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发现“第二地球”又怎样:比三体远十倍,坐飞船要57万年

国家天文台科学传播中心主任 郑永春 澎湃新闻记者 虞涵棋 王心馨
2017-02-23 21:22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尽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来在太空探索上经费吃紧,但他们今天又成功抢到了新闻头条。北京时间2017年2月23日凌晨2点(美国东部时间2月22日下1点),NASA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其通过斯皮策(Spitzer)太空望远镜首次发现了一个围绕拥有7颗类地行星的星系。这“一条藤上七个瓜”,围绕一颗距离地球39光年的超冷矮星TRAPPIST-1公转,它们都与地球大小相似,其中三颗处于宜居带内,可能存在液态水。

TRAPPIST-1星系,“一条藤上七个瓜”。

这个新闻重启了我们的地球是不是宇宙中“孤独的星球”这个问题,点燃了蓝色星球居民的好奇心。不过,在对茫茫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同伴进一步遐想之前,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并不是人类第一次发现适宜生命居住的类地行星。那么,这次发现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NASA将如何验证这些类地行星上液态水、甚至是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人类距离找到“第二颗地球”、地外生命还有多远?

NASA的这个发现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两点。第一,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同一颗恒星周围找到这么多类地行星,而且全部与地球大小相似,其中三颗可能存在液态水,对于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个“富矿”。这给了人类更大的信心去寻找更多的类地行星。

第二,这个行星系统是围绕一颗超冷矮星公转的,矮星的温度要比我们的太阳低得多。在过去很长时间,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是寻找类地行星的主力干将,它的注意力集中在与太阳类似的、更高温度的恒星上。而研究者把目光转向超冷矮星不久,就有了这么大的成果,验证了这个新方向的可行性。NASA预测,未来将在超冷矮星周围发现更多类地行星。

超冷矮星TRAPPIST-1。

那么,这个研究团队下一步打算做什么呢?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的Julien de Wit博士告诉媒体,他们需要在未来的20到25年间进行大量合作,研究这些行星。具体包括:(1)算出它们具体的质量;(2)分析出它们大气层的类型;(3)判断出它们是否地表有液体水存在;(4)寻找生命的痕迹。

NASA斥资88亿美元打造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于2018年升空,加入这项研究。而预期在2020年竣工的欧洲大麦哲伦望远镜也计划成为其中一员。不过,研究团队眼前要做的第一步,是要利用退役在即的哈勃望远镜,找到由水或甲烷组成的大气层。

研究团队位于智利的望远镜。

目前这7颗类地行星承载着研究者的热情和公众的目光,不过,在国家天文台科学传播中心主任、行星科学专家郑永春博士来看,不管是“第二颗地球”还是“外星人”,我们都需要保持谨慎的期待。

首先,这并不是人类第一次发现处于宜居带的类地行星。所谓宜居带,指的是温度范围允许液态水存在的环境,像地球在太阳系中的邻居火星,也处于宜居带内。但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在太阳系内发现地外生命。

其次,尽管这次发现的TRAPPIST-1,就距离来说已经比较近了,39光年(约3.7X10^14千米),要比之前发现的很多类地行星要近,但对人类目前的科技来说依然是遥不可及的。39光年是什么概念?按目前人类最快的航天器、NASA“新视野”号的速度7.5万千米/小时来计算,也需要57万年才能到达!而刘慈欣笔下的“三体文明”,距离地球只有4光年。

TRAPPIST-1f(其中一颗行星)的地表概念图。

因此,在短期内,地球依然会是一颗“孤独的星球”。就像郑永春在2015年写的关于系外行星的一篇文章标题,“除了地球,我们别无他所”。

附:《除了地球,我们别无他所》

所谓系外行星,就是位于太阳系之外,围绕另一颗恒星运行的行星。但由于行星本身不发光,行星表面的反射光相对恒星而言是极为微弱的,常常被掩盖在母恒星的光辉内。所以,从距离地球达数百光年以远的恒星系统中发现行星是很困难的。并非所有恒星都有行星,因此系外行星的发现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早在1855年就有天文学家宣称发现了系外行星,但直到1992年,人类才首次发现有质量与地球相近的天体环绕着脉冲星PSR B1257+12。银河系里面有上千亿颗恒星,如果1%的恒星拥有自己的行星,则太阳系外的行星将达数十亿颗。

系外行星观测在最近几年取得了重要进展,截至2015年1月12日,已确认的系外行星达1876颗,位于1181个行星系统,其中475个为多行星系统。系外行星的观测方法也有新的突破,其中用凌日时间变分法发现3颗,脉冲星计时法发现18颗,直接成像法发现51颗,微引力透镜发现34颗,凌日法发现1,179颗,径向速度或天体测量法发现591颗。在太空开展的天文观测大大提高了系外行星搜索的效率,美国宇航局的开普勒望远镜,自2009年发射升空之后,已经探测到18,000颗可能的系外行星,其中262颗与恒星的距离不远不近,位于温度适宜的宜居带。相信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观测能力的提高,系外行星的数量仍将快速增加。

TRAPPIST-1中行星和太阳系中的行星参数对比。

从科学价值上,系外行星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知道,太阳系是从一团弥漫着星际介质的太阳星云逐渐凝聚、演化而来的。由于太阳系已经演化到了行星形成的晚期,我们很想知道这些行星(包括地球)是怎么形成的,这有助于预测地球的未来。通过搜寻系外行星,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行星,以及处于不同形成阶段的行星,这对研究行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很有帮助。

但是,系外行星真的适合人类生存吗?在很多新闻报道中,系外行星往往被称为“超级地球”、“最类似地球的行星”、“第二地球”等等,这似乎描绘了一个光明的前景,人类未来有可能移民到这些星球上去。而且既然可以移居其他星球,所以似乎也可以在地球上肆意妄为了。作为冷静的探索者,我们需要思考这些系外行星是否真正像地球,人类未来是否有可能移居到这些行星。

如果是短期登陆探访,人类有很多太空探索的目的地可供选择,因为密闭的登陆舱和厚重的宇航服可以保护我们。但如果要移民到外星球,就需要找到一个适宜人类长期居住的天体,而这需要有很多苛刻的条件:

首先,要有大气层的保护。地球海平面的大气压力为1个标准大气压,医院里的高压氧气治疗实际上只有1.4个大气压,珠穆朗玛峰顶约为0.41个大气压。如果系外行星的大气太稠密或太稀薄,人类的心肺功能都难以承受。如金星表面是90个大气压,连载人登陆都无法实现,更不可能适合人类生存了。

除了大气压力,还有大气成分也很重要。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而且要符合一定比例。氧气含量过高会发生醉氧,过低则会缺氧。但是,目前的探测手段还难以确定系外行星是否有大气层,更难以判断大气成分。从太阳系的经验分析,土卫六的大气是氮气和甲烷,木卫二为纯氧,金星大气主要为二氧化碳,可能大多数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主要为氮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除了氧气,地球大气层中的微量气体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比如臭氧过滤掉了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紫外辐射。系外行星如果没有臭氧层,人类患皮肤癌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其次,要有液态水和适宜的温度。水是生命之源,根据地球的经验,生命的存在离不开水。有了水,才有可能形成生态系统,人与生物圈才能形成相互依赖、不断进化的生态系统,否则人类单独是难以长期生存的。但实际上,现有手段还无法证实系外行星上是否有液态水,只能根据系外行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来估算行星上的温度,并根据温度范围推断是否允许液态水的存在,并非真的存在液态水。即使系外行星与恒星的距离位于宜居带内,也并不能保证行星表面具有适宜的温度,大气层的密度和成分将显著影响行星表面的温度。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生命的演化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太阳是一颗中等质量的恒星,它的寿命大约100亿年,现在已经过去约50亿年。地球的形成已历经46亿年,但地球诞生后8亿年才出现简单的生命,人类的出现则不过250万年,太阳系历经五十多亿年才繁衍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如果母恒星的质量太大,寿命就会比较短,它的行星就来不及演化出比较复杂的生命。

TRAPPIST-1中行星和太阳系中的行星轨道对比。

再次,适宜居住的系外行星必须有一个岩石质的表面,让人类可以继续生活在陆地上,拥有森林和大地;这类行星要有一个完美的磁场,屏蔽来自恒星和恒星际的高能带电粒子;行星必须演化到中年阶段,内部能量释放比较温和。处于演化早期的年轻行星往往狂暴地释放内部能量,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强度和频度太大,人类在这类自然灾害面前生存机会渺茫。

最后,系外行星所在的行星系统要演化到晚期阶段,大量小天体碎片已经被大的行星吸积,行星际空间逐渐清朗,从而大大减少被小天体撞击的几率;恒星的能量释放比较稳定,否则人类在恒星爆发的超级带电粒子风暴面前只能坐以待毙。

总之,人类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生存,是因为地球外面穿了几层防护衣来保护我们。第一层是磁场,屏蔽了大量高能带电粒子,保护我们免受高剂量辐射;第二层是大气层,提供了人类呼吸所需的氧气和植物生长所需的二氧化碳,其中的臭氧又过滤掉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第三层是水圈,水作为载体,促进了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物质循环和生物的新陈代谢。

系外行星本身不发光,在遥远的、很亮的恒星附近很难直接观测到,大多通过行星运行时对恒星的扰动来判断的。迄今还还没有办法判断系外行星是否有岩石质的表面,是否有液态水,是否有磁场,大气层是否有氧气,更难以确认系外行星是否真正与地球环境相似。

如果人类足够幸运的话,真的发现了一颗类似地球的系外行星,那我们是否有能力到达这颗系外行星呢?开普勒望远镜最近发现了8颗系外行星,其中有3颗处于宜居带,温度范围允许液态水的存在。其中比地球大12%的438B被认为最类似地球,距离地球475光年,公转周期为35.2天,取代去年发现的186F,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接近地球环境的系外行星。另一颗类似地球的系外行星442B,距离地球1100光年,公转周期为112天。以目前最快的航天器——探测冥王星的新视野号的飞行速度计算,新视野号在借助木星引力加速后的峰值速度为7万~7.5万千米/小时(相当于19~20km/s,大于第三宇宙速度),如果飞到438B,需要的时间是684万年;到达442B,大约要飞行1584万年。所以在星际飞行理论没有突破的情况下,如果不借助时空穿越,人类基本上不可能抵达这些系外行星。

登陆TRAPPIST-1e概念海报。

人类是在地球上繁衍进化而成的,我们的身体、生产、生活都已经适应了地球的环境。宇宙中与地球几乎一模一样的星球是不存在的,所以如果移居到另一个星球上生存,人类很可能就需要进化成另一种生物。虽然地球并非天堂,也要面对超级太阳风暴,也有地震、火山、海啸等重大自然灾害,但是地球即使有千般不好,它也是我们唯一的生存家园。

我们寻找系外行星,我们希望登陆火星乃至移民火星,并不是因为那里更加美好,而是为了寻找人类未来的避难所。地球上的生物常常需要面对重大的灾难性事件,根据推测,地球上的生物大灭绝平均2600万年发生一次,就像曾经独霸地球的恐龙被灭绝一样,这样的灾难一旦发生,将导致人类的灭绝。为了人类的火种在宇宙中得以延续,我们需要在宇宙中寻找避难所,这就是我们搜寻系外行星和开展深空探测的重要价值。但是,在星际飞行理论没有质的突破之前,在虫洞还没有成为现实之前,人类移居地的搜索只能局限在太阳系以内。而在太阳系内,火星是目前科学界公认的最佳选择。木卫二、土卫六可能会有生命存在,但那里并不适合人类移居。

如果没有大型望远镜,即使从冥王星的距离看地球,地球就已经是阳光照射下的一个暗淡的蓝点。如果在太阳系外看地球,也就相当于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但恰恰是这个暗淡蓝点,这粒尘埃,却是我们唯一可以生存的家园。我们遗憾地发现,迄今为止,地球仍是太空中唯一适合人类长期居住的行星。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如果把人类作为一个家庭,那么地球就是我们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来的,并且我们有义务把它完好无缺地传给下一代。我们不能在地球上肆意地乱涂乱画,把一颗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的地球交给我们的孩子,这是每一代人的责任。

系外行星的想象虽然美好,但这美好的“远水”解决不了人类面临的“近渴”。人类未来的命运系于地球。

除了地球,我们别无他所。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