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择校热”、高考改革……人民日报盘点两会教育“十大”热点
进入倒计时的全国两会,无疑是在一个历史性的节点召开——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关键之年,也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
今年两会,教育领域有哪些热点?本报文教周刊“十问”教育,为您盘点。
1. 如何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镜头】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就是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就是要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 “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有哪些新布局?
【镜头】2017年1月10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规划》将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突出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和困难群体倾斜,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创新教育供给方式,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改革教育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3. 高校“双一流”建设该怎样发力?
【镜头】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
“双一流”建设,既是在原有“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工程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同时又有利于改变重点建设项目中存在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强调淡化身份、突出绩效、整合资源、创新方式。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安排了10项重点任务,包括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
4. 高校“双创”,理想如何照进现实?
【镜头】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自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2100多所高校的54万余学生直接参与,学生报名项目近12万个,近400家投资机构和企业参与评审,很多项目具备了明显投资价值,所有金奖项目目前累计估值已上百亿。
统计显示,自2010年起,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逐年提高,2015届大学生中约有20.4万人选择了创业,高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势头良好。对高校来说,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仅能带动大学生就业,还能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整体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自“双创”理念提出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多个文件予以推进,教育部也推行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但由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仍相对缺乏,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还比较低,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3年后逾半数退出创业大军。
5. 上海、浙江试点先行,高考改革有哪些新进展?
【镜头】2017年,首批“新高考”的考生将走入考场。作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上海、浙江两地的考试科目将采用“3+3”模式,除语数外3个主要科目外,还有3门选考科目。此外,浙沪两地外语考试均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学生可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同年在上海、浙江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截至目前,除新疆外,全国已有31个省份形成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除上海、浙江外,其余省份的高考综合改革启动时间集中于2017年至2019年,其中,北京、海南、山东、天津等4省份将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不再分文理科。此外,致力于缩小各省间高考录取率的“协作计划”和“调控计划”成效显著,200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达17个百分点,到2015年,该差距缩小到5个百分点。
6. “多校划片”政策能否为“择校热”降温?
【镜头】北京西城区小院西巷,一间面积仅6平方米的民宅因对口北京某著名小学,售价堪称“天价”;在上海,学区房同样遭到疯抢,个别飙升至9万元/平方米。2016年2月,教育部明确提出在大城市推广“多校划片”政策,一些家庭的学区房可能要“白买了”。
“多校划片”是指一个片区与多个学校对应,将热点小学、初中相对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在招生时通过随机派位方式分配热点学校招生名额,派位未能进入热点学校的学生,就近安排至其他学校入学。与“单校划片”相比,“多校划片”的政策立意在于实现机会公平,客观上为学区房降温。实际上,教育部门并不是孤立推行“多校划片”政策,而是加快推进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学生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校,从根本上缓解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焦虑。
7. 实施二孩政策,教育准备好了吗?
【镜头】得知自己怀上了第二个孩子,北京某幼儿园教师小胡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在她面前摆着一个艰难的抉择:要工作,还是要孩子?由于人手紧缺,得知小胡怀孕后,园长放出话来:“如果要孩子,就得主动辞职。”和小胡一样,准备生二孩的女教师不在少数。
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女教师扎堆怀孕,常常出现“产假式缺员”,二孩政策更带来生源数量结构性变动的压力。近期,教育“十三五”规划提出对策:继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与常住人口变化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城乡学校布局机制;鼓励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等方式解决幼儿园教师、保育员、保健员短缺问题,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有专家建议,将有经验的退休教师、具有教师资格证且有实习经验但还未正式就业的毕业生纳入人才储备库,有需要时可从中聘用教师代课。
8. 如何防范和治理校园欺凌?
【镜头】2016年12月,一段桂林某初中4名女生对另一名女生拳打脚踢的视频在网上传播开来,被打女生身体多处受伤,而殴打的缘由只是很小的矛盾纠纷。虽然经派出所调解,打人学生及家长道歉并承担检查费用,但该事件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
校园本该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欺凌事件,犹如阳光下的阴影。2016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教育,减少“问题学生”的不当行为;严格学校管理,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联动机制。下一步,教育部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完善,明确学生欺凌和暴力的认定标准、预防措施、应对主体及追责机制等,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障和对中小学生欺凌暴力事件的防治。
9. 如何根除校园“毒跑道”?
【镜头】近两年,江苏、上海、陕西、新疆、北京等地接连曝出学校塑胶跑道有异味的现象,发生了学生流鼻血、学校停课甚至拆除新建塑胶跑道的情况。据一份来自广东的分析报告显示,在省内进行的抽样中,总体存在不合理风险的聚氨酯塑胶场地比例高达25%。
塑胶跑道材料中对人体或环境可能产生危害的化合物一旦超标,将会导致人头昏、呕吐、昏厥,严重的会导致呼吸困难,甚至致癌。对于塑胶跑道铺装后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及跑道上空空气质量的要求,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国家标准。针对“毒跑道”问题,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塑胶跑道综合治理工作组,于2016年6月印发《关于开展合成材料面层跑道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并加快研制和修订标准。目前,塑胶跑道“新国标”已形成了第三次修订建议稿,今年1至4月将在全国近10个地方进行适用调研,形成征求意见稿,并尽快印发。
10. 如何遏制无序校园借贷现象?
【镜头】“无担保、无抵押,当日放款”,在一些大学校园、微信朋友圈、QQ群里常见此类诱人的贷款广告,借贷公司声称手续简单,无须任何抵押就能放款。小张是四川省德阳市的一名大二学生,他现已负债10多万元,这一切源于2016年1月那笔3000元的借款。
2016年是“网贷合规元年”,也是校园借贷各种问题暴露最多的一年,因校园贷而催生的恶性事件引发了人们的深思。一项针对全国近千所高校30万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近半大学生无法识破校园贷诈骗陷阱,逾两成相信存在无风险且高收益的理财产品。2016年,教育部与银监会、公安部、工商总局、网信办等部门提出“四个不得”,包括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在校大学生提供网贷服务,不得以歧视性欺骗性语言或其他手段误导大学生借款人,不得变相发放高利贷等。这些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原题为:《“十问”教育,两会热点看过来(教育眼)》)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