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与艺术沾边》谁说这是“见不得人”的艺术?

2022-01-15 11: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观复虚极 观复博物馆

虚极子按:复杂的构图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奇,光怪陆离之下掩藏着无奈的真实。

伊斯兰艺术和西方艺术犹如一个苹果的正反两面,一面青,一面红,一个是“见不得人”,另一个是“以人为本”。反对偶像崇拜的伊斯兰教很少鼓励艺术家描绘人像,遑论赤果果的裸体了。然而,细密画却是伊斯兰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 穆哈迈德·穆敏《美人出浴图》,1590年代,细密画册页

细密画多用于手抄本的插图和封面,还可以装饰化妆盒、镜子、首饰等闺房用品,所以尺寸都不大。但就在方寸之间,尺幅之内,画家极尽描绘之能事,笔墨无一不精,色彩无一不艳。

▲ [伊朗]白扎德《苦行者的忠告》,16世纪上半叶,泥金装饰手抄本细密画册页

伊朗德黑兰 戈勒斯坦宫藏

细密画所用都是天然颜料,其中不乏像青金石、绿松石、珍珠等昂贵者,打粉调色,毫不吝惜。仅就这些颜料的珍贵程度而言,每幅细密画在创作之初就已经是价值连城的了。当然,画师在乎的不是哗众取宠的画价,而是这些矿物颜料稳定地保持颜色的性能,但用来表现水的银色颜料却是个例外,年深日久之后,银子会逐渐氧化,直到变成粗砺的黑色。

▲ [萨法维波斯] 苏丹·穆罕默德《穆罕穆德夜行登霄》,1539-1543年,纸本水墨描金水彩细密画,28.7 x 18.6 cm

英国伦敦 大英图书馆藏

这一绘画种类尤以13 至17世纪的波斯细密画为典型代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波斯帝国的萨珊王朝时期(224-651年),当时的艺术家喜欢同时用自然主义手法逼真再现动物形象以及用变形手法创造装饰性抽象图案,这种相悖的审美趣味被后世穆斯林画家双双保留在了细密画里。

▲ 拜宋豁儿是帖木儿帝国的王族,也是一位慷慨的艺术赞助人

《拜宋豁儿像》,1430年,《列王纪》插图册页

蒙古西征后,中国画不重视空间透视但讲究平面布局的传统也被波斯细密画吸收借鉴,早期东方式的超自然山水画技法(譬如敦煌壁画)为细密画营造出神启的灵氛。

▲ 《伊斯坎达尔狩猎图》,1648年

波斯细密画的程式演变是非常缓慢的。画中男女的面庞通常都保持着胶原蛋白满满的青春状态,与波斯人相比他们的相貌都显得更加饱满,尤其是那圆润丰满的下颏具有明显的唐韵元风。这些人物形象尽管凹凸有致,但都没有明暗对比,身影如同从来不存在似的被忽略得一干二净,这一点和中国画异曲同工。

▲ [伊朗]雷扎·阿巴西《跪进酒食图》,1609年,细密画册页

伊朗德黑兰 戈勒斯坦宫藏

▲ [伊朗]雷扎·阿巴西《书生图》,1625年,细密画册页

除了“丰颐”细密画还有那些与中国画相通之处呢?且听下回分解。

原标题:《《与艺术沾边·840》谁说这是“见不得人”的艺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