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荷兰女摄影师在中国,她的镜头捕捉了1930年代的罕见日常

2022-01-14 08: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荷兰的美术馆及艺术机构,在艺术与社会之间的探索可谓是走在世界的前沿。他们不仅注重艺术作品的质量,也十分关注欣赏艺术的人群。

在疫情阻碍了全球文化交流活动的情况下,很多观众无法去荷兰亲身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与艺术底蕴,于是荷兰人凭借其无限的创新思维让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观众跨越7000公里体验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

致力于推动文化艺术行业的数字化,将荷兰的多元文化艺术带给各地观众的文化平台“荷兰艺线”近期又与腾讯艺术携手为广大观众带来新的精彩——博物馆直播系列,其中包括荷兰顶级博物馆内部的独家导览以及荷兰知名艺术家与设计师的采访与工作室参观。

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公共艺术仓库,图/Iris van den Broek 摄

本文将为您介绍:

· 鹿特丹Depot公共艺术仓库开馆前独家导览

· “艾伦·索贝克的中国”独家导览

· 范阿博博物馆:助盲导览app

· 梅利艺术机构:《84级台阶》项目

· 梅利艺术机构: 书籍《关于病房》

鹿特丹公共艺术仓库开馆前独家导览

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公共艺术仓库将于2021年11月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在北京时间11月5日16:00腾讯艺术已经直播了开馆前独家导览。在直播结束后,观众们也可以在腾讯艺术视频号上回看直播视频。

这座世界上第一个将馆藏开放给公众的艺术品仓库由荷兰建筑设计事务所MVRDV执笔完成。

仓库坐落在鹿特丹的博物馆公园内,与博物馆不同,这里没有展览,观众可以欣赏到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在过去172年间的所有馆藏,共计超过十五万一千件。

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公共艺术仓库,图/ Ossip van Duivenbode 摄

仓库内由五个气候区组成,共有十四个存储空间。除展厅与存储空间外,仓库还带有一个屋顶花园和一间餐厅。

世界上的大多数博物馆仅展出6-7%的馆藏,其余94%的文物只能屈身于阴暗仓库一隅。但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公共艺术仓库则大胆突破了这一桎梏,力图“将全部艺术品开放给民众”,秉持多元、开放和包容的理念,其建筑内99%的空间都对外开放。

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公共艺术仓库,图/Iris van den Broek 摄

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公共艺术仓库,图/Iris van den Broek 摄

与我们平常所见的将文物按年代、流派区分的展览不同,公共艺术仓库颠覆了这一约定俗成的摆放方式,其馆内文物将混合摆放,一切可能作为陈列的空间都将得到充分利用。

此外,私人收藏家也可以租借场地,享受博物馆专业、高品质的文物收藏、修复服务。

艾伦·索贝克的中国

艾伦·索贝克在荷兰摄影界是一位占有独特地位的女性摄影师。1931 年,她离开柏林前往中国,在中国农村以及北京、上海和香港等城市拍摄了一系列肖像和街景。

她以开放的心态拍摄。在今天的中国,她的摄影作品仍然具有话题相关性并广受欢迎。

“艾伦·索贝克的中国”展览,图/荷兰摄影博物馆提供

“艾伦·索贝克的中国”展览,图/荷兰摄影博物馆提供

“艾伦·索贝克的中国”展览,图/荷兰摄影博物馆提供

此次在荷兰摄影博物馆举办的“艾伦·索贝克的中国”展览包含了她在 1930 年代在中国制作的照片和摄影书。

北京时间11月8日16:00在腾讯艺术视频号观众们有机会在线体验艾伦·索贝克的作品独家导览,直播结束后观众们也可以在腾讯艺术视频号上回看直播视频。我们也期待未来这一展览将来到中国,让观众们可以实地近距离欣赏。

展览展示的照片捕捉了中华民族在百年传统与西方现代化之间不断变化的身份。从那些涉及中国传统角色模式的图像到表现出对自由和独立渴望的现代肖像,展示了那个时代中国日常生活的罕见一面。

除了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公共艺术仓库与荷兰摄影博物馆,其它荷兰的艺术文化机构则关注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残障人士等,希望进一步优化他们的艺术体验。

范阿博博物馆:助盲导览app

范阿博博物馆 (Van Abbemuseum)是欧洲最早建立的当代艺术公共博物馆之一,它成立于 1936 年,是一个特殊的博物馆,可以供任何好奇的人参观——无论是盲人还是听觉障碍者,即使是卧床不起无法出门的人,也有机会“逛”博物馆。

范阿博博物馆,图/范阿博博物馆助盲导览app视频截图

那么他们是怎么实现的呢?博物馆联合盲人设计师 西蒙·多格(Simon Dogger) 于 2019-2020 年间合作开发了一款智能手机App:Tik-Tik。这是一款适用于盲人和弱视群体的室内导航应用程序。

它可以将手机变成一根探测杆,通过振动和语音提示帮助使用者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引路、规划路线。

当到达一件展品前时,程序还会通过音频向用户对艺术作品进行描述,不仅可以帮助盲人参观博物馆,还丰富了每一位访客的观展体验。(该项目目前处于广泛的测试阶段,供盲人和视障游客使用。)

范阿博博物馆,图/bertknot CC BY-SA 3.0协议

这样全方位的博物馆体验也印证了荷兰作为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国家,是如何尽可能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信息无障碍传递,帮助视障人群“看见”精彩的艺术展品。

范阿博博物馆,图/bertknot CC BY-SA 3.0协议

梅利艺术机构:《84级台阶》项目

《84级台阶》是一个举办于荷兰鹿特丹梅利艺术机构的集体艺术展览。以艺术与教育的交叉项目为特色,探索艺术与教育相融合的可能性。

《84级台阶》,图/JEROEN LAVEN摄

项目名称“84级台阶”标志着从梅利艺术机构首层入口至三层画廊的台阶数,也就是该项目的所在地——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交艺术空间。

图/JEROEN LAVEN 摄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展出的内容由不同的艺术装置与工作坊组成,有芳香疗法、冥想和舞蹈活动等,展出的内容更多关注了人们的心理健康,并试图借助艺术去疏解。

观众在这里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项目探索物理建筑、社会结构以及个人和社会健康体验之间的关系。

(展览从2021年4月9日开始为期一年,每个阶段都会开展不同的艺术教育课程或互动项目。)

梅利艺术机构:书籍《关于病房》

上述《84级台阶》项目的参与者之一,茉瑟·M·侯森(Moosje M Goosen)就曾经历过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在此次上映的视频中,被病痛折磨了四年后重获新生的鹿特丹作家茉瑟·M·侯森,与大家分享了三本在她生病期间给予了她力量与信念的书籍。

茉瑟·M·侯森(Moosje M Goosen),图/书籍:‘关于病房’ 视频截图

她说,当周围的朋友都相继步入了人生正轨,结婚、生子,而这期间她却在医院度过,所以她想从与自己同样的人群中获取力量,于是在生病期间,读了很多这方面的书籍。

她开始通过写作与冥想去回顾自己患病、治病的经历,思考生命的意义,并唤起人们对生者和死者,熟悉与未知之间深刻联系的关注。

图/书籍:‘关于病房’ 视频截图

这些新奇的尝试也展现出荷兰社会中的每个人,包括社会边缘群体、残障人士,都有机会去体验艺术,甚至可以说去触摸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

艺术在荷兰的可接触性变得更大众化,对艺术感兴趣的人们可以通过模拟机器人在家中参观画廊,残障人士也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实现独立“观”展,在这个艺术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得以通过各种手段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