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纪录片《从北京到北京》:讲述普通人的“双奥”故事
6集纪录片《从北京到北京》给出了答案。
该片于1月14日登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为观众讲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普通人的“双奥”故事。他们当中,有北京冬奥会首位报名成功的残疾人志愿者,有老师、学生,也有音乐人、记者等等…… 他们的故事,有的充满感动,有的充满挑战,有的却只是平凡。然而,历经14年传承,他们用自己的心托起奥运梦想,守护着奥林匹克的精神财富。
《从北京到北京》海报
回望2008,当奥运圣火照亮鸟巢时,一个开放、自信的大国也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奥林匹克精神这颗种子也深深埋进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从北京到北京》剧照
李久林是“鸟巢”的建筑总工程师,也是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总工程师,建设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单层索网结构体育馆,他的团队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
《从北京到北京》剧照
李楠是北京冬奥会首位报名成功的残疾人志愿者,高位截瘫的她虽然出门离不开轮椅,但为奥运志愿服务的热情依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她将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继续全情投入志愿服务。
《从北京到北京》剧照
中央财经大学教师李菊也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汶川大地震带走了她在家乡的16位亲人,忍着悲痛,她作为交通志愿者,为北京奥运会服务32天。再过几天,她将和中央财经大学的学生志愿者们一起,在首都机场展开志愿服务。
《从北京到北京》剧照
音乐人常石磊曾有幸参与创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北京申办冬奥成功后,他又陆续创作了《燃烧的雪花》《一起向未来》《我们北京见》等多首冬奥主题的歌曲,他的奥林匹克音乐之旅仍在继续。
《从北京到北京》剧照
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到2008年奥运会,新华社高级记者汪涌为奥运写下5000篇稿件。2015年,他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现场见证了北京成功申办冬奥,如今仍坚持在报道冬奥的第一线。
从北京到北京,14年过去了,从夏到冬,奥运精神实现了完美传承。历经一年的拍摄,纪录片《从北京到北京》将向世界讲述这个初心不改、逐梦奥运的传承故事。
《从北京到北京》剧照
一群人,一条心,共同期待2022,人们真挚的期盼点燃冰雪激情,描绘出一幅全民迎冬奥的生动长卷,释放出“双奥之城”的融融暖意。
来自北京各大医院的骨干医生组成了冬奥历史上中国第一支“滑雪医生战队”,从崇礼到延庆高山滑雪中心,他们经过四个冬天的艰苦训练,将为危险性最高的高山滑雪比赛提供医疗救援保障。
张骁哲是北京大学大四学生,也是冬奥会比赛场馆冰立方的赛事志愿者。从上大学开始,他就坚持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现在,他正和同学们一起,为即将到来的冬奥会做着精心准备。
《从北京到北京》剧照
北京延庆山区的珍珠泉中心小学只有40名学生,5年来,这所学校借助冬天村边封冻的天然河流开展冰雪运动,这里的“珍珠少年”不仅实现了全员上冰,还组织了一支冰球队,他们享受着冬奥的阳光,收获着运动的快乐。
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中心小学体育老师、模拟奥运会的倡导者周晨光,坚持传播奥运文化20年,努力将奥林匹克校园化、生活化。
《从北京到北京》剧照
高井路社区是全国唯一被冬奥组委命名的冬奥社区,以冬奥为主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陈宇琳副教授带着她的学生们发动社区群众,正在一起为社区做升级美化。
2012年成立的石榴花轮滑队是北京市石景山区冰雪团队联盟的重要一员,这支有60多名队员、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队伍,凭借高难度的花样动作成为冬奥社区的一道风景线,积极向上的精气神丝毫不输年轻人。
前速度滑冰世界冠军、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速度滑冰项目竞赛主任王北星的工作岗位就在“冰丝带”,从冬奥参赛运动员到赛事管理者,她必须面对巨大的身份转变。
《从北京到北京》剧照
在“冰丝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种设备科负责人赵伟带领团队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将自主研发的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猎豹”系统架设于此。在冬奥会赛事转播中,这个特殊装备将带给观众非同寻常的观赛体验……
从北京到北京,这一个个普通而又坚定的身影仿佛是推动这座“双奥之城”行进的车,他们躬身前行、步履匆匆,犹如齿轮不断向前;他们又仿佛是缕缕微光,汇聚在一起,照亮这座城市和这场盛会的每一个角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