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电视剧《超越》:中国短道速滑三代人的筚路蓝缕、薪火相传
电视剧《超越》聚焦的是冬奥会的比赛项目短道速滑。在影视剧领域,以短道速滑为表现对象的作品相对少见。可以笃定地说,《超越》是短道速滑影视化的成功尝试,放在国产体育题材影视剧里头,《超越》亦可列入“优秀”的行列。
《超越》海报
一上来,《超越》的叙事框架就提醒着观众:编剧并非选择一条轻巧的路径,而是不断在给这个剧本增加难度。难度越大,意味着叙事的层次也越丰富。剧集以“过去——现在”两个维度展开,一条线索从1989年的黑龙江短道速滑队说起;另一条线索则从2014年青岛短道速滑队来了一个新人说起。
我们的目光也先集中在2014年这条线上。16岁的陈冕(李庚希 饰)是轮滑爱好者,在轮滑爱好者举办的比赛里很轻松地拿到冠军。在医院工作的妈妈(梅婷 饰),希望陈冕能够顺利通过轮滑评级,这样就能进入重点中学了。
陈冕(李庚希 饰)
但陈冕的志向不在轮滑,也不在重点中学,她一直渴望成为一名短道速滑运动员。这自然是受到父亲陈敬业(胡军 饰)的影响。陈敬业曾是一名专业的短道速滑运动员,也曾在国际大奖中有所斩获,现在是黑龙江短道速滑队的总教练。
陈敬业(胡军 饰)
陈冕的梦想,却早早就被父亲给掐灭了。作为专业教练,陈敬业在陈冕小时候就判定她缺乏天赋,很难练出成绩,担心陈冕走弯路,从此就不让陈冕学习短道速滑。但梦想的种子一直在陈冕心中发芽生长。偶然得知青岛在进行短道速滑运动员选拔时,陈冕还是想拼一把,放弃轮滑考级,从济南跑到青岛去参加,可惜的是,她在第一轮就被刷下来了。
陈冕恳求青岛队的教练郑凯新(沙溢 饰)再给自己一次机会,郑凯新拒绝了。但他实在拗不过陈冕的坚持和韧性,最终还是把陈冕留下来了。
郑凯新(沙溢 饰)
就这样,在一个短道速滑运动最初没那么受到重视的城市,一个不那么得志的教练,与一个菜鸟短道速滑运动员,开始了逆袭之路。
陈冕这一条线,是体育题材影视剧里比较常见的“菜鸟逆袭”模式,它往往具备青春剧的蓬勃朝气、桀骜、昂扬与不妥协。
叙事的张力主要来自于父女的冲突。父亲一直不看好陈冕,在得知陈冕进入青岛队后,也进行制止和打压。父亲看到的是陈冕在队内赛排名最后,陈冕看到的是自己第一次在冰上顺利完成比赛。她对父亲喊道:这一场比赛虽然输了,她依然很开心,因为她终于可以和大家一起完成一场比赛。她喜欢滑冰,但从小到大都没有机会。她站在冰上就不停告诉自己不可以摔倒,下一次弯都要滑得更好。她做到了。她现在虽然能力不足,但她很享受这种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
陈冕热爱短道速滑
她最后怒问父亲:“你作为一个教练,不想带出一个注定会输的运动员,可是你作为一个父亲,你怎么就知道自己的女儿一定会输呢?”
陈冕质问父亲
忘掉《雪中悍刀行》中那个饱受争议的姜泥吧,李庚希在《超越》演得真好。这一刻观众都可以与她共情,也能深刻领悟到“超越”的内涵:不是只有冠军才配得上“超越”的说法,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就是了不起的“超越”。
如果《超越》讲述的是只是“菜鸟少女成长记”,已经合格完成任务了。但编剧显然有更大的雄心。
在“过去”这条叙事线上,它讲述的是陈冕的父辈,以及父辈们的父辈的故事。原来,年轻时的陈敬业(高至霆 饰)与郑凯新(刘奕铁 饰),都是黑龙江短道速滑队的运动员,他们的教练吴庆红(马丽 饰),则是上一代的速滑运动员。
吴庆红(马丽 饰)
这一条线首先让观众看到了中国短道速滑队的艰难起步。当时短道速滑队都招不到什么好苗子,郑凯新原本是个“街溜子”,是吴庆红“大手笔”舍出了一个随身听给招来的。一开始短道速滑未被纳入冬奥会,国际上也没出什么成绩,省体工队自然不是很重视,运动员们营养也不够。每天早上,吴庆红会给大家准备一点奶粉兑开水,只能以此补充能量。
一勺奶粉要分成四五份
女教练吴庆红,是这一条线的另一大看点。她热爱短道速滑这份事业,挺着大肚子还在“招新”,还在指导;她因材施教、知人善任,桀骜不驯的郑凯新一开始看不起速滑队,跟大家屡屡起冲突,吴庆红就以比赛的形式让大家安分下来,还顺道完成了训练;她循循善诱、如沐春风,像妈妈一样照顾着队员、开导着队员……马丽喜剧演得好,正剧也演得非常令人信服。
马丽演得非常有“年代感”
陈敬业与郑凯新又爱又恨的兄弟情,也增加了这条线的人性深度。起初俩人相互看不对眼,后来你追我赶、共同进步,成了好队友。陈敬业很努力,他的成绩一度是在郑凯新之上,但郑凯新更有天赋,超越陈敬业也是早晚的事。
在一次训练中,他们穿上一双进口的冰刀鞋,陈敬业的速度提升到了九秒七。郑凯新穿着冰刀也下场滑了一圈,陈敬业计时发现成绩是九秒五五,他惊呆了,却将成绩清零,没有给任何人看,谎称自己没掐好。
陈敬业害怕被队友超越
陈敬业这一刻的反应非常真实。他不是完人,当队友赶超时,他这一刻有危机感,同时也有了嫉妒。这是他作为运动员的“瑕疵”,他怕输。《超越》能够呈现出这种瑕疵,殊为难得,这意味着剧集把运动员当作普通人来刻画,而不是脸谱化的“伟光正”。
1994年春节前后,国家队进行了选拔赛,陈敬业、郑凯新,以及与他们关系要好的铁哥们江宏,都进入了决赛,但只能三选一。在冲刺阶段,郑凯新以颇为“危险”的方式成功反超,导致后面的陈敬业躲闪不及滑倒,江宏也紧随其后摔倒,脚腕地方被陈敬业的冰刀划伤了,鲜血喷涌而出。
每一集结束后都会有对真实运动员的采访,这里谈到了短道速滑这项运动的危险性
郑凯新赢得了比赛,江宏为此失去了运动的机会。江宏断送职业生涯,陈敬业很难原谅郑凯新(也难怪20年后俩人重逢,看对方都“不顺眼”)。他认为郑凯新不该如此危险的方式反超,但郑凯新反问:如果有机会反超,你会放弃吗?陈敬业无言。
因为队友受伤,陈敬业与郑凯新闹掰了
以输赢论淘汰的残酷机制,考验着运动员之间的友情。场下是兄弟,上场了可能就是对手,一方赢了意味着一方淘汰了,淘汰一方的内心疙瘩如何平息?嫉妒如何成为动力,而非内心的梗阻?《超越》敢于把这个“敏感”的问题摊出来讲明白,亦是一次突破。
不避瑕疵,才会有人性的超越;直面人性的弱点,才会成就运动员大写的人格。《超越》“过去”这一条叙事线由此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
“过去”与“现在”这两条叙事线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映衬。一方面,它让《超越》的叙事结构更为复杂,让它的审美魅力更为多元,运动、青春、年代、成长、爱情、友情……观众的共鸣点很多,剧情的吸引力更强。
另一方面,也是更关键的,从“过去”到“现在”,《超越》为观众呈现了中国短道速滑三代人的筚路蓝缕、薪火相传,串联起中国短道速滑的发展史。
不变的是运动员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变的是中国短道速滑从崭露头角成长为世界顶尖,变的是中国短道速滑运动条件不断改善,变的是中国冰雪运动从以前局限在东北到“北冰南展”,变的是年轻一代运动员不再像老一辈运动那样背负着过于沉重的夺金压力,他们以更开放更自信的姿态站在舞台上,竭尽全力去赢,但只要自我超越了就不是输……
时空交错,抚今追昔,让今人更深刻感悟到老一辈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付出和牺牲,那些遗憾、无奈、成全、泪水,我们会深深铭记;也让今人更骄傲与自豪于今日我们所拥有的体育环境、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并激起每一个平凡的你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勇气和动力。
其实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普通的人生,都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走上巅峰,但“超越自我”却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得到的。这是《超越》想要传达给观众的精神内涵。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