕布。而剧场门厅内,有三个天窗自然引入了不断变化的自然光线,这也是设计师希望能融入自然的理念体现。
上海大戏院建筑设计师郭锡恩在谈及他的设计理念时说:“我想人们能够安静下来,希望他们能够专注于戏剧,文化在每一个城市都很重要。没有文化,一个城市就死了。文化也许是音乐、画、建筑、剧院,这些都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的表达。没有文化,我们是一群去不了任何地方的人。所以我希望,当他们离开这座大楼时,他们能发现这不仅是关于我们的建筑,而是关于他们的自我丰富。通过在这里观看演出,他们能有一次非常好的文化体验。”
上海大戏院内景。尹雪峰 摄上海大戏院目前有240多个座椅,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经过座椅移动实现300多人的观众容量。剧场内部则是一个较为标准化的黑匣子中小剧场。童歆介绍说,在这么热闹的市中心区域,这样大小规模的剧场,上海目前几乎只此一家。
展览、话剧、昆曲揭开“上海大戏院开幕季”,定位“观众交互的新空间”
3月10日,上海大戏院将正式向公众揭开面纱,迎来“RE源·跨界当代艺术展”。这个项目也是“上海大戏院开幕季”的组成部分。之后,还将有开幕大戏《原野》和当代昆曲艺术周轮番登场。
“跨界当代艺术展”:是由上海大戏院、阿里巴巴1688及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联合主办,通过近三十位活跃在当代艺术领域年轻艺术家们历时数月、几易其稿、殚精竭虑的创作,将老物件、老手艺带进了这个既老又新的剧场里,是对“重塑,反思,再创造,革命,重生”的一种思考。
上海大戏院内景。尹雪峰 摄开幕大戏《原野》改编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的经典作品,曾经和上海大戏院有着深厚的渊源。为致敬历史,剧场因此将开幕大戏定为《原野》,并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优秀青年导演何念执导。
开募季的最后活动是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与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当代昆曲艺术周”,在4月7日到4月16日为期10天的时间里,轮番上演传统昆曲演出、昆曲美学沙龙和原创当代昆曲《我,哈姆雷特》,以当代的方式打开一个昆曲的生活方式,而“昆曲王子”张军将是昆曲周的灵魂人物。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