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爱上非遗⑱: 青竹化丝手中造 剖为团扇编成画
原创 广西云非遗团队 广西新闻网
编者按
青林翠竹,郁郁葱葱。广西气候温暖湿热,有极为丰富的竹资源,品类繁多,分布较广。居住于此的人民靠竹为生,创造出美轮美奂的竹工艺产品。
本期我们将走进桂柳地区,探寻桂林圆竹剖丝团扇和柳州融水苗族竹编书画的制作技艺,感受广西源远流长的竹文化以及八桂人民的生活智慧。
圆竹为骨 剖丝成扇
桂林圆竹剖丝团扇制作技艺
类别:传统技艺
级别:自治区级非遗名录
批次:第七批
地域:广西·桂林
桂林圆竹剖丝团扇制作技艺的工艺极为精巧细腻,将浸泡后的竹子剖成数十根均匀的竹丝编成扇骨,扇骨与扇柄以竹节为界,一体成型。再以宣纸、棉布、丝绸等贴制扇面,最后经过剪裁、包边等工序制作成剖丝团扇。2018年,桂林圆竹剖丝团扇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北朝诗人沈约曾作《团扇歌》:"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
团扇,又称合欢扇或罗扇。团扇最早起源于中国,从遮阳避沙,到纳凉扇风,再到题扇画扇成为文人雅士的指间风雅……延续至今,承载着丰富而鲜活的中国文化。
桂林圆竹剖丝团扇。陶洁 摄
广西桂林雨水丰富,盛产竹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配合手工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创新手艺,让团扇工艺于此不断蓬勃发展。
桂林团扇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的产物,已有800多年历史。
桂林圆竹剖丝团扇取材生长于石山或土岭之外形挺拔、竹节匀称、竹龄3年以上的绵竹,避免虫蛀。陶洁 摄
竹木为架,薄布铺面,素手轻摇展艺韵。在团扇制作过程中充分尊重材料自身特性和美感,然后再进行深层次的创作,成品富有自然韵味。
挂满整面墙的桂林圆竹剖丝团扇。胡兆双 摄制
走进桂林圆竹剖丝团扇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硕夫、黄可人的工作室——集扇斋,映入眼帘的是挂满整整一面墙的团扇。圆形、芭蕉型、葫芦型......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团扇陈列于此,仿佛走进了一座团扇“博物馆”。
团扇扇骨粗细、厚度均匀,整体仅由一根竹子一体而成。陶洁 摄
远观赏其形,上手方感受其制作之妙。
拿起团扇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扇面的竹节被平均剖为几十根扇骨,用手抚摸,感觉每根扇骨的厚度都近乎相同。扇子整体只由一根竹子制作,扇动起来十分牢固且轻巧,轻轻摇动便送来阵阵清风。
已完成剖丝的扇骨。胡兆双 摄制
桂林圆竹剖丝团扇制作主要有浸竹、取簧剖丝、编织、贴面、包边等步骤,全手工的制作流程让每一步骤需更精细、谨慎。
扇骨分瓣。陶洁 摄
黄硕夫介绍道,桂林圆竹剖丝团扇最特色之处便在于扇骨制作:用一根小圆竹,以自然的竹节为界,上方剖丝细分为四十余根均匀细丝后编织而成扇面骨架,下方作为扇柄,一体成型。
圆竹剖丝需选取直径1cm左右的绵竹,先用八瓣刀分成八瓣,去掉竹簧。胡兆双 摄制
用小刀将竹青部分纵向剖丝成30-50根厚度均匀约1mm的竹丝。胡兆双 摄制
这样的一体化结构也意味着只要一点失误,都会造成扇骨的整体瑕疵。
看似简单的工艺,一刀刀均是纯手工破竹,实现竹丝均匀平整的背后,是千百刀伤痕的磨砺。
剖好的竹丝用棉线配合编织,制成扇面骨架。陶洁 摄 胡兆双 摄制
骨架的搭建和固定需要将剖好丝的竹子固定在模板上,用棉线与竹丝交叉上下编织,交缠紧固成散射状的扇骨,确保竹丝交叉均匀。
编织完成的散射状扇骨。陶洁 摄
扇面也是桂林圆竹剖丝团扇的一大创新之处。“我们将团扇与别的民间传统工艺如蜡染、苗绣等碰撞,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发挥非遗手艺更大的魅力。”黄可人说道。
与水墨画、剪纸画融合的桂林圆竹剖丝团扇。陶洁摄
扇面样式丰富多彩。胡兆双 摄制
桂林圆竹剖丝团扇融汇了剪纸、麦秆画、竹丝画、叶雕、刺绣等十余种民间传统手工艺,不同的工艺与多种精致的材料相结合,布局精美别致,展现“和”与“宜”的艺术创作境界,同时也丰富了团扇的艺术表现形式。
黄硕夫、黄可人独创的空白宣纸团扇。陶洁 摄
其中,最让黄硕夫、黄可人骄傲的是其首创的空白宣纸团扇。为满足个人书法兴趣爱好及桂林书画市场需求,黄硕夫独创空白宣纸团扇,让团扇发展更为个性化。作为“文房妙品”的宣纸,也让桂林圆竹剖丝团扇增添了更多文化韵味。
集扇斋工人正进行扇面粘贴。黄可人 供图
扇面制作好后便需进行贴面,扇面贴面需要将浆糊用钝刷均匀涂抹在单胶纸上,均匀上浆, 找准扇骨中心,并将竹丝逐一调整均匀, 前后纸位置调整一致,保持对称,使用钝刷敲打,去除空气,保证竹丝与纸完全贴合。随后自然晾干三到四天,再使用扇形模具进行修剪成型。
集扇斋工人正进行团扇包边。黄可人 供图
最后需要将扇子进行包边, 使用特制胶贴贴于竹丝与扇面交界线处,用长条形包边纸固定扇面,再进行压实和烘干,团扇的制作便大功告成。
桂林圆竹剖丝团扇制作技艺进校园。黄可人 供图
两代匠人,一份坚守。如今,黄硕夫、黄可人父女致力于在社会中普及推广桂林圆竹剖丝团扇制作技艺。2018年开始,他们带领全家及企业员工们走进校园,通过每周两节的手工课,把制扇工艺毫无保留地教授给桂林当地小学的孩子们,让传承和保护传统手工艺的种子渐渐在孩子们的心里落地生根。
青竹为丝 巧手成画
苗族竹编书画制作技艺
类别:传统技艺
级别:自治区级非遗名录
批次:第五批
地域:广西·柳州
苗族竹编书画制作技艺是以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为底色,将平面竹编的制作工艺和中国书画艺术相结合的美术工艺。制作过程复杂精细,需要经过选竹、砍竹、破篾、起篾、刮篾、分丝、编织等十几道工序。2017年,苗族竹编书画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一座依山傍水的桂北小县城,一条融江从北向南流经县城,号称广西第三高峰的元宝山默默守望着一代代融水儿女繁衍生息。
融水地处低纬度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空气湿度大,降水充足,非常适合竹子的生长,故融水也被称为竹木之乡。
苗族竹编书画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贾茜萍竹编画作品《丰收乐》。李宁静 摄
据苗族竹编书画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贾茜萍介绍,编制一幅竹编画需要经过选竹、砍竹、破篾、起篾、刮篾、分丝、编织等十几道工序。
其中,选竹尤为关键,选用的是产自融水的粉单竹。粉单竹生长早期身披白色蜡粉,节间长,纤维细腻柔韧,肉质很薄,适合劈篾编织精巧竹器,绞制竹绳等。此竹喜水,往往依水而生,故得到县城外的山沟涧岭中选竹。
需要注意的是,须得是生长期为一年的竹子。若竹子生长超过一年,纤维就会变得粗糙,切割出来的竹篾就会厚而硬实;生长不满一年的竹子则肉质过嫩,剥出来的竹篾会自动卷缩,无法用于编织。
竹编书画所用竹料——粉单竹。李宁静 摄
将坚硬的竹子处理成柔软的竹丝并非易事。先以特制的钢刀刮去竹子表层的青皮,再将褪皮的竹筒分成几个1厘米宽度的竹块。对竹块的一头平行进刀,两手边揉边抻竹块,如此操作两次,留下1毫米厚度的竹篾表层。
两手揉抻竹篾。林宝利 摄制
用锋利的刀片划开表面4层轻薄的篾片,双手配合力度均匀地分开篾片,确保每条篾片厚薄一致。这一步便是起蔑。
竹篾表面4层轻薄的篾片。陈美静 摄
篾片在进行防腐、防虫、防霉的处理后,呈现出乳白色。李宁静 摄
刮篾是前期加工中最难的一个步骤。一只手以钢刀固定住篾片的一端,另一只手则拉扯篾片,反复地刮磨表面的纤维,篾片的厚薄度凭手艺人的感觉把握。刮篾需要的是手上的巧劲和耐心,如果掌握不好力度,1厘米宽的篾条刮到最后可能只有一根面条那么细,或只剩下短短的一截。
刮篾。林宝利 摄 李宁静 制
刮篾后的篾片如绸缎般顺滑透亮。李宁静 摄
分丝也讲究门道,1厘米宽的篾片可以根据编织作品的需要分成6根、12根、20根或48根竹丝。先用特制的分丝工具固定篾片的一端,再以极快的速度匀称地拉出细丝。竹丝细腻如发丝,越精细的丝,越能编织出惟妙惟肖的画面。
分丝。林宝利 摄 李宁静 制
根据所需竹丝粗细特制的分丝工具。李宁静 摄
分丝完成即可开始编织。竹编画的编织极为复杂,制作一幅21*51厘米的竹编画,仅仅编织这一个步骤,就要耗费一个月的时间。照着图纸上的线条,以银钩上下勾挑竹丝,一边钩取一边拉紧,利用经纬篾的交织塑造明暗变化,从而描出图案线条。操作要格外小心,一根竹丝的错位就会导致图像变形。
编织。林宝利摄 李宁静制
编织不能一味照搬图纸,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感受,灵活地进行调整。“编织竹编画是需要艺术细胞的,不注重美感而死板地照抄图纸,画面就会没有灵魂。比如之前我和我的徒弟同时编织观音画,他们就会奇怪为什么我编织的观音眉眼更加慈祥,诀窍就在这里。”贾茜萍说。
贾茜萍正在制作竹编画。李宁静 摄
竹丝纵横间,心中情、眼中景已在指尖浮现。编好的竹编画,古朴精美,如纸般平滑轻薄,变换角度观察画卷,图案随着光影的转换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竹编画半成品。林宝利 摄 李宁静 制
从2009年第一次接触平面竹编画至今,贾茜萍从事竹编画制作已经12年了。“我一直很喜欢画画,从小又跟着祖辈父辈用竹子做一些家用的篮子篓子。2009年在四川看到平面竹编艺术画后很喜欢,觉得这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下定决心要做好这件事。”提到自己热爱的艺术,贾茜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苗族竹编书画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贾茜萍。陈美静 摄
从一开始照着挂历上的图画编织,到后来自己设计图纸,家乡的山水风物、苗族的图腾花纹、民俗活动始终是贾茜萍最大的灵感来源。“我想做我们苗族自己的东西,用我的作品展示苗族的幸福生活。”
贾茜萍竹编画作品《坐妹》。贾茜萍 供图
贾茜萍竹编画作品《苗家打同年》。贾茜萍 供图
如今,苗族竹编书画亦突破了传统主题,结合时事传递民族的正能量。疫情防控期间,贾茜萍设计编织了作品《守护家园》,借以表达对一线医务人员的赞美崇敬之情。“我能做的事情有限,就想运用我的编织手艺,提供一扇心灵的窗户,让更多人看到我们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成就。眼睛下面紧握的两只手,寓意着各族人民心连心手牵手,维护我们的白衣天使,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贾茜萍竹编画作品《守护家园》。贾茜萍 供图
在政府的扶持帮助下,贾茜萍开设了竹编书画学习班,免费向农民工教授苗族竹编书画制作技艺。此外,她还带着竹编书画走进了校园,教孩子们制作比较简单的经纬篾交叉的竹编,让更多人感受竹丝纵横的美感和魅力。
苗族竹编书画学习班。贾茜萍 供图
苗族竹编书画进校园。贾茜萍 供图
谈及苗族竹编书画发展的现状,贾茜萍直言:“我们的订单是很多的,但是人手不够。学习竹编书画,需要悟性和时间的积淀,很多人学到一半就放弃了。我们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将竹编书画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 完 —
关于爱上非遗
《爱上非遗》系列是广西日报-广西云倾力推出的“广西非遗传承计划”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望用自己的笔触和视角,将那些植根于壮美广西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深融于壮乡儿女血液中的文化印记真诚呈现。由此,汇聚起涵养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的涓涓细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非遗的践行者、传承者和受益者。
采访线索征询
《爱上非遗》系列旨在宣传广西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全方面展示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我们向全区征集采访线索,如果您是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者,或您的身边有非遗传承的典型故事,欢迎与我们联系。
我们将通过采访、活动展示等方式,传播非遗传承保护事迹,让非遗“活”起来。
线索提供方式:
联系电话:18077105028,研研老师
联系微信:zgyx18077105028
期待与你同行,共赴传承之约。
策划统筹丨曾俊峰 罗莎
本期采写丨陶洁 李宁静
本期编审丨王文英
视觉设计丨冯善伟
影像摄制丨林宝利 胡兆双
总值班丨玉颖 陈丽婕
广西云非遗传播团队出品
精彩推荐
原标题:《爱上非遗⑱: 青竹化丝手中造 剖为团扇编成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