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数”说自然保护地
原创 自然观察团队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如果写一部中国生物多样性史,2021年注定是会被载入史册的一年。10月,《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重磅发布,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昆明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在社会上受到广泛关注和热议。
在中国全面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当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之一。十九大首次提出,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将自然保护地按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大类。2021年10月,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初步完成,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正式宣布设立,包括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国家公园。在此,本文尝试梳理自然保护地体系成果,介绍这三类自然保护地的基本信息,比较各类自然保护地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并分享自然保护地查询工具。
自然保护地体系
提到自然保护区,出现在大家脑海中的是什么?是耳熟能详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还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在众多保护地中,包含着公园、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等不同名称,如果对它们的保护重要性排序,大家又会怎么排列呢?会是“国家某某公园”>“风景名胜区”这样的顺序吗?然而在自然保护区体系中,“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而大家耳熟能详的“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则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什么才是自然保护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自然公园之间的实际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一一探究,揭开自然保护地的神秘面纱。
01 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地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统称,其中主要包括以下14个类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冰川公园、草原公园、沙漠公园、草原风景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点)、自然保护小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自然保护区主要将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
1956年,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建立,标志着我国自然保护地发展正式起步。1982年,风景名胜区作为我国第二个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出现,同年,森林公园开始建立,这两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为人们提供了游憩观光及森林旅游的功能。
得益于1993年底《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和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0-2000年我国自然保护地数量和类型迅速增加。之后开展了一系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并新建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地。2000年以后,自然保护地数量增速放缓,逐渐趋于饱和。
经过60多年的努力,中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类自然保护地。截至2018年,中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750个(不含港、澳、台地区),总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4.8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总面积约98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0.1%。
自然保护区数量及面积变化
按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不同进行分类,我国将自然保护区分为3个类别、9个类型。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有着不同的特点,承担了不同的保护功能。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保护的是典型地带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和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例如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云南松林、高原湖泊及珍稀动物。
平静祥和的云龙天池
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保护的是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包括野生动物类型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例如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野生动物。
布设在白水江的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大熊猫
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有科研、教育旅游价值的化石、火山口、岩溶地貌、地质剖面等。
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进行分级,我国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市(自治州)级和县(自治县、旗、县级市)级四级。每一级保护区由各级政府自下而上申报设立,批准设立后各级别的自然保护区由各级人民政府管理,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国务院统一管理。从县级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和保护价值逐级递增,也逐渐为更多人所熟知。也因为保护区自下而上设立的缘故,市、县级保护区与各类自然公园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下称“优化调整”)提出,经评估论证后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可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转为自然公园或不再保留,调整后的自然保护区将只保留国家级和省级两级。
自然保护区分类
根据保护价值和管理等级进行分区,自然保护区内部通常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区域。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将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划为核心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核心区外为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缓冲区外围则是实验区,允许科学试验、参观考察、旅游等活动。在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中,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归属不同部门管理,存在交叉重叠现象,部分自然保护区会同时挂多块儿牌子,这也是开头提到的为什么有许多保护区域是风景名胜区,但同时也是自然保护区的缘由。因此在《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按保护区域的自然属性、生态价值和管理目标进行梳理和归类,逐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做到一个自然保护地,一套机构,一块牌子。
自然保护区内除了开展以保护为目的巡护和监测,也常常出现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人类活动,例如矿产资源开发、高速公路、铁路、水利工程等,许多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内也存在大量农田和城市区域。因此,我国正在进行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规定某些特定的工程建设项目是可以进入自然保护区的,而不在名单上的建设项目若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建设,将会受到管理部门严厉的处罚。同时,由于原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管控要求基本接近,故在未来的优化调整中,自然保护区原核心区和缓冲区将转为核心保护区,将原实验区转为一般控制区。
自然保护区分区
02 国家公园
与地方政府自下而上申请设立的自然保护区不同,国家公园自上而下,由国家批准设立并管理,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对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第一次提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我国开始着手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旨在对自然保护地进行梳理,建立完整的主导功能体系。
2015年,我国启动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神农架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钱塘江国家公园、南山国家公园等10处国家公园开展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试点区涉及12个省份,总面积超过22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2.3%。
2020年,经过五年的探索,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已初具雏形,取得了可复制、借鉴的经验和模式。最终有5个国家公园在评选中符合国家公园设立的标准和规范,成功入选中国首批国家公园,他们是武夷山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首批五个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设立规范》于2020年12月22日实施,规定国家公园需要满足以下3个准入条件和9个认定指标中的至少8项。首批公布的五个国家公园已符合这些指标和准入条件的要求,且在生态保护和修复等方面成效显著。第一批国家公园已经揭晓,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国家公园与大家见面。
国家公园准入条件和认证指标
03 自然公园
相比于保护面积较大,保护措施严格,基本禁止开发利用的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面积较小,在不损害受保护对象基本属性的前提下,也允许开展可持续的经营利用。自然公园是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具有生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可持续利用的区域,自然公园需要保护森林、海洋、湿地、水域、冰川、草原、生物等一系列珍贵自然资源,以及所它承载的景观、地质地貌和文化多样性。
为了整合资源和统一管理,根据“优化调整”意见,现有的森林、湿地、地质、海洋、沙漠公园等将会经科学评估后转为自然公园;原海洋特别保护区会转为海洋自然保护区或海洋自然公园。在草原、冰川等功能分明、资源禀赋高的区域新设一批自然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纳入自然公园管理。
自然公园名称统一规范为“风景、森林、湿地、地质、海洋、沙漠、草原、冰川等”,做到一个自然保护地一块牌子。当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与自然公园重叠时,原则上保留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无明确保护对象、无重要保护价值的省级自然保护区经评估后可转为自然公园。
04 自然保护地查询
自2019年开始,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联合发起了自然观察项目,持续收集和更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公开资料,包括自然保护区边界调整信息公开、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拐点表等。并将自然保护区分布图经过地理配准、描画和校正,形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矢量数据库,目前已收录了32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数字边界。
我们以此生态数据库为基础,开发了用于生物多样性影响查询,结合环评政策研究提出了的建议,并开始尝试,同时也鼓励更多的科研、保护人员了解自然保护区,参与到对自然的观察和保护中来。感兴趣的公众欢迎使用基于保护地数据的BiA工具(https://bia.chinanaturewatch.org/)进行查询。
原标题:《“数”说自然保护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